第227章 高手过招(1/1)
诊室内的气氛,因张景一针见血的分析而骤然改变。吴天佑身上那股咄咄逼人的“踢馆”气势消散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醒后的惊愕和陷入深思的凝重。
他不再将张景视为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后辈或徒有虚名的炒作之徒,而是真正放在了平等,甚至在某些方面值得请教的位置上。
“气机壅滞,三焦不通…”吴天佑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,目光再次扫过病历上那些他先前忽略的细节,越看越是心惊,额角甚至微微见汗。
他行医多年,以“扶阳”立论,用药猛峻,确实治愈过不少疑难杂症,但也养成了过于偏执于“阳虚”一端的思维定势,对于气滞、血瘀等“标实”的兼证,往往重视不足。
张景的剖析,如同在他坚固的认知壁垒上,凿开了一道缝隙,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,另一种更圆融、更精准的辨证角度。
“张医生…”吴天佑再开口时,语气已然不同,带着几分请教的味道,“依你之见,若在此案中加入理气疏通之品,该如何选择?剂量又当如何把握?是否会冲撞温阳之主旨?”
他不再炫耀病例,而是开始真正探讨医术。这对于心高气傲的他来说,已是极大的让步和认可。
张景见他态度转变,心中也松了口气。他并无意打压对方,只是就病论病而已。此刻便坦然分享自已的思路:
“理气之品,当选药性相对平和、兼有化湿或活血之功者为佳。如枳壳,破气消积,能畅中焦;大腹皮,行气宽中,利水消肿;
木香,行气止痛,健脾消食。剂量不宜过大,以免耗气,可设为佐使之药,如每味6-9克,与君药附子相伍,并行不悖。”
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甚至,稍佐少量川芎、益母草,活血以利水,水血互结,往往能收到奇效。关键在于权衡虚实比例,使补而不滞,通不伤正。”
“妙!妙啊!”黄彪在一旁听得抓耳挠腮,忍不住插嘴,“就是这个道理!老子以前治水肿,也知道要利水,有时候就忘了还得把路先捅开!”
吴天佑缓缓点头,眼中闪烁着豁然开朗的光芒,但随即又浮现出更强的争胜之心——那是一种棋逢对手、想要在学术上更进一步较量的渴望。
“张医生果然见解独到!”吴天佑抚掌,话锋却又一转,带着新的挑战意味,“不过,理论终究是理论。
我辈中医,终究要落到疗效上。既然你我思路已有分歧,何不借此病例,实践一番?”
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张景:“患者明日便会来我处复诊。不知张医生可否拨冗,你我二人共同为此患者会诊一次?
你按你的思路添减用药,我看我的方子效果。最终疗效说话,如何?也好让我亲眼见识一下张医生‘汇通’之法的实战威力!”
这已不是踢馆,而是高手之间见猎心喜,想要通过共同诊治一个复杂病例,来验证彼此的理论,切磋提升!这种提议,对于真正醉心医术的人而言,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。
张景略一沉吟,便欣然应允:“固所愿也,不敢请耳。能与吴先生共同探讨病例,是难得的学习机会。”
“好!爽快!”吴天佑脸上露出笑容,这次是真心实意的欣赏之色,“那明日此时,我携患者再来拜访!”
约定既成,吴天佑也不再久留,收起病历,对张景拱了拱手,态度已然平等甚至带上一丝敬重,转身离去。来时倨傲,去时谦逊,变化之快,让外面的桂翠和王森都看呆了。
第二天下午,吴天佑果然准时带着那位水肿患者再次来到明德堂。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,面色晄白,全身浮肿确实严重,行动迟缓,气息微弱。
张景和吴天佑共同为其诊察。两人各自凝神静气,望闻问切,时而低声交换意见,时而凝眉思索。
一个更注重阳虚水停的本质,一个更关注气机壅滞的标象,思路虽有侧重,却并无根本冲突,反而在讨论中相互启发,逐渐完善着对病机的认识。
最终,两人共同拟定了一个新的处方:以吴天佑原有的温阳利水方为底,但适当减少了附子的用量,并加入了张景建议的枳壳、大腹皮、川芎等理气活血之品。剂量斟酌,反复推敲,可谓融合了两家之长。
“此方先服五剂,观其效果。”张景对患者仔细交代了煎服注意事项。
吴天佑看着那张共同开出的处方,眼神复杂,有期待,也有几分不服输的较量之意。
五日后,患者复诊。
效果出乎意料地好!
患者自觉身上宽松了许多,浮肿明显消退,小便量增多,腹胀大减,连呼吸都顺畅了不少!虽然离痊愈尚远,但相比于之前服用吴天佑纯温阳方时的停滞不前,已是天壤之别!
事实胜于雄辩!
吴天佑看着患者改善的状况,反复切脉观察,最终长长叹了口气,对着张景,心悦诚服地拱了拱手:
“张医生,吴某服了!此番合作,受益良多!以往是我过于拘泥门户之见,小看了天下英雄!你这‘汇通’二字,并非虚言,确有真知灼见!”
至此,这位心高气傲的“扶阳派”传人,被张景扎实的功底、灵活的思维和确凿的疗效彻底折服。
而张景也从吴天佑那里,学到了其运用附子、肉桂等温热药的独到经验和胆识,对其“扶阳”理论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一层。
两人之间的关系,从最初的剑拔弩张,迅速转变为一种惺惺相惜、互相敬重的“亦敌亦友”状态。
吴天佑甚至主动提出,后续可以经常带一些疑难病例过来与张景共同探讨,交流心得。
明德堂内,悄然多了一位脾气有点古怪但医术高超的“编外专家”。
不同流派的思维在这里碰撞、融合,不仅让张景和吴天佑受益匪浅,连旁听的黄彪、王森乃至学员们,都觉大开眼界,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。
化敌为友,切磋提高。明德堂的底蕴,在这无声的交流中,变得更加深厚。而张景的医术视野,也因这不同视角的冲击,变得更加开阔和圆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