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章 化敌为友(1/1)

吴天佑的转变,如同在明德堂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新的石子,激起的却是积极而深远的涟漪。

那位曾气势汹汹前来“踢馆”的“扶阳派”传人,在亲身经历了与张景的共同会诊、并亲眼见证了融合双方思路后取得的显着疗效后,心中的壁垒被彻底打破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亢奋的学术好奇和难以抑制的交流渴望。

他不再满足于仅仅讨论那一个水肿病例。隔三差五,他便会在下午门诊稍闲时,拎着他那个旧出诊包,晃悠到明德堂来。

起初,桂翠和王森还如临大敌,但很快发现,这位吴先生虽然脸色依旧习惯性板着,说话偶尔还是有点冲,但目的已然完全不同。

“张医生呢?”他进门便问,眼睛习惯性地先扫向张景的诊室,若是张景在忙,他便也不催促,要么在一旁翻看明德堂药柜里的药材,

品头论足一番(“这附子炮制得还行,但比起我常用的那家,火候还差半分”),要么就逮住黄彪或王森,讨论一些针灸推拿的穴位手法,

言辞间虽然依旧带着点评的意味,却也能抛出一些独到的见解,让黄王二人时而噎得翻白眼,时而又忍不住点头称是。

等到张景得空,他便立刻凑上去,不再是挑战,而是请教和探讨。他带来的,也不再是难题,更多的是他行医多年积累下的、体现其“扶阳”思想的典型验案或独特用药心得。

“张医生,你看这个病例,”他拿出一份字迹潦草的病历,“顽固性头痛十年,诸药无效,我辨为厥阴头痛,肝寒挟浊阴上逆,

用吴茱萸汤原方,附子用至30克(先煎),三剂痛大减!但患者后续出现口干咽燥,我减附子量,合入乌梅丸意,效果反不如前。依你之见,这后续调理,当如何把握这温阳与护阴的平衡?”

他不再固执己见,而是真正开始思考自已学术体系的边界和不足。

张景也乐得与他交流,常常放下手头的事,与他深入剖析:“吴先生用吴茱萸汤破阴凝,思路精准。

但厥阴病本就寒热错杂,久病及肾,阴液亦亏。大剂辛温破冰后,阴伤之象显露,此时不能单纯减附子,恐冰伏复凝。

当在继续温通的基础上,佐以酸甘化阴之品,如白芍、乌梅、甘草,甚或少量生地汁反佐,既防燥烈,又顺厥阴肝木疏泄之性…”

两人往往一谈就是半个多小时,引经据典,结合案例,听得旁边的学员和黄彪等人目瞪口呆,大呼过瘾。这种不同流派之间毫无保留的深度交流,极其珍贵。

有时,吴天佑也会对张景的某些治法提出质疑。

“张医生,你看这个咳嗽患儿,你用麻杏石甘汤我理解,但这石膏用量是否过于谨慎?既是有热,何不放手清之?”

张景便会解释:“小儿脏腑娇嫩,肺为娇脏,虽见热象,亦恐凉药太过冰遏气机,反而留邪。我之用方,重在宣肺达邪,给邪以出路,而非一味清泻。”

吴天佑捻须沉思,虽未必完全赞同,却也点头:“嗯…有所虑,亦有所长。与我扶阳理念虽异,却也有理。”

他甚至开始对明德堂的“孵化计划”产生了兴趣,观摩了几次学员的沙盘推演后,大摇其头,觉得太过繁琐,但私下里却又对张景说:“你这法子虽笨,但练的是基本功。比我那几个只知套方、不明医理的徒弟强多了。”

不知不觉间,吴天佑竟成了明德堂的一个“编外专家”。他的到来,带来了一股强劲的“扶阳”新风,他那大刀阔斧、擅用温热重剂的风格,与张景的精准辨证、稳健用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有益的补充。

学员们最初对他有些惧怕,后来发现这位“吴老师”虽然嘴毒,但只要你虚心请教,他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,并传授一些独门的用药经验和鉴别要点,受益匪浅。

黄彪更是找到了“知音”,两人常为某个病例是该“温阳”还是“健脾”争得面红耳赤,但吵完之后,又能凑在一起研究某个药物的独特炮制方法。

明德堂的学习和交流氛围,因为吴天佑这个“异类”的加入,反而变得更加活跃和多元。不同流派的思维在这里碰撞、摩擦、最终融汇,每个人都感觉自已的眼界和思路被打开了。

张景更是收获巨大。吴天佑在运用附子、乌头、细辛等辛热药物上的胆识和经验,是他以往所欠缺的。

而吴天佑也从张景这里,学到了更全面的辨证思维和对气机、瘀血等“标实”因素的重视,弥补了其过于强调“阳虚”的偏颇。

两人之间的关系,变得亦师亦友,惺惺相惜。虽学术观点时有不同,却彼此尊重,共同提高。

这天傍晚,吴天佑又和张景讨论完一个病例,准备离开时,看着明德堂里依旧在埋头整理病案、互相讨论的学员,忽然感慨道:

“张医生,我现在有点明白,你搞这个‘孵化计划’,又弄那个电脑系统,是想干什么了。中医啊,不能老是各家抱着一亩三分地,故步自封。

就得像你这样,把不同的东西摆到台面上,让大家看,让大家比,让大家争,最后才能淘出真金来!”

他拍了拍张景的肩膀,语气前所未有的诚恳:“以后有什么用得着我老吴的地方,尽管开口。别的没有,几十年摸爬滚打的一点经验,还是有的。”

说完,他拎起出诊包,晃悠着走出了明德堂,身影融入夕阳的余晖里。

张景站在门口,心中暖流涌动。他知道,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同行,更是一位志同道合、愿意为中医传承和发展共同努力的战友。

化敌为友,切磋提高。明德堂这片小小的天地,正以其开放和包容,吸引着更多的力量,汇聚成一股推动中医前行的洪流。

而接下来的故事,则将转向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向——情感与家庭的纠葛。桂翠父母,即将到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