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明德堂遭遇踢馆(1/1)
张景在省医大的第一堂课引发的“地震”余波未平,明德堂日常的忙碌与喧嚣依旧。预约挂号制度在桂翠近乎拼命的努力下勉强运转,虽然依旧号源紧张,但至少避免了门诊大厅彻底失控的局面。
张景、黄彪、王森三人如同上了发条的陀螺,高速旋转,应对着潮水般涌来的病人。
这天下午,天气有些阴沉,门诊量稍缓。张景刚看完一个复诊的胃痛病人,正想喝口水歇口气,就听见诊所门口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骚动,夹杂着桂翠试图阻拦却效果不佳的急切声音。
“先生,您没有预约,真的不能进去!张医生还在忙!”
“预约?看个病还要预约?哪来的这么大架子!让他出来见我!”一个洪亮却带着明显倨傲和不耐烦的男声响起,语气冲人。
张景眉头一皱,放下水杯。黄彪也从隔壁诊室探出头来,一脸不悦:“谁啊?这么冲?”
只见桂翠拦不住,一个中年男子已然闯进了候诊区。此人约莫五十岁上下,身材高瘦,穿着件对襟盘扣的深色中式上衣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下巴微抬,眼神锐利中带着一股审视和毫不掩饰的傲气。
他手里拎着一个旧的出诊包,目光如电般扫过略显拥挤的候诊区,最后定格在刚刚走出诊室的张景身上。
“你就是张景?”他上下打量着张景,语气谈不上客气,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质询。
“我是。请问您是哪位?看病的话,需要先预约。”张景保持冷静,语气平和。
“看病?”那男人嗤笑一声,带着几分不屑,“我不是来看病的,我是来看看,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,敢在电视上大放厥词,还敢去大学里误人子弟!”
这话一出,候诊区的病人们都惊讶地看了过来,气氛瞬间变得紧张。黄彪脸色一沉,就要上前,被张景用眼神制止。
“未请教?”张景面不改色。
“敝姓吴,吴天佑。”男人傲然道,似乎这个名字应该很有分量。见张景没什么反应,他冷哼一声,补充道:“‘扶阳派’第七代传人。特来领教一下张医生‘汇通中西’的高招!”
“扶阳派”?张景心中微微一动。他听说过这个名号,是近代兴起的一个中医流派,特别强调阳气的重要性,用药常主辛温大热,
在某些疑难病治疗上确有独到之处,但也因其风格猛烈而备受争议。没想到其传人竟然找上门来了。这架势,看来是来者不善,颇有几分“踢馆”的意味。
“原来是吴先生,久仰。”张景礼节性地点点头,“不知吴先生想如何‘领教’?”
吴天佑似乎很满意这种聚焦在他身上的目光,他从出诊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、边缘磨损的牛皮纸病历袋,啪的一声放在旁边的空桌上。
“光耍嘴皮子没意思。咱们医生,终究要靠手艺说话。”他指着那病历袋,“这是我近期接手的一个病人,情况有点意思,想请张医生一起参详参详。
也让我们看看,你这能上电视、能进大学的‘高手’,是真有本事,还是浪得虚名!”
他的挑战,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。候诊的病人们顿时窃窃私语起来,既惊讶又兴奋,仿佛看到了一场难得的好戏。有好奇的,甚至偷偷拿出手机。
桂翠一脸焦急,想说什么,张景却对她微微摇头。他看得出来,这位吴天佑虽然态度倨傲,但眼神深处并非纯粹的恶意捣乱,更像是一种同行相轻的较劲和试探。拒绝,反而显得心虚。
“既然吴先生有意交流,那就请吧。”张景神色平静,做了一个请的手势,“不过,这里病人多,我们到里面诊室谈。”
“好!”吴天佑也不含糊,抓起病历袋,昂首挺胸地跟着张景走进了他的诊室。黄彪生怕张景吃亏,也赶紧跟了进去,还顺手带上了门,将一众好奇的目光隔绝在外。
诊室内,气氛凝重。
吴天佑将病历袋里的资料倒在桌上,是一叠厚厚的门诊病历和化验单。“患者,女性,42岁。主诉:全身重度浮肿半年余,西医诊断:肾病综合征。激素、免疫抑制剂用了不少,效果不佳,副作用明显,现求治于中医。”
他语速很快,带着展示的意味:“我看其面色晄白虚浮,形寒肢冷,小便不利,腹胀如鼓,舌淡胖大苔水滑,脉沉细微弱至极!
此乃典型的脾肾阳虚,水湿泛滥之证!阴水无疑!我立温阳利水之法,重用附子、桂枝、茯苓、白术、泽泻等,真武汤、济生肾气丸思路加减。服药七剂,你猜如何?”
他盯着张景,眼神灼灼。
张景没有回答,只是快速翻阅着病历和化验单,尤其注意了最新的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。
吴天佑自顾自说了下去,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:“患者自觉身上温暖了些,畏寒减轻,但浮肿丝毫未消!小便仍少,腹胀依旧!你说,这是何道理?是我辨证不准?还是药力未到?”
他抛出难题,显然认为这是个棘手的案例,足以难倒张景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张景没有立刻回答,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稍早的、似乎被吴天佑忽略的舌象照片上(可能是其他医院拍摄的),又仔细对比了不同时间点的几个症状描述。
忽然,他抬起头,看向吴天佑,目光如炬:“吴先生,您辨证脾肾阳虚,水湿泛滥,大体不错。”
吴天佑脸上刚露出一丝“果然也不过如此”的神色,张景的话锋却陡然一转:
“但是,您是否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?——气机壅滞,三焦不通!”
“嗯?”吴天佑眉头猛地一皱。
张景指向病历中的一处描述:“患者是否伴有胸闷、脘腹胀满、甚至呼吸不畅之感?虽以水肿为主,但气滞之象并非无迹可寻。”
他又指向那张舌象照片:“您再看此舌,虽淡胖,但是否舌体略显僵硬,边尖略有暗滞之色?此非纯虚无滞之象!”
他语速加快,思维清晰:“水湿停滞,必然阻碍气机;气机不畅,又加重水湿停留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!
您重用温阳利水之药,如同只想开闸放水,却忽略了河道本身已被淤泥壅塞的事实!气机不通,水何以出?阳气又如何能顺利布达?”
吴天佑愣住了,下意识地再次看向那张舌象照片和病历描述,脸色微微变了变。这些细节,他并非完全没有注意到,但在其“扶阳”理论的强势主导下,被有意无意地轻视了。
“所以,”张景得出结论,语气沉稳,“此证非独虚,乃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!治疗上当在您温阳利水的基础上,必须佐以畅达气机、疏通三焦之品!
譬如加入枳壳、大腹皮、木香,甚至稍佐活血之川芎、益母草,打通水道运行的通道,如此,温补之药力才能顺利抵达病所,水湿才能有路可出!”
一番分析,切中肯綮,直指关键!不仅看到了“虚”,更洞察了“实”;不仅想到了“温补”,更考虑到了“疏通”!
黄彪在一旁听得恍然大悟,忍不住拍了下大腿:“妙啊!就是这么个理儿!光补不通,屁用没有!”
吴天佑站在原地,脸上的倨傲之色渐渐消退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惊愕和深深的思索。他反复看着病历,又看看张景,眼神复杂。他不得不承认,张景的见解,确实比他更全面、更深入一层,直指他治疗未能见效的症结所在!
这场看似“踢馆”的较量,在第一回合的病例分析上,高下已判。
吴天佑沉默了片刻,忽然长长吐出一口气,再抬头时,眼中的敌意和傲气消散了大半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佩服和不甘的复杂情绪。
“后生可畏…”他喃喃道,声音低了许多,“想不到你年纪轻轻,看问题竟如此老辣…倒是我,有些固步自封了。”
诊室内的火药味,瞬间被一种奇异的、带着敬意的学术氛围所取代。
张景微微一笑,知道这不是结束。这位吴天佑先生,或许能成为一个有趣的对手,甚至…朋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