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章 经方课堂的魅力(1/1)

上课铃响前五分钟,张景在一位学院助教的陪同下,走进了教室。他依旧是一身简单的深色便装,与讲台上常见的西装革履的教授们风格迥异。

他手里没有厚厚的讲稿,只拿着一个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个优盘。

他平静地走上讲台,放下电脑,连接投影仪,目光沉静地扫过台下。教室渐渐安静下来,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,有好奇,有审视,也有几分不以为然。

“同学们,下午好。”张景开口,声音平和,却自带一种沉静的力量,清晰地传遍教室,“我是张景,明德堂中医诊所的医生。

很荣幸受学院邀请,来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经方临床运用的点滴心得。”

没有冗长的开场白,没有头衔的罗列,直接切入主题。

“经方,指的是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等经典中的方剂。大家应该都很熟悉,甚至能背出许多方歌诀。”

他操作电脑,投影上出现“桂枝汤”三个大字,“比如这个,桂枝汤,‘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…’条文,我相信在座的各位,比我要背得更熟。”

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、带着自矜意味的笑声。确实,这是基础中的基础。

“但是,”张景话锋一转,目光变得锐利起来,“背熟了条文,就一定会用桂枝汤吗?就能用对吗?”

他点开下一页PPT,上面是一个简单的病例模拟:

【患者,男,28岁。淋雨后发热(T38.1),微恶风,汗出,头痛,周身酸楚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浮缓。】

“请问,这个病人,该用什么方?”张景问道。

台下立刻有学生抢答:“桂枝汤!太阳中风表虚证!典型!”

许多人也纷纷点头,这太简单了。

“很好。”张景点点头,随即又点开下一页,病例增加了信息:

【患者补充:口干,微渴,咽喉略感不适。】

“现在呢?还用桂枝汤吗?”

台下安静了一些。有学生犹豫道:“有点化热伤津的迹象了?或许…加点儿葛根、天花粉?”

“或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?”

张景不置可否,继续点开第三页:

【患者再补充:虽汗出,但汗出不多,且感觉汗出后反而更怕风,伴有轻微鼻塞流清涕。】

这一下,台下彻底安静了,先前抢答的学生也皱起了眉头。症状变得有些复杂和矛盾了。

张景看着台下迷茫的学生,缓缓道:“现在,还觉得简单吗?还敢轻易说‘典型’吗?临床上,病人从来不会按教科书生病。

发热、汗出、恶风、脉浮缓,看似桂枝汤证,但细微的‘口干’、‘渴’、‘汗出不畅’、‘恶风加重’,这些看似矛盾的兼证,恰恰是辨证的关键!”

他的声音陡然提升:“它们可能提示表郁稍重,可能提示津液已有轻微损伤,可能伴有轻邪郁闭!这时,如果机械套用桂枝汤原方,可能效果不显,甚至延误病情!”

他开始深入剖析,从病机层次抽丝剥茧,讲解如何通过最细微的症状差异,判断病势的偏向,从而决定是用原方,还是合用他法,或是调整剂量比例。

他引用的不再是枯燥的条文,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、他亲身经历过的临床案例,其中不乏他用错药、走弯路的教训。

“经方的魅力,不在于方子本身,而在于张仲景藏在方子背后的那种动态的、精准的辨证思维!”

张景的语气充满了感染力,“它教我们的不是‘对号入座’,而是‘审证求因’、‘随证治之’!每一个方剂,都是一个应对特定病机格局的‘阵法’,我们要学会的,是如何根据‘敌情’(病情)的变化,灵活布阵,甚至调整阵法!”

他讲桂枝汤的灵活化裁,讲小柴胡汤的“但见一证便是”并非机械照搬,讲麻黄汤与大青龙汤的天壤之别与应用禁忌…每一个话题,都结合着令人拍案叫绝或扼腕叹息的真实病案。

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,只有平等分享的坦诚和毫无保留的经验倾泻。他甚至在台上模拟起问诊的情景,让台下学生随机提出症状,他现场分析思考过程。

枯燥的经文在他口中变得鲜活起来,复杂的病机变得清晰可辨。台下原本带着审视和散漫的学生们,不知不觉地坐直了身体,眼神从好奇变成了专注,又从专注变成了震惊和沉醉!

他们从未想过,中医可以这样学!可以这样讲!原来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条文背后,蕴含着如此精妙严谨、又充满生命力的逻辑!

教室里安静得只剩下张景的声音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。后来,连记笔记的人都少了,大家都生怕错过一个字,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那充满魅力的经方世界里。

讲座原定两小时,但当张景最后总结道:“…所以,学经方,就是要学到这种‘活的’思维。希望大家以后临证,

能多想一步,多问一句,看清病机本质,而不只是记住几个方名。”时,台下沉寂了片刻,随即爆发出雷鸣般持久而热烈的掌声!

“太精彩了!”

“原来是这样!我好像有点开窍了!”

“张老师!下次课什么时候?”

学生们纷纷涌上讲台,将张景团团围住,争先恐后地提问,索要联系方式,气氛热烈异常。

那位陪同的助教看着眼前这火热的场面,惊讶地对旁边一位闻讯赶来、在教室后排听完了全程的老教授低声道:“王教授,这…这气氛,比咱们的正课还热烈啊!”

那位老教授推了推老花镜,看着被学生簇拥着的张景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,最终缓缓点了点头,意味深长地说:

“后生可畏啊…他讲的,是书本上没有的‘真经’啊。看来咱们学院,要掀起一阵‘中医热’咯……”

张景的第一堂大学课,以其前所未有的实战性和思维冲击力,彻底征服了这些象牙塔里的学子,也在鹿县医大这片平静的湖面上,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,其引发的涟漪,正在悄然扩散。

明德堂的火种,已然成功播撒到了更肥沃的土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