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章 声名远扬带来的困扰(1/1)

张景和小雅的故事,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,激起的波澜,开始远远荡漾开去。一个治疗疑难重症的“名医”形象,正在鹿县悄然成形。

而张景,在喜悦之余,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他知道,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小雅的康复之路还很长,而随之而来的名声与期待,将是更大的考验。

但此刻,看着小雅眼中那重燃的生命之光,看着赵母脸上那由衷的笑容,他觉得,一切付出和坚持,都是值得的。

医者之道,或许就在于此——于至暗处,点燃生命的烛火。

小雅“奇迹般的转变”,如同在鹿县医疗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,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张景的预料。

明德堂这个原本偏安一隅、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小诊所,几乎在一夜之间,被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。

“听说了吗?就那个明德堂的年轻中医,连大医院都摇头的重症肌无力,愣是让他用几副中药给扳回来了!”

“真的假的?这么神?”

“千真万确!西街老赵家的闺女,以前眼都睁不开,现在能自己坐着了!好多人都看见了!”

“哎呦,那我这老风湿疼了十几年了,是不是也该去找他看看?”

“还有我爹那老胃病…”

“我亲戚家孩子哮喘…”

口耳相传的力量是惊人的,尤其是在被疾病长期困扰的人群中。一传十,十传百,故事在传播中或许被添油加醋,但核心——“明德堂有个能治疑难杂症的神医张景”——却如同磁石般,吸引了四面八方而来的目光。

后果,立竿见影。

从第二天开始,明德堂的门诊量开始以一种近乎恐怖的速度攀升。

以往,一天接待二三十个病人已是常态。而现在,往往刚开门,候诊区的长椅就已经坐满了人,甚至排到了门外的屋檐下。

来的不再仅仅是感冒发烧、腰腿疼痛的常见病患者,更多的是面带愁容、手持一沓沓各种医院化验单和影像报告、从周边县市甚至更远地方赶来的疑难病患者。

慢性肾病、顽固性心衰、手术后长期虚弱、各种奇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被西医诊断为“病因不明”的怪症…各种以往在基层诊所难得一见的复杂病例,如今却蜂拥而至。

每一个患者,都带着最后一线希望,眼神灼灼地盯着张景,仿佛他是能起死回生的活神仙。

“张医生,求您看看我这化验单,肌酐老是降不下去…”

“张大夫,我母亲肺癌术后,吃不下饭,虚弱得厉害,西医说没办法了…”

“神医,您给我把把脉,我浑身难受,可医院啥也查不出来…”

诊室里,张景面前的病历本堆积如山。问诊、望舌、切脉、分析复杂的检查报告、斟酌极其考究的方药…每一个疑难病例都需要耗费他巨大的心神和时间。

他常常一坐就是半天,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,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。

而原本井然有序的“孵化计划”也被彻底打乱了。

学员们根本无法再按计划进行跟诊和实战——张景连自己都忙得焦头烂额,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细致地带教、审核他们的处方?理论课和沙盘推演更是被迫一再推迟、压缩。

学员们只能在一旁干着急,或者帮着维持秩序、做一些简单的预检分诊工作,看着老师疲于奔命,却插不上手。

他们既为老师的声名远播感到骄傲,又为计划的停滞和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焦虑。

压力最大的,无疑是张景。

他不仅是医生,还是这个诊所和培训计划的核心。巨大的门诊需求像潮水般涌来,几乎要将他淹没。

他深知,这些患者满怀希望而来,若因仓促接诊、精力不济而导致误诊误治,那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。

但面对那一双双绝望中寻求光亮的眼睛,他又无法狠心将人拒之门外。

“桂翠!”张景趁着看诊间隙,声音沙哑地喊道,“后面的号先不要再放了!告诉新来的患者,今天实在看不了了,抱歉!”

桂翠也是一脸疲惫和焦急,在人群中穿梭安抚:“各位叔叔阿姨,大哥大姐,实在对不起!张医生今天真的看不完了!大家明天请早,或者去别的诊所看看好不好?”

然而,期望而来的患者哪里肯轻易离去,纷纷抱怨甚至哀求:

“我们都等了大半天了!”

“我们从隔壁县专门包车来的啊!”

“张医生,你就加个号吧!求求你了!”

诊所里人声鼎沸,嘈杂不堪,混合着草药味和各种病人的体味,几乎让人窒息。

王森忙着做推拿,也被不断询问和打扰,难以专注。黄彪虽然能分担一部分常见病患者,但对于那些复杂的疑难病,他也感到力不从心,最终大多还是需要张景定夺。

明德堂,这个刚刚焕发生机的地方,骤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、甜蜜又痛苦的困境——名声有了,患者来了,但却面临着被这突如其来的洪流冲垮的危险。

人手不足、资源有限、核心人物精力透支…所有问题在这一刻暴露无遗。

张景送走当天最后一位病人时,已是夜幕深沉,华灯初上。他瘫坐在椅子里,感觉大脑嗡嗡作响,身心俱疲。

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病历,和窗外依旧不肯散去、最终被桂翠苦苦劝离的几个患者身影,他深深地皱起了眉头。

喜悦过后,是沉甸甸的现实。

这样下去,不仅他自己会被拖垮,明德堂的正常运转、孵化计划的推进,都将受到严重影响。

必须要想办法了。

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,来应对这“声名远扬”所带来的巨大困扰了。

他的目光,不由地投向了正在埋头整理药材的桂翠,和在一旁活动着酸痛手腕的王森……

明德堂内人满为患、张景疲于奔命的景象,如同一声急促的警报,惊醒了沉浸在“名师出高徒”成就感中的每一个人。

尤其是黄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