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第一个“毕业生”(1/1)
“首例独立接诊考核”带来的震撼与反思,如同一次高强度的淬火,让学员们的心志变得更加坚韧。他们不再满足于“通过考核”,而是开始疯狂地抠细节、磨思维、究方义。
深夜的明德堂二楼,灯光熄灭的时间越来越晚,里面常常是几个学员围在一起,为某个脉象的体会、某个方剂的微妙加减争得面红耳赤,然后又一起翻书查证,找老师求证。
张景、杨主任、黄彪三人看在眼里,喜在心头。这种自发性的、刨根问底的学习状态,正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。
而在这批学员中,龙云的进步尤为显着。他本身就有一定的临床底子,悟性高,加上那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日夜不辍的努力,很快便脱颖而出。
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正确,开始追求“精准”和“效验”。每次跟诊,他观察得比谁都仔细;每次审核,他追问得比谁都深入;每次复盘,他思考得比谁都透彻。
他的处方,渐渐有了几分沉稳老练的气象,药味精炼,力道精准,往往能直指病机核心。连一向要求严苛的黄彪,拿着他的处方,也常常是捋着胡子,点头的次数越来越多。
杨主任私下对张景说:“龙云这小子,是块好材料。开窍了。”
张景看着监控屏幕里龙云沉稳接诊的身影,微微颔首,眼中流露出赞许。他知道,火候差不多了。
这一天,在进行又一轮高难度的“厥阴病”病案沙盘推演后,张景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解散,而是让所有学员留了下来。
“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和考核,我们认为,有部分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处理某些特定病证的能力。”张景的开场白,让所有学员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。
“但是,独立行医,不是儿戏。我们需要更全面、更严格的最终评估。”他目光扫过众人,最后落在龙云身上,“龙云。”
“到!”龙云下意识地挺直身体。
“明天上午,你单独使用二号诊室。桂翠会给你分配五个预约好的复诊病人。这些病人的初诊都是由我或黄医生完成的,病情相对稳定,需要复诊调方。
你的任务是,独立完成这五位病人的接诊,重新四诊合参,判断病情变化,并开出新的处方。”
张景的语气不容置疑:“所有处方,依然需要经过我或黄医生的审核签字方能生效。我们会根据你接诊的全过程、以及处方的合理性,进行综合评定。
这,将决定你是否能成为本项目第一个获得‘有限独立处方权’的学员。”
有限独立处方权!这六个字,像一道电流击中了所有学员。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!而龙云,将是第一个接受这最终考验的人!
龙云感到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,血液奔涌上头,但他用力吸了口气,将所有的激动和紧张都压了下去,目光坚定地看着张景:“明白!老师,我一定全力以赴!”
第二天上午,明德堂的气氛格外不同。一号诊室由黄彪接诊新病人,张景和杨主任则坐镇隔壁,重点监控二号诊室的情况。
其他学员虽然照常跟诊学习,但心思都忍不住飘向二号诊室那边,既为龙云感到紧张,也充满了期待。
龙云独自坐在二号诊室里,深吸一口气,将杂念摒除。他面前,放着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和《伤寒论》条文书。第一个病人进来了,是一位需要调整失眠方子的中年妇女。
龙云沉心静气,开始问诊、望舌、切脉…他做得一丝不苟,比平时更加细致。他发现病人舌苔比初诊时变薄了些,脉象也略有和缓,但入睡困难依旧。
他判断阴血稍复,但虚热未清,于是在原方(酸枣仁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)的基础上,减少了黄连的用量,加入了合欢皮、夜交藤加强安神之力。
处方写好,他仔细检查后,交给守在一旁的桂翠。桂翠立刻送到隔壁。张景快速浏览,点了点头,签上了名字。
第一个,通过。
第二个病人,是个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的儿童。龙云仔细听了听咳嗽的声音,看了喉咙,问了痰的情况(痰少难咯),切脉(脉略浮细),判断表邪已去大半,但肺气失宣,余邪未清。
他没有贸然改用强力止咳药,而是开了止嗽散合杏苏散加减,意在宣肺利气,化痰止咳。
处方再次顺利通过。
第三个,第四个…龙云渐入佳境,心态越来越稳,思维越来越清晰。他能敏锐地捕捉到病人细微的病情变化,并给出恰当的调整。四个病人的处方,都一次性通过了审核。
只剩下最后一个了。这是一个顽固性头痛的患者,初诊是张景看的,辨证为厥阴头痛,寒饮上犯,用了吴茱萸汤加减,效果不错,此次来复诊。
龙云仔细询问,患者表示头痛发作频率和程度都减轻了大半,但近日因劳累又稍有反复,伴有恶心感。龙云察舌(舌淡苔白滑),切脉(脉沉弦),认为病机未变,仍是肝胃虚寒,浊阴上逆,但眼下正气稍显不足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是守方再进,还是需要调整?
守方,吴茱萸汤药性颇峻,患者刚诉劳累…
调整,该如何加减才能既祛邪又不伤正?
龙云陷入了沉思。他回想起张景讲过的“扶正祛邪”的权衡之道,回想吴茱萸汤的方义…片刻后,他提笔,在张景原方的基础上,稍减少了吴茱萸的用量,
加入了党参、生姜、大枣,意在温中补虚,调和脾胃,既巩固疗效,又防止峻药伤正。
处方递出。这一次,张景看的时间稍长了一些。他微微蹙眉,似乎在权衡什么。隔壁房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。龙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。
终于,张景拿起笔,再次签下了名字。但他对桂翠低声交代了一句。桂翠点点头,回到二号诊室,对龙云说:“张医生说,方子可以。但他问你,为什么选择加党参、姜、枣,而不是合入六君子汤之类更平和的方子?”
龙云一愣,随即恍然,这是老师在考教他的思路!他冷静下来,清晰回答道:“患者主证未变,仍是厥阴寒逆,故以吴茱萸汤为主方,不可轻易改弦更张。
加入参、姜、枣,是取‘桂枝人参汤’、‘吴茱萸汤’本身亦含姜枣之意,温中补虚,调和营卫,与主方契合度高,且药简力专。合入六君子汤虽也可,但恐药味冗杂,分散药力。”
他的回答通过桂翠传回。隔壁房间里,张景和杨主任对视一眼,点了点头。张景的脸上,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。
五份处方,全部通过。
上午的门诊结束,所有学员重新聚集在二楼教室。张景、杨主任、黄彪站在前面。
张景的目光落在龙云身上,朗声宣布:“经过综合评定,学员龙云,在今天的独立接诊考核中,表现稳定,辨证准确,思路清晰,用药合理,
具备独立处理部分常见病、多发病及复诊调方的能力。经审核,准予其获得——有限独立处方权!”
掌声瞬间响起!学员们由衷地为龙云感到高兴和激动!这是零的突破!
龙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。他想起自己毅然辞职的决绝,想起夜以继日的苦读,想起一次次被老师点醒的瞬间…所有的付出,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。
他向前一步,对着张景、杨主任、黄彪,深深地鞠了一躬:“谢谢老师!学生定不负众望!”
张景走上前,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气中充满了期许:“这只是开始。你的权限仅限于你目前已熟练掌握的病证范围,遇到复杂情况,必须及时请示。切记,权力越大,责任越重。”
“学生明白!”龙云用力点头。
杨主任也欣慰道:“好啊!总算出了第一个!龙云,给你一天假,好好休息一下。回来还有更重的担子要交给你。”这话里,似乎暗示着下一步的计划。
黄彪则哼了一声,但眼里也是带着笑:“小子,还算没给我老黄丢人。以后独立接诊,更得仔细着点!”
龙云成为第一个“毕业生”的消息,像一阵风一样吹遍了明德堂。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功,更像一座灯塔,让所有仍在苦苦挣扎、摸索前行的学员看到了清晰的希望——这条路,虽然艰难,但真的可以走通!
而张景看着这群备受鼓舞的学员,知道,孵化计划最艰难的破壳阶段,终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。第一个已经冲出,第二个、第三个…还会远吗?真正的蜕变,正在加速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