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8章 首例独立接诊考核(1/1)

时间在日复一日的跟诊、审核、复盘、沙盘推演中飞速流逝。高强度的训练如同洪炉锻铁,将学员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碎、淬炼、重塑。

他们眼神中的青涩和茫然日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愈发沉稳的专注和偶尔闪过的、捕捉到病机关键时的锐利光芒。

“双签制”的保险绳依然牢牢系着,但学员们递过来请求审核的处方,需要张景或黄彪大幅修改甚至否决的情况,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。

问诊更加切中肯綮,脉象体会逐渐有了些许模糊的“指下感”,辨证思路也日趋清晰流畅。

张景和杨主任、黄彪私下评估,认为部分表现优异的学员,已经初步具备了在严密监控下,独立处理极简单、极典型病例的能力。是时候,进行第一次真正的“实战考核”了。

考核日定在一个周一的上午。明德堂特意暂停了上午的普通门诊,只接待事先筛选好的几位“标准化病人”。气氛比往常更加凝重,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紧张。

八位学员抽签决定了考核顺序和对应的病例。第一个上场的,赫然是龙云。他抽到的病例卡片上写着:【主诉:失眠一周余。】

看到这个题目,龙云深吸了一口气。失眠,内科杂病中的常见症,但也是辨证极其复杂、极易出错的病症。虚实寒热,脏腑气血,皆可扰及心神导致不寐。这绝不是一道送分题。

他被要求进入一号诊室。里面,一位由县中医院针灸科一位年轻医生扮演的中年女性“患者”已经就座,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疲惫和焦虑。

桂翠坐在角落负责记录和计时。张景、杨主任、黄彪则坐在隔壁房间,通过临时安装的监控屏幕,沉默地观察着一切。

龙云在诊桌后坐下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他回想起张景反复强调的“至意深心,详察形候”。

“您好,请问主要是哪里不舒服?”他开口,声音尽量保持平稳。

“睡不着觉,快一个多星期了,真是折磨死了。”“患者”愁眉苦脸地开始叙述。

龙凝神静气,按照训练出的流程,开始细致问诊:

“是入睡困难,还是容易醒?醒后还能再睡吗?”

“每天大概能睡几个小时?做梦多吗?”

“除了睡不着,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?比如心烦?心慌?口干?口苦?怕冷还是怕热?”

“胃口怎么样?大便情况呢?”

“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劳心费神或者不开心的事情?”

他的问题层层递进,覆盖了心肝脾肾各个脏腑以及气血痰火各种致病因素的可能表现。“患者”根据预设的剧本一一作答:

入睡困难,梦多易醒,醒后难再眠,每日睡眠不足三小时,伴有心烦、口干微苦,饮水量一般,食欲稍差,大便偏干。否认明显情绪诱因。

问诊完毕,龙云道:“请您伸舌头我看一下…舌质偏红,苔薄微黄。再帮您诊一下脉…”他手指搭上对方腕部,仔细体会。脉象呈现细数的特征。

四诊信息在龙云脑中飞速整合:

失眠、心烦、口干微苦——提示热象,病位可能涉及心、肝(胆)。

舌红苔薄黄——佐证有热。

脉细数——细主阴血不足,数主热。阴血不足,虚热内扰?

食欲差、大便干——提示可能波及脾胃津液。

一个辨证在龙云脑中逐渐清晰:心脾两虚,兼有阴虚火旺。心脾两虚,气血生化不足,心神失养;阴虚不能制阳,虚火内扰,故心烦不寐。治当:益气补血,健脾养心,佐以清心安神。

他想到了归脾汤的方义,但又觉得单纯归脾汤清热之力稍弱。斟酌片刻,他提笔处方:归脾汤合酸枣仁汤加减。

以归脾汤益气健脾养血安神,合入酸枣仁、知母增强养阴清热、宁心安神之效,并稍佐川芎调血。

写下最后一行剂量,他仔细检查了一遍方剂组成和剂量,确认没有违反“十八反十九畏”等配伍禁忌,也没有使用毒性药材。然后,他将处方递给桂翠。

桂翠将处方立刻送到隔壁房间。张景、杨主任、黄彪三人传阅着这张处方,低声交换着意见。

“辨证思路清晰,心脾两虚抓得准,注意到阴虚火旺的兼证,合方思路合理。”

“用药平稳,剂量也还算谨慎。”

“嗯,虽然算不上出奇,但作为独立首诊,能考虑到这个程度,不错了。”

张景拿起笔,在处方右下角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这意味着,龙云的辨证和处方,通过了考核老师的审核,可以被认为是基本正确的。

桂翠将签好字的处方拿回诊室,对龙云点了点头。龙云一直紧绷的心弦,终于稍稍松弛了一些,一股巨大的成就感涌上心头。他将处方交给“患者”,并仔细交代了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。

考核继续进行。后续上场的学员,有的抽到了简单的风寒感冒,有的抽到了胃脘痛,有的抽到了月经不调。

表现各有差异。

一位学员面对胃脘痛患者,过于聚焦于“痛”本身,忽略了舌苔厚腻、脘痞嗳气的关键表现,差点误辨为肝气犯胃,好在开方前自己重新审证,修正为食积停滞,改用保和丸加减,有惊无险。

另一位学员处理月经后期,辨证为血寒证,思路正确,但在用药时,肉桂的剂量用得过于保守,被黄彪指出“病重药轻,恐难奏效”。

也有像龙云一样,表现得四平八稳,顺利通过的。

所有学员考核完毕后,集体回到二楼教室。张景、杨主任、黄彪三人面色严肃地站在前面。

“首先,要肯定你们。”张景开口,“比起第一次接诊感冒时的慌乱,你们今天的表现,有了长足的进步。问诊更有条理,思考更加全面,这是你们努力的结果。”

学员们脸上刚露出一丝喜色,张景话锋一转:“但是!”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,“问题依旧很多,而且更加隐蔽和危险!”

他拿起龙云的那张处方:“比如这张,归脾汤合酸枣仁汤。辨证大体没错,用药也算合理。但是——”他看向龙云,

“你注意到患者‘口干微苦,但饮水量一般’这个细节了吗?这提示什么?是真阴大亏的渴饮,还是津液轻度损伤或气不化津?你的方子里,养阴生津的力量是否足够?还是过于依赖清热?”

龙云一怔,仔细回想,额头微微见汗。他确实忽略了饮水量这个细微的鉴别点。

张景又点评了其他几份处方,逐一指出其中考虑不周、鉴别不清、药量拿捏不当之处,每一个问题都直指临床思维的关键。

“你们现在,就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,能迈开步子走了,这很好。但路边的坑洼、前方的障碍,你们还看不到,或者看到了也不知道如何避开。

‘双签制’为什么还必须存在?就是为了帮你们看清这些坑洼,避开这些障碍!”

他的目光扫过所有人,语气沉重:“独立接诊,不是会开一张看似正确的方子就足够了。它意味着你要对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的所有反应负责,

对病情的转归有预判,对药物的偏性有充分的了解!你们离真正的‘独立’,还差得很远!”

刚刚因为通过考核而升起的那点喜悦和自信,被张景这番严厉的点评彻底打碎。学员们再次深刻认识到,中医之路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永无止境。

“不过,”杨主任在一旁接口,语气缓和了些,“能走到这一步,已属不易。继续打磨,戒骄戒躁。尤其是龙云,”他看向龙云,“你的基础和悟性都不错,但要更注重细节,思维要更灵活。”

黄彪也难得地没有挑刺,而是点了点头:“都比刚来的时候强多了。继续练吧。”

考核结束了。没有人得到满分,但每个人都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。那扇通往真正独立行医的大门,仿佛打开了一条缝隙,透出光亮,但门后的路,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。

龙云捏着那份有张景签字的处方复印件,感觉手心发烫。这不仅仅是一张通过的证明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提醒。

他知道,自己只是刚刚拿到了入场券而已。真正的考验,永远在下一个病人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