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7章 杨主任的坚守(1/1)

县中医院医务科的那场谈话,像一块冰冷的巨石压在杨主任心头。体制的寒意和同僚的算计,让他感到一阵疲惫和失望。

但当他踏进明德堂,听到二楼传来的隐约争论声,闻到空气中熟悉的药香,看到张景和学员们那专注而充满生机的面孔时,胸中的郁垒便仿佛被一股温煦的力量悄然化开。

压力?他杨建国行医大半辈子,什么风浪没见过?越是打压,越是瞧不上,他这股倔劲儿反而越被激了出来。

第二天傍晚,下班时间刚过,杨主任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了明德堂二楼教室门口。他手里还拎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。

学员们正在激烈的病例讨论,关于一个水肿患者的辨证,有人主张温阳利水,有人强调健脾化湿,争得面红耳赤。张景抱着手臂在一旁听着,并不急于打断。

看到杨主任进来,讨论声稍微停顿了一下,学员们纷纷打招呼:“杨主任好!”

张景也转过头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和感激。他没想到,在经历了医院的明确警告后,杨主任还会过来。

杨主任摆摆手,示意大家继续,自己则很自然地在后排找了个空位坐下,将档案袋放在腿上,听得津津有味。

等学员们讨论到一个段落,张景开始总结点评,指出双方思路的合理性与局限性,引导他们看到更深层次的病机联系。

杨主任不时微微颔首,听到精妙处,忍不住插话补充一两句,引经据典,往往能切中要害,让学员们茅塞顿开。

讨论结束后,张景走到杨主任身边,低声道:“杨主任,您其实不必…”

“什么不必?”杨主任眼睛一瞪,故意提高了声音,像是说给所有人听,“我下班了,来朋友这里串串门,交流一下学术,犯哪条王法了?医院还能管我下班后干什么?”

他说着,拍了拍腿上的档案袋,“再说了,我答应小老乡的事,还没办完呢!”

他打开档案袋,从里面掏出几份装订好的、略显陈旧却保存完好的手写资料。

“喏,这是我当年跟师学习时,我老师手把手教我整理的一些疑难病案心得,还有几位已经过世的老先生留下的零星笔记,都是关于经方应用的干货,外面绝对找不到。”

他将资料递给张景,眼神中带着托付的郑重,“我熬夜整理了一下,有些地方加了批注。你们拿去,复印了给学员们看看,或许有点启发。”

张景接过那叠沉甸甸的手稿,纸张已经泛黄,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毛笔小楷和红笔批注,仿佛能闻到时光和心血的味道。这份礼物,太珍贵了。

“杨主任,这…”张景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。

“拿着!”杨主任不容置疑地挥挥手,“好东西就要给能用上的人,烂在我手里才是罪过。你们这个搞法,对路子!我老头子别的帮不上,这点老底子,还是能掏出来的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,杨主任几乎雷打不动地每天下班后就过来“串门”。他不再以医院主任的身份,而是纯粹以一个老中医、一个师长的身份,融入到这个小小的集体中。

他参与沙盘推演,往往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问题,逼得学员们不得不更深一层思考;他审核学员处方时,眼光老辣,对药性药量的把握让张景都暗自佩服;

他甚至还会分享自己年轻时行医闹过的笑话和犯过的错误,用这种轻松的方式,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经验和教训。

他的存在,就像一根定海神针,不仅带来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,更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撑。学员们都知道医院在施压,但看到杨主任如此不计得失地倾囊相授,他们学习的劲头反而更足了。

这天晚上,杨主任留下来和张景、黄彪一起复盘几个重点学员的进展。桂翠默默端上来三杯热茶。

聊到深处,杨主任叹道:“医院那边,陆科长又找我谈了一次话,暗示我这样‘不顾影响’,可能会影响年底的考评,甚至…治未病中心的资源分配。”

黄彪一听就急了:“他们这不是欺负人吗?您可是医院的老资格了!”

张景眉头紧锁:“杨主任,您还是…”

杨主任抬手打断他们,花白的眉毛下,眼神却异常清亮:“考评?资源?我杨建国要是真在乎那些,当年就不会选择留在中医科,更不会接手这个没人看好的治未病中心!他们爱怎么评怎么评!至于资源…”

他冷笑一声:“治未病中心现在还有什么资源可削减的?除了那台没人会用的破机器,就是几个闲人!他们还能把我这主任撤了?撤了更好,我正好天天泡在明德堂,落个清净!”

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和近乎执拗的坚守。

“我这把年纪了,名利早看淡了。现在就想看着你们这帮年轻人,能真正把老祖宗的好东西接过去,传下去。看着你们能治好病,能让老百姓信中医,这就比什么都强!

医院那套,僵化就让它僵化去吧,咱们这儿,得活出个样来给他们看看!”

张景和黄彪闻言,心中都是肃然起敬。这位老主任,是在用自己一辈子的清誉和安稳,在为他们保驾护航,在为中医的未来争一口气。

“您放心,杨主任。”张景郑重承诺,“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。这个计划,只能成功,不能失败!”

“对!只能成功!”黄彪也激动地附和。

桂翠在一旁听着,悄悄背过身,擦了擦眼角。她为张景能有这样的前辈支持而感到高兴,也更坚定了要守护好这个地方的决心。

杨主任看着眼前这群斗志昂扬的人,欣慰地笑了。他拿起茶杯,喝了一口,咂咂嘴:“嗯,桂翠这茶泡得不错,比我们医院办公室那强多了!”

压力依旧存在,来自体制的寒意并未消散。但在明德堂这方小小的天地里,一种更强大的、基于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凝聚力,正在悄然生成。

杨主任的坚守,如同在寒风中点燃的一盏灯,或许不够耀眼,却足够温暖,足以照亮前行的路,也让这群逆流而上的中医人,更加紧密地站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