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6章 鹿县中医院的阻力(1/1)

明德堂内部,如火如荼的“孵化计划”如同一台精密调校的机器,在张景的主导、黄彪杨主任的辅佐、桂翠的后勤保障以及学员们的拼命学习下,高速而稳定地运转着。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凝聚的力量。

然而,这簇在体制外倔强燃烧的火焰,其光亮与热度,终究不可避免地刺痛了某些人的眼睛,也搅动了县中医院那潭深水的波澜。

周一上午,杨主任刚到医院治未病中心坐下没多久,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。来电显示是医务科。

杨主任心里咯噔一下,有种不太好的预感。他接起电话,那头传来陆科长那惯常的、听不出情绪的声音:

“老杨啊,这会儿忙不忙?不忙的话,来我办公室一趟,有点事跟你聊聊。”

语气很平淡,但杨主任深知,这位陆科长亲自打电话“聊聊”,通常都没什么好事。他定了定神:“好,我马上过去。”

医务科办公室里,陆科长正端着茶杯,慢条斯理地吹着热气。高主任竟然也在,坐在旁边的沙发上,脸色不太好看,看见杨主任进来,只是掀了掀眼皮,没什么表示。

“老杨,坐。”陆科长指了指对面的椅子,脸上挤出一丝公式化的笑容,“叫你来,也没什么大事。就是最近呢,院里听到一些反映,关于你…呃,和外面那个明德堂诊所,搞的那个什么…中医培训?”

果然是为了这个!杨主任心中警铃大作,面上却不动声色:“是有这么个事。一个民间的小范围学术交流尝试,我也就是偶尔过去看看,帮着把把关。”他试图轻描淡写。

“小范围?学术交流?”高主任忍不住嗤笑一声,阴阳怪气地插话,“老杨,你这说得也太轻松了吧。我听说阵仗可不小啊,又是笔试又是面试,还搞什么封闭训练?

这架势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大学办进修班呢!而且,用的还是我们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名头在外面招摇?”

杨主任脸色一沉:“高主任,话不能乱说!我从未用医院的名义为明德堂做过任何宣传招生!所有学员都知道那是明德堂自发组织的培训,我只是以个人身份受邀进行学术指导。这和医院无关!”

“个人身份?”陆科长放下茶杯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,语气依旧平稳,却带着压力,“老杨啊,你是我们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主任,你的个人行为,很多时候在外人看来,就代表着医院的态度。你说无关,别人可不一定这么想。”

他身体微微前倾,目光变得锐利起来:“而且,我听说…你之前还试图想把我们治未病中心的场地,借给他们用?有没有这回事?”

杨主任心里一紧,这事果然被捅上来了!

他硬着头皮解释:“我当时只是觉得中心有些场地平时空着也是空着,如果能支持一下这种有益的中医人才培养探索,也是好事。但我只是提议,最终不是被您和院里否决了吗?”

“否决了是好事!”高主任声音拔高了几分,带着幸灾乐祸,“真借了那还得了?万一他们在那里培训出了医疗事故,或者教出些半吊子医生,到时候责任算谁的?

患者找上门来,是说找明德堂,还是找我们县中医院?其中的风险,老杨你考虑过吗?”

陆科长摆摆手,示意高主任稍安勿躁,接着对杨主任说:“老杨,你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,为中医事业操心嘛。但是,我们作为公立医院,做事首先要讲规矩,讲程序,更要考虑风险和责任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加重:“院里领导的意思呢,也很明确。第一,不允许任何医院资源(包括场地、设备、乃至你的工作时间)用于明德堂的培训项目。

第二,希望你个人呢,也尽量和这个项目保持距离,减少不必要的往来。毕竟,你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本院的工作上,对吧?治未病中心今年的考核指标,压力也不小啊。”

这话看似商量,实则已是明确的警告和施压。不仅彻底堵死了借用场地的可能,甚至试图将杨主任从孵化计划中剥离出去。

杨主任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。他没想到阻力来得如此直接和猛烈。他试图据理力争:“陆科长,高主任,明德堂这个培训模式虽然草创,但方向是对的!

他们强调经典、注重临床、狠抓疗效,培养的都是能实实在在看病的人!这不正是我们现在中医教育最欠缺的吗?我们作为本县中医的龙头单位,非但不支持,反而要打压吗?”

“支持?怎么支持?”高主任冷笑,“支持一个私人诊所搞这种不伦不类的‘速成班’?谁知道他们教的是不是歪门邪道?有没有资质?符不符合政策?到时候搞出乱子,坏了整个县中医的名声,谁来负责?你老杨负得起这个责吗?”

“你…”杨主任气得胡子直抖。

陆科长打断他们的争执,语气变得不容置疑:“老杨,这不是讨论对错的时候。这是院里的决定。希望你以大局为重,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。不要再和明德堂那个培训项目有过多的牵扯了。这也是为你好。”

谈话不欢而散。杨主任铁青着脸走出医务科,胸口憋着一股闷气。他明白,这是高主任眼见明德堂和张景风头渐起,心生嫉妒,又在陆科长那里吹了风。

而院里那些领导,最怕的就是担责任、惹麻烦,自然会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——禁止和切割。

回到治未病中心,看着那台依旧冰冷的“中医体质辨识仪”和几个无所事事玩着手机的员工,再想到明德堂那间陋室里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,杨主任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和愤怒。

体制的僵化、同行的倾轧、对新生事物的恐惧…这些无形的墙壁,比任何疾病都更难对付。

下午,他找了个借口离开医院,来到了明德堂。他没有立刻上楼,而是先在一楼找了个角落坐下,看着张景沉稳地接诊病人,看着桂翠高效的抓药管理,听着楼上隐约传来的学员讨论声。

直到张景看完最后一个病人,杨主任才走上前去,脸色沉重地将张景叫到了一边,低声将医院谈话的内容和压力告诉了他。

张景听完,沉默了片刻,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。他似乎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。

“杨主任,给您添麻烦了。”张景首先致歉,语气诚恳,“医院的压力,我理解。您不必为难,以后尽量减少过来…”

“放屁!”杨主任突然低声骂了一句,打断了张景的话,花白的眉毛因激动而抖动着,

“他们越是这样,我老头子还偏就不信这个邪!不就是怕担责任吗?不就是眼红吗?我杨建国行医几十年,还没怕过这个!”

他看着张景,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:“场地我没办法,但学术上的事,他们管不着!我下班时间来看看,以个人朋友的身份交流讨论,他们还能把我开了不成?

教材审核、顾问邀请,我说了帮你就一定帮到底!我倒要看看,他们能拿我怎么样!”

张景看着杨主任眼中那簇不服输的火焰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知道,这位老主任是真正把中医的传承扛在了肩上。

“谢谢您,杨主任。”张景没有再多说客套话,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。

压力已然袭来,但并肩作战的情谊,也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,变得愈发坚实。明德堂的这艘小船,注定要在更大的风浪中,继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