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7集:新市场需求现端倪(1/1)

屏幕上那条“我好像都走到了路口”的留言还亮着,刘好仃没急着回,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了两下,像是在等什么信号。

他把这句话复制下来,拖进一个刚建好的文件夹,名字叫“边缘需求线索”。这词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,不正式,也不打算让人看见。点完归档,他顺手打开了过去三周的客户咨询日志。

空调嗡嗡地响了一声,办公室里只剩他一个人。窗外天色已经黑透,楼下保安换了班,脚步声远了。他没关灯,也没起身去泡咖啡,只是把椅子往前拉了半寸,眼睛盯着屏幕上的滚动记录。

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上周三下午的电话录音转文字:“你们那个玻璃……反光别太强啊,我家对面是写字楼,白天跟镜子似的。”客户姓林,做社区便利店的,最后下单时选了普通防爆膜,但备注写了句“先用着”。

第二个是五天前的在线对话:“太阳一晒就晃眼,能不能调个颜色?”这位要装阳台隔断,聊到一半突然问,“你们有没有那种看着不亮,又能挡紫外线的?”

刘好仃停下滚动条,把这两条标红。接着往下翻,又撞见一条:一位办公楼装修监理随口提了句,“现在人都在意防晒,玻璃要是能像墨镜那样就好了。”

他愣了一下,顺手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框,写下四个字:“低反高抗UV”。

不是产品名,也不是技术参数,就是个记号。他习惯用这种方式标记那些还没成型的想法——像种种子,先埋土里,看会不会发芽。

翻到第七条时,他坐直了些。这是位住宅客户,两次咨询都提到“孩子总说屋里刺眼”,最后一次下单前问客服:“你们之前给某学校做的那种磨砂夹层,是不是反射少一点?”客服当时回复了常规话术,说“有一定柔光效果”,但没提抗UV的事。

刘好仃合上笔记本,打开内部订单系统,在“定制参数”栏输入“减少反光”“膜色偏暖”“防紫外线增强”几个关键词交叉搜索。

结果让他多看了两秒。

近两个月,有五单客户在非标准项里调整了膜层配比。工艺组都打了特殊标注:“客户自提方案,需手动校准镀膜机参数。”其中三单集中在南山区高层住宅区,两单在福田的写字楼改造项目里。

更巧的是,这几个客户都没通过销售顾问主动推荐这类配置,而是自己查资料后提出来的。

他点开其中一个订单的技术备注:“用户参考了汽车贴膜参数,要求可见光反射率低于12%,UVA阻隔率高于98%。”后面还跟着一句,“没见过这么细的客户,差点以为是同行来探底。”

刘好仃笑了笑,把这条摘出来,贴到刚才的简表里,标题改成《非标准需求频现记录》。

他忽然想起什么,从手机相册翻出一张图——去年夏天朋友转发的一个小区业主群聊天截图。有人抱怨:“家里玻璃太亮,白天不敢开灯,不然对面楼全照进来。”底下好几人附和,“像被聚光灯追着跑”。

当时他看完就忘了,现在却觉得那群人可能不是在吐槽,是在提需求。

他回到电脑前,新建了一个隐藏标签:“潜在功能需求_低反高抗UV”。这个标签不会触发任何自动提醒,也不会出现在报表里,只会在他手动筛选时冒出来。

然后,他把刚才查到的七条咨询记录和五份特殊订单全部悄悄归类进去。

做完这些,他靠回椅背,伸手摸了摸抽屉把手,犹豫了一下,还是没拉开。里面有一包没拆的饼干,是他女儿上个月塞进来的,写着“加班专用”。他一直舍不得吃,怕一打开,就成了日常。

他转而点了杯速溶咖啡,热水冲下去的时候冒出一股淡淡的焦糖味。杯子放桌上,杯柄朝外,和昨天一样。

时间跳到晚上七点十八分,系统自动推送了一条今日客户关键词统计。他在“高频词”列表里扫了一眼,“价格”“工期”“售后”都在前面,但角落里有个不起眼的词:“刺眼”,出现了九次。

不算多,但连续三天都有。

他顺手点开详情,发现这九次分布在六个不同客户身上,场景各不相同:有商铺老板嫌招牌反光影响顾客进门,有家长担心孩子写字时晃眼睛,还有一个设计师直接问,“你们能不能做出一种‘看不见的玻璃’?”

刘好仃盯着最后一句看了几秒,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: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只能描述感觉。

就像饿的人不说“缺蛋白质”,只说“没劲儿”;渴的人不讲“电解质失衡”,只会喊“嗓子冒烟”。现在的客户也是,他们不说“低反射+高抗UV复合功能”,只说“太亮了”“晒得慌”。

可问题在于,销售端没人把这些话当回事。客服记录里,这类反馈大多归为“使用感受类建议”,既不跟进,也不汇总。

他重新打开共享文档,在个人工作台加了一条长期待办事项: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“持续跟踪‘低反高抗UV’关联行为,满10例即启动可行性评估。”

后面画了个问号。

他又新建了一个草图页面,没命名,只用铅笔写了几个关键词:

- 南向日照强

- 高层建筑密集

- 居住/办公/商铺共性

- 视觉舒适 > 美观需求

- 自主调整工艺参数

最后在右下角补了一句:“先盯住,别惊动。”

不能太早张罗,万一只是偶然呢?可要是完全不动,等别人反应过来,风口早就过去了。

他记得十年前也有一次,客户老提“能不能做得再薄一点”,没人理,结果半年后竞品推了超薄钢化系列,一下子抢走三成市场。那时候他还没权限说话,只能看着。

现在不一样了。

他关掉所有分析窗口,桌面只剩一个屏保界面,灰蓝色的波纹缓缓流动。就在屏幕即将变黑的瞬间,弹出一条系统提醒:“明日早会材料已备妥。”

他没动。

过了一会儿,起身走到窗边,把百叶窗往下拉了两格。夜风从缝隙钻进来,吹散了屋里的闷热。

回来时,他换了种坐姿,左腿搭在右腿上,身子侧对着电脑。目光落在那张未命名的草图上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节奏很慢。

楼下传来电动车驶过的声响,接着是保安关门的声音。整栋楼安静下来,只有他的工位还亮着灯。

他忽然想起今天还没回那位“走到路口”的客户。

打开对话框,输入框光标闪了闪,他没打字,而是点开对方的历史咨询记录,从头看了一遍。

第一次问价格,第二次对比三家,第三次提到“店里中午太阳直射,客人说像烤炉”。后来客服推荐了隔热膜,他接受了,但没立刻下单。

直到看到那份《典型合作路径参考》,才说了那句“好像都走到了路口”。

刘好仃慢慢明白了。

那人不是在犹豫要不要买,而是在等一个确认:你们能不能解决我的真实问题?

他删掉原本想回复的“欢迎随时咨询”,重新敲了一句:“您说的阳光刺眼问题,我们最近收到不少类似反馈,已经在整理优化方案,后续会单独给您发一份参考建议。”

发送。

鼠标移开时,眼角瞥见系统右下角又跳出一条新消息。

来自另一个客户,刚加入咨询不到十分钟。

消息只有短短一行字:“你们有没有那种白天不开灯也不会反光的玻璃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