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8集:需求计划细筹备(1/1)

客户那句“有没有白天不开灯也不会反光的玻璃”还挂在对话框里,刘好仃没回,也没关页面。他把整段聊天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,手指在键盘上悬了两秒,然后轻轻敲下回车,新建了一个文档。

文件名打出来是《关于“视觉舒适型玻璃”潜在需求的初步观察》。他停了一下,删掉“潜在”两个字,又觉得太肯定,重新加上。最后决定不动,就让它带着点试探的意味。

他调出过去三周的咨询记录,一条条过。那个便利店老板嫌反光像镜子的,已经下单了;阳台隔断的客户选了暖色膜,备注“别太亮”;学校项目家长问磨砂夹层能不能减少刺眼感……这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工单里的信息,被他一个个拎出来,贴进文档第一部分:“需求来源汇总”。

五份特殊订单也整理进去。都是客户自己提的参数,工艺组做了手动校准。他翻到技术备注那一栏,有句话引起注意:“用户对比汽车贴膜标准,要求反射率低于12%。”这不像随便问问,是真做过功课的人。

文档写到一半,他停下来,打开内部协作平台。鼠标点了几下,在私人空间里建了个新看板,名字叫“X07号预研筹备”。权限设成仅自己可见。底下分三栏:需求来源、工艺可行性预判、潜在客户画像。

他把刚才整理好的七条咨询拖进第一栏,每条都附上时间、客户类型和原始语录截图。接着去生产系统查历史数据,输入关键词“低反射”“抗UV增强”“膜色偏暖”,筛选近三年的非标订单。

结果跳出十二条。其中近两个月占了五条,集中在南山区和福田区的住宅与写字楼改造项目。更巧的是,这几个客户都没通过销售推荐,全是自主提出调整参数。

他把这些也归进看板,顺手在“工艺可行性”栏写下几行字:现有镀膜机支持手动微调,但缺乏标准化流程;退火工序可能需延长十五分钟以稳定膜层附着力;检测环节目前无针对可见光反射率的常规测试项。

写完他想了想,又加了一句:若形成固定配置,可否纳入选配清单?

这时候窗外已经黑透,整栋办公楼只剩角落一盏灯亮着。空调低鸣了一声,自动切换到夜间模式。他起身倒了杯热水冲咖啡,杯子放回桌面时,依旧把杯柄朝外摆正。

回到座位,他在日历上标记三天后的一个空档,标题写着“技术交流会(非正式)”。不发通知,也不拉群,只当是个提醒。他知道,这种事不能急,得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提。

他又翻了一遍客服系统的关键词统计。这两天“刺眼”出现了十一次,比前两天多了两次。分布还是零散的,商铺、住宅、办公室都有,但问题指向一致——不是价格,不是工期,而是使用时的真实感受。

有人问:“你们能不能做出一种‘看不见的玻璃’?”

有人抱怨:“家里像被光照着烤。”

这些话以前听过,但从没人把这些当回事。现在刘好仃明白,这不是偶然,是一群人用不同的方式在说同一件事。

他打开个人待办清单,在最底下加了一条:

“持续跟踪‘低反高抗UV’关联行为,满10例即启动可行性评估。”

后面画了个星号,表示优先级提升。

做完这些,他靠在椅背上,闭眼几秒钟。脑子里走了一遍流程:如果真要推这个方向,第一步得确认技术能不能撑住,第二步是算成本,第三步才是怎么跟客户讲清楚价值。

但现在还不是时候。没人会觉得这是个大问题,除非它变成一堆人嘴里的同一个词。

他忽然想起十年前的事。那时候也有客户反复提“能不能再薄一点”,客服记了,但没人跟进。半年后竞品出了超薄系列,一下子抢走不少订单。那时他还只是普通工人,说话不算数。

现在不一样了。他至少能先搭个架子,把事情往前推一步。

他重新打开看板,检查了一遍资料归类。突然想到什么,去生产部的历史沟通记录里翻找。果然,两年前有个定制项目,客户要的是“类似墨镜效果的玻璃”,当时因工艺不稳定作罢,但留了实验数据。

他把那份报告扫描件上传到“工艺可行性”栏,标注:“曾尝试,未量产,具备基础研究条件。”

这时系统弹出一条提醒:今日关键词统计更新完成。

他点开一看,“刺眼”排到了第八位,出现次数定格在**第十次**。

他盯着那个数字看了两秒,手指慢慢移到鼠标上。

看板右下角有个按钮,“发起协作邀请”。点了它,就意味着这件事不再只是他的个人记录,而会进入团队视野。哪怕只是小范围,也算迈出了第一步。

但他没点下去。

反而退出看板,重新打开那份备忘录文档。从头读一遍,删掉一句带情绪的描述,改了三个不够严谨的数据表述。最后保存,命名加上日期版本号。

然后他回到看板,把“潜在客户画像”那一栏补全:主要集中在高层住宅、临街商铺、南向办公区;关注点从“美观”转向“使用体验”;多为自主研究后提出需求,决策周期较长但忠诚度高。

一切准备就绪。

他双手搭在键盘两侧,身体微微前倾,眼睛盯着屏幕中央的看板界面。时间显示凌晨一点十七分,楼里安静得能听见主机散热扇的轻响。

他知道,只要再等一个信号——比如明天又有类似咨询进来——他就能理直气壮地说:这不是个别现象,是趋势来了。

而现在,他已经把路铺好了,只差一声令下。

鼠标光标缓缓移向“发起协作邀请”按钮,悬停在上方。

指尖离回车键还有半厘米距离。

他屏住呼吸,像是怕惊动什么。

就在这时,系统右下角轻轻震动了一下。

新消息提示闪了出来。

来自一位刚注册的客户咨询账号,对话框自动展开:

“你们那种防反光的玻璃,能做成整面墙吗?我家客厅对着写字楼,白天根本不敢拉开窗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