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7集:新竞争应对新筹备(1/1)
刘好仃的手指在回车键上方停了几秒,像是等一个信号。系统状态栏的蓝字还在闪,他轻轻敲了下去,页面刷新,数据流继续滚动,一切正常。
他没动身子,只是把鼠标滑轮往上推了推,回到文档顶部。那个刚保存的《应对新竞争_预判逻辑初构想》又跳了出来,文件名安静地躺在本地目录里,像一块还没掀开的砖。
他点开它。
屏幕亮起的一瞬,他想起早上客户群里有人提了一句:“最近有家新平台,给设计师推单时直接包物流。”语气轻飘飘的,但意思不轻。他当时没接话,现在翻出来重新读了一遍,顺手把这条消息复制粘贴进文档第一行,标了个星号。
“价格压得狠,服务还跟得上?”他小声念了一句,不是问谁,是给自己提个醒。
接着他调出过去七天的订单分布图,横向拉到最大。几条线平着走,波动不大,可细看会发现,华南区中低端定制单的接单率悄悄降了两个点。不多,但连续三天都是这样。他把这组数据圈出来,旁边批注:“非技术性流失,疑为外部分流。”
他靠回椅背,椅子吱呀了一声,比昨天响了一点。估计是弹簧又松了些,和他肩颈的老毛病一样,慢慢磨,不急着坏。
他打开浏览器,搜了几家最近冒头的设计服务平台,一家打着“零抽成”旗号,另一家干脆把玻璃加工费算进设计报价里,明摆着赔钱抢市场。还有个新APP,界面做得花哨,功能几乎照搬他们去年上线的那套流程,连按钮位置都差不多。
“抄得挺认真。”他笑了笑,顺手截了三张图,拖进文档对应章节。
他开始列分类:一类是靠低价硬砸的,主打一个“我不要钱你还不来?”叫价格压制型;一类是功能照搬、快速上线的,属于功能模仿型;第三类最麻烦,绑着物流、安装、售后一整套走,用户省心,叫服务捆绑型。
他一条条写下来,每类后面加了个括号,注明可能被冲击的产品线。低价战最容易撬动的是基础款定制,模仿功能最怕的是核心交互被复制,而服务捆绑……一旦形成闭环,回头客基本就留不住了。
写着写着,他停下来,喝了口茶。这次杯子里是热的,不知什么时候换上的。他没追究是谁,只觉得暖手。
问题来了——怎么防?
硬拼价格他不考虑,厂里成本摆在那儿,再薄也得保本。功能上做快反制?可光改几个按钮解决不了根本。至于服务链,他们目前的合作方分散,统一调度还得协调三方,短时间拼不过。
他盯着屏幕,手指无意识敲着桌面,节奏像老式挂钟。
得换个打法。
不能等别人出了招才堵,得提前布眼。他想到这儿,在文档里新加一行:“建立竞品行为观测机制,重点盯三类动作——降价公告、新功能上线、区域推广启动。”
然后他补充细则:每天早间抓取五家主要对手的公开信息,由测试组兼职轮值记录;每周汇总一次异常动向,标记风险等级;一旦发现区域性补贴或大规模拉新,立刻触发预警会议。
写完他看了眼时间,八点十二分。
接下来是人手问题。
他调出本月排班表,技术组晚上七点后基本空闲,前端有两个小伙子常加班到九点,性能组的小李最近在测兼容性,节奏稳定。他用荧光笔标出这几个名字,备注:“可抽调参与监测任务,每日不超过两小时。”
资源不能全押,主线运维还得稳住。他记得前两天B类模块刚稳住,C类模型还在观察期,这时候乱调人力,容易顾此失彼。
他在协作平台新建了个文件夹,路径设成加密访问,命名“新竞争预备资料”,权限只开放给自己和三位组长。把刚整理的分析报告传上去,附言写得很克制:“暂不动作,只备不用。待确认方向后再启动。”
发完他没急着关页面,而是多看了一遍权限设置,确认外人打不开。
做完这些,他回到最初的文档,在末尾加了一句:“待晨会确认方向后,再启动第一阶段响应流程。”
这句话写完,他盯着看了几秒,像是在等自己点头。
他关闭所有编辑窗口,只剩主看板还在运行。三条曲线平稳爬升,A类任务完成度跳到了99.7%,B类灰度反馈新增一条:“低端机滑动识别稳定,未见卡顿。”C类评分波形依旧平缓,昨晚那个小抖动再也没有出现。
他松了口气,肩膀往下沉了沉。
办公室已经彻底安静下来,隔壁工位的灯都灭了,只有他这儿还亮着。空调风量调低了,吹在脸上不冷不热。楼下车间的运输车也停了,地面不再震动,整个空间像被按下了静音键。
他伸手摸了摸鼠标,滚轮转得顺畅。昨天修的那个驱动问题确实解决了,现在点哪儿都利索。
他忽然想起什么,又点开“新竞争预备资料”文件夹,检查了一下上传时间。没问题,是八点十八分存进去的。他又顺手把今天值班记录补了一句:“完成阶段性评估收尾,启动外部竞争初步研判,相关材料已归档备查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提交。
这时,手机震了一下。不是工作群,是家庭群。女儿发了个表情包,一只猫举着牌子,上面写着“爸爸今天按时吃饭了吗”。他回了个笑脸,又补了句“吃了两块饼干”,发出去后把手机扣在桌上,屏幕朝下。
他重新看向屏幕右上角,那个蓝色的“运行中”还在闪,频率稳定,像呼吸。
他把椅子往后挪了半尺,腰背终于完全贴上椅背。眼睛有点干,眨了几下才缓过来。他没揉,只是闭了两秒,再睁开时,目光落在主看板下方的一行小字上:“下次自动巡检时间:06:00”。
明天早上六点,系统会自动抓取最新日志。
他盘算着,如果晨会定调快,可以在七点前把监测任务分下去。两个小伙子昨晚说想学数据分析,正好让他们练手。小李要是愿意多盯一阵子兼容性数据,也能搭上这班车。
正想着,屏幕左下角弹出一条通知:C类模型今日第六次例行校准已完成,权重参数无异常波动。
他点了确认。
就在这时,主看板中间的曲线轻微跳了一下。不是大波动,就是一根线突然抬高了0.3个百分点,又迅速回落。时间是20:25:18,持续不到两秒。
他愣了一下,立刻调出操作日志。
是第二家试跑客户。系统记录显示,该用户登录后,页面停留时间仅八秒,未点击任何功能,也没触发跳转。但后台行为引擎仍将其标记为“高意向浏览”,原因是近期登录频次较高,且访问时段符合历史活跃区间。
“又来了。”他低声说。
上次是第三家客户,这次是第二家。虽然幅度小,但模式相似——勤快的人,反而容易被系统误会。
他打开文档,在“后续优化备忘”里添了一行:“登录频次权重需引入衰减机制,避免短时重复行为误判。”然后@技术组:“明早调系数,先降百分之十试试。”
对方回了个“收到”。
他截图存档,文件名打上时间戳。
做完这些,他把所有标签页一一关闭,最后只留下主看板和监控流。屏幕干净了,他的脑子也清了。
八点半刚过,他没动。
椅子稳稳托着他,灯光柔和,电脑风扇低鸣。他的手搭在键盘边缘,食指偶尔轻点一下空格键,像是在数心跳。
主看板上,三条曲线继续向前爬。
A类任务完成度显示99.73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