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6集:方案改进再评估(1/1)
刘好仃盯着屏幕右下角那个刚弹出来的警告,手指在键盘上停了两秒,又慢慢移开。他没急着点进去看详情,而是先把刚才记下的问题拍了张照,存进文档附件里。那款老型号手机的内存占用问题不算大,但得记着,不能让它变成小洞漏大水。
他喝了口茶,杯子还是凉的,喝到底才发现一口没剩。他把杯子往旁边一搁,顺手从抽屉里摸出另一包饼干,包装更皱,边角都磨白了,估计是上个月哪个同事塞给他的,写着“扛住别垮”。他笑了笑,掰了一块扔进嘴里,甜得有点过头,但嚼着嚼着就淡了。
时间已经过了七点,办公室安静下来,只有空调低低地吹着。他调出过去三天的全链路日志,开始一条条抓取关键节点的数据。A类补丁运行稳定,误报率从原来的每小时六次降到平均不到两次;B类轻量模块上线后,触发准确率回升到九成以上,低端机型虽然反应慢半拍,但至少没再漏单;C类模型经过两次参数调整,客户标签波动明显平缓,那个天天登录查进度的客户终于不再被系统当成火急火燎的VIP了。
他把这些数字一一填进表格,左边放改进前一周的数据,右边贴最新结果,中间画个箭头,标上百分比变化。弹窗准确率提升38%,低配机崩溃减少89%,客户误判频次下降42%。三个数字排在一起,像三块拼图咔嗒对上了。
他往后靠了靠,椅子发出一声轻响。这会儿才觉得肩膀有点酸,抬手揉了揉颈侧,指腹蹭到一块旧伤疤——早年搬玻璃时划的,天阴的时候会隐隐发胀。现在倒不疼,就是记得它在。
他打开共享目录,把刚整理好的《方案改进阶段性评估简表》拖进去,文件名后面加了个“(确认版)”。然后切回协作群,敲了一行字:“A/B/C三类改进项均已达成预期目标,误报率下降42%,低配机崩溃减少89%,建议进入巩固观察期。”
发送。
消息沉下去没一会儿,页面自动刷新,显示已读。没人回话,也不需要回。他知道大家心里有数,该盯的还在盯,该测的也没停。
他没关文档,也没退出系统,反而把主看板重新展开,分屏调出实时监控流和历史趋势图。两组曲线并排跑着,像两条不同季节的河,一条浑浊湍急,一条清澈平稳。他盯着看了几分钟,忽然发现C类数据里有个细微抖动——第三家客户的行为评分在今晚六点五十二分短暂冲高,持续不到三十秒又落回去。
他点进去查操作记录。那段时间客户只是打开了订单详情页,停留了十七秒,什么都没点,也没跳转报价或客服入口。系统却因为其登录频次叠加页面访问动作,临时打了半个标签。
问题不大,但存在。
他在文档里加了一条备注:“登录频次权重衰减机制需进一步细化,避免瞬时行为误触发。”然后@了技术组:“今晚先不动,明早再调一波系数,别让勤快人总被系统误会。”
对方很快回了个他又顺手把这条对话截图存档,归入“后续优化备忘”文件夹。
这时候,楼下车间传来一阵轻微震动,运输车正在收尾最后一趟搬运。他低头看了眼手表,七点二十三分。按理说可以走了,但他没动。工位上的灯还亮着,映在屏幕上,刚好照出文档页脚那句话:“改进不是修坑,是给路装感应器。”
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,忽然笑了下,伸手把这句话复制下来,新建了个空白文档,粘贴上去,保存为《应对新竞争_预判逻辑初构想》。文件没发,也没分享,就静静地躺在本地目录里,连标题都没改。
他关掉所有无关页面,只留下主看板、日志流和协作群。屏幕中央,三条曲线继续爬升,最新一轮数据正在归档。A类任务完成度显示99.6%,B类灰度用户反馈良好,零重大异常报告;C类模型评分波形平稳,刚才那个小突刺已被新数据覆盖,像雨滴落进池塘,涟漪散尽。
他伸手摸了摸鼠标,滚轮还能灵活转动。昨天那个卡顿的问题确实解决了,现在滑起来顺溜得很。他又点开B类模块的性能日志,翻到低端机型那一栏,内存占用峰值比昨天降低了近三成,释放延迟也缩短了。看来轻量版的设计起了作用,哪怕牺牲一点灵敏度,也比完全失效强。
他顺手在便签纸上画了个小勾,旁边写了个“B-稳”。纸已经皱得不成样子,边角卷起,字迹叠着字迹,像一张被反复修改的地图。但他看得懂,每一笔都是走过的路。
八点差五分,系统自动推送了今日总结报告。他扫了一眼,各项指标达标率全部绿灯,唯一黄灯提示的是“部分老旧设备兼容性待持续观察”,属于计划内事项。
他点了确认接收,顺便把今天的值班记录补完。最后一行写着:“整体运行平稳,改进效果显着,建议维持当前策略至明日晨会评估。”
提交。
这时,茶杯不知什么时候被谁拿走,换了杯热的。他没注意是谁,也不记得有没有人来过。他只看见杯口冒着细白气,茶叶浮在上面,慢慢舒展。
他端起来喝了一口,不烫,正好。
窗外,搬运轨道还在运转,红外灯一闪一闪,像心跳。他放下杯子,手自然搭回键盘边缘,目光落在主看板右上角的状态栏上。
蓝色的“运行中”字样轻轻闪烁了一下。
他眨了眨眼,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