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2集:优化策略再执行(1/1)
屏幕右下角那条系统提醒还亮着,刘好仃的手指没动,但眼神已经定了。
他盯着“停留时长9分12秒”这几个字看了三秒,然后迅速截了图,发到工作群,只打了一行字:“唤醒机制启动节点已到。”
群里原本安静,小周的回复几乎是秒回:“收到,马上改前端样式。”
李工也冒了个头:“案例图我这就去调。”
老赵则直接拨通了电话外线,声音压得低:“喂,IT吗?我们那个标签触发逻辑,今天必须测通。”
刘好仃起身,没说话,走到三人围坐的会议桌边,把笔记本合上,重新打开,调出《执行进度表》。他把“周三下班前全部上线”用红笔圈出来,又在旁边加了个三角符号。
“别乱赶。”他说,“先做对,再做快。”
小周正对着电脑调试官网浮动提示的弹窗位置,试了几次都不满意。“这玩意儿放左上角太突兀,放底部又容易被忽略。”
“放中间偏右。”刘好仃看了一眼,“离搜索框近点,像随手能点的位置。”
“可用户会不会觉得烦?”
“烦的是广告,不是提醒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说的是他看过的资料更新了,这不是打扰,是补课。”
李工翻着手里的文件夹,里面是上周从生产部借来的车间实拍照片。“这两张能用,一张是安装现场,一张是五年后回访检测,水印日期都打得清楚。”
“配上文字说明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就说‘同一批玻璃,五个夏天没起雾’。”
“要不要加个对比?”小周抬头,“比如旁边贴个普通玻璃起泡的照片?”
“不行。”李工立刻反对,“咱们不能贬别人产品,容易惹事。”
“那就只说自己。”刘好仃敲定,“讲事实,不拉踩。客户自己会比。”
老赵那边和IT沟通得不太顺。对方说接口要走审批流程,最快明天才能开放测试权限。
“等不了明天。”刘好仃拿过老赵的电话听筒,“你跟他们说,今天下午三点前必须给一个临时通道,不然整个策略闭环卡住,责任算他们头上。”
老赵愣了一下,小声嘀咕:“这么强硬?”
“不是强硬。”刘好仃把电话递回去,“是让他们知道,这事不是我们在折腾,是客户行为推着我们走。数据都来了,人就在门口,我们不开门,怪谁?”
三点整,IT终于给了测试权限。老赵立刻在后台设置触发规则:访问三次、单次超三分钟、下载技术文档——三条满足其一,自动归入“唤醒池A类”。
“现在试试。”他说。
刘好仃让他用自己的测试账号模拟访问,从首页跳转到技术问答页,停留四分钟,再下载PDF。刷新后台,系统立刻跳出一条新记录:“IP标记成功,已进入唤醒池A类。”
“通了。”老赵松了口气。
“那就等真反馈。”刘好仃说。
小周那边也完成了首屏图文的初版改版。三个大问题配上实景照片,字体加大,颜色调亮,整体看起来清爽不少。点击展开的设计也做好了,用户点一下就能看到简明解答,想深入了解再跳转详情页。
“这个版本可以灰度上线。”刘好仃看了看,“先放百分之二十的流量试试反应。”
“要不要加个倒计时?”小周突发奇想,“比如‘已有87人点击查看防潮方案’?”
“假数字不能编。”李工皱眉。
“那就放真实统计。”刘好仃说,“后台能抓多少就显示多少,动态更新就行。真实的才有说服力。”
李工忽然想起什么:“样件资料包还没更新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立刻转向他,“把最新一批质检报告加进去,尤其是上次东莞客户关心的耐高温数据。”
“已经整理好了。”李工打开文件夹,“还附了两段检测视频的截图,方便客户快速理解。”
“很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打包成‘技术人员专用版’,下载页面写清楚,避免误传。”
四个人围着一台显示器,逐项核对上线清单。前端改版、标签体系、资料更新、触发逻辑——四项任务全部确认无误。
“那就同步推。”刘好仃说。
小周点了发布按钮,官网首页瞬间刷新。新的图文模块出现在显眼位置,浮动提示也悄然上线,像一句轻声的问候。
老赵盯着后台日志,等待第一个真实触发记录。
李工检查完资料包链接,确认无误后发到共享目录。
小周则开始准备后续版本的优化点,顺手记下几个可能提升点击率的小改动。
刘好仃没动。他回到自己工位,把客户行为追踪系统的实时日志窗口拖到副屏左侧,固定不动。主屏上是刚打印出来的《执行进度表》,红笔圈出的时间节点格外醒目。
他倒了杯温水,喝了一口,放在右手边。鼠标轻轻一点,刷新页面。
日志滚动,一条新记录跳了出来:【访客行为更新:IP 221.18.76.* 汕头,今日第3次访问,停留时长9分12秒,下载《技术问答_V1》与《样件交付流程》】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系统自动标注:【已进入唤醒池A类】。
刘好仃没说话,只是把这条记录复制下来,粘贴进当天的执行日志文档。文档标题是:“V2.0执行跟踪_第1天”。
小周凑过来看了一眼:“他会不会收到提示?”
“会。”刘好仃说,“下次他打开网页,就会看到那句话。”
“哪句?”
“您关注的技术方案已补充三项实测数据。”
小周笑了:“希望他别当成广告关掉。”
“只要内容是真的。”刘好仃说,“就不会被当成广告。”
李工从车间回来,手里多了两张带水印的检测图。“生产部同意用了,还说如果需要现场拍摄,随时配合。”
“回头安排一天。”刘好仃接过照片,“拍的时候别只拍产品,也拍人。老师傅站在窗边检查密封条的样子,比冷冰冰的参数更有温度。”
老赵那边又联系了IT,确认明天上午可以进行全量接口对接。
“他们答应加急。”他说,“说是看咱们今天跑通了测试,觉得这事靠谱。”
“不是靠谱。”刘好仃纠正,“是数据说话。他们也想看看,这套机制到底能不能带来实际咨询量。”
办公室渐渐安静下来。换班的工人走过走廊,有人喊谁吃饭,没人应。
小周还在调整浮动提示的动画时长,试了三种速度,最后选了最慢的一种。
“太快像抢钱。”他说,“慢一点,才像提醒。”
李工把更新后的样件资料包上传至官网,测试下载速度,确认无误。
老赵则把标签体系的操作手册发给了IT,备注了几个关键字段的含义。
刘好仃依旧坐在原位。屏幕上的日志窗口不断刷新,偶尔跳出新的访问记录。他手动刷新了一次,确认汕头IP的状态仍是“A类”,未变化。
他拿起笔,在便签纸上写下:“唤醒机制已启,待首次触发反馈。”
笔尖顿了顿,他又加了一句:“不催,不扰,只等。”
窗外天色渐暗,楼道灯自动亮起。
办公室里,四台电脑屏幕各自亮着不同的界面,像四条并行的轨道,朝着同一个方向运行。
刘好仃的手指轻轻搭在鼠标上,等待下一次系统提示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