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3集:优化长期效果察(1/1)
刘好仃把那张写着“不催,不扰,只等”的便签从显示器边框揭下来,换成了新的一页。新纸上画了个简单的表格,横着三栏:日期、A类客户数、后续动作。他用蓝色签字笔在第一行填上“3月18日”和“1”,然后合上本子,端起桌角的保温杯喝了一口。
水有点凉了,但他没在意。
小周一进门就看见他在记东西,凑过来问:“开始算天数了?”
“不算天数,算节奏。”刘好仃把本子推过去,“你看这一个礼拜,每天都有进池子的客户,最少两个,最多五个。不是撞大运,是稳住了。”
小周眨眨眼:“您这是已经认定策略见效了?”
“我不认定什么,我只看数据走几步。”他说着打开电脑,调出后台统计图,“连续七天,资料包下载量涨了五成,官网咨询入口点击率翻倍。最关键是,这些访问里六成以上来自粤东和福建沿海——咱们之前基本没怎么覆盖的区域。”
李工这时候提着饭盒进来,听见了也停下脚步:“刚才车间那边说,样件申请单比上个月多了八张,都标注要发外省。”
“查过来源吗?”刘好仃问。
“查了。”李工坐下,“七张是看了新上传的安装实拍图才提交的,有一张还特别备注‘参考汕头案例’。”
老赵拎着两袋文件走进来,顺手把袋子放在桌上:“IT刚给的标签明细,我也核对了一遍。现在进A类池的客户里,有四成半在两天内打开了我们推送的更新提醒,其中三个主动打了技术热线。”
刘好仃点点头,起身走到白板前,拿起记号笔写下三行字:
- A类客户持续稳定出现
- 下游转化链条逐步打通
- 新市场响应超出预期
他退后一步看了看,又补了一句:“这不是偶然,是路通了。”
小周笑出声:“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松口气了?”
“松不得。”刘好仃转过身,“路通了不代表车能跑得稳。现在问题不是有没有人来,而是来了之后能不能接得住。”
话音刚落,生产部的电话就打了进来。接线的是老赵,听了几句脸色就变了:“又要加急?可本月样件额度已经超了百分之二十……我知道是重要客户,但模具排期实在赶不上……”
他捂住话筒,看向刘好仃:“东莞一家新客户非要本周拿到定制样板,说是要赶工程招标。”
刘好仃接过电话,简单问了两句项目背景,挂断后对李工说:“你下午去趟车间,跟主管碰个面,把最近接到的新区域样件需求列个清单,回头我们一起拉个优先级。”
“您打算怎么办?”李工问。
“以前是没人问,现在是抢着要,这说明我们的内容真的打动了人。”他顿了顿,“既然打动了,就不能让人等太久。我建议设个‘新市场快速通道’,每月留出三成样件额度专门应对这类突发需求。”
小周眼睛一亮:“配上专属跟进记录,还能积累更多真实反馈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让客户觉得被重视,而不是被流程卡住。”
中午饭后,四人围在会议桌旁,把近一周的行为轨迹分成三类分析。一类是只看不碰的浏览型客户,二类是下了资料却再无动静的观望者,第三类则是下载后主动联系技术或销售的高意向群体。
“发现一个规律。”小周指着图表说,“连续三天以上访问、且下载过技术文档的客户,两周内来电询问细节的概率达到68%。这部分人明显是有备而来。”
“那就重点盯住他们。”老赵补充,“我发现这些人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密集的县市,做门窗厂或者幕墙项目的。”
刘好仃沉吟片刻:“我们在官网上加个功能——‘一键预约技术答疑’。不用填一堆表单,点一下就行,系统自动排班,48小时内安排专人对接。”
“会不会增加你们负担?”李工皱眉。
“短期是多点事,长期是省力气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你现在花一个小时讲清楚一个问题,后面可能换来一张订单。比反复发邮件扯皮强。”
当天下午,新功能上线测试版。小周特意把按钮设计得醒目但不刺眼,颜色用了厂标里的浅灰蓝,旁边配了行小字:“有问题?我们在线等。”
李工盯着看了会儿,说:“这话说得像个服务员。”
“就是要像个人。”刘好仃说,“机器才冷冰冰地等着,人才会说‘我在等你提问’。”
傍晚前,第一份通过新通道预约的请求来了。客户来自漳州,IP地址显示已访问官网六次,最后一次停留十二分钟,下载了三份资料,最后点了那个蓝色按钮。
系统自动通知了技术组,同时也触发了一封确认邮件。
刘好仃看到提示时正在整理数据报表,他没急着处理,而是打开客户行为日志,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轨迹。看完后,他在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:“真正的兴趣,是从反复看到行动。”
他合上电脑,起身去茶水间续水。回来时发现小周正趴在桌前改PPT,抬头问他:“接下来是不是该准备往外推了?”
“推可以,但得先站稳。”刘好仃把杯子放下,“现在的成果不是终点,是跳起来之前的弯腿。”
“所以您已经有下一步打算了?”老赵插话。
“打算不多,方向有两个。”他说,“一是把这套模式固化下来,谁接手都能照着做;二是挑两三个反应最猛的地区,准备针对性加强投放。”
李工听着,忽然想起什么:“上次你说要拍老师傅检查密封条的画面,我可以安排下周去两个工地现场。”
“去的时候别光拍产品。”刘好仃强调,“多拍点人。比如老师傅蹲在地上用手摸玻璃边缘的样子,客户看了会觉得踏实。”
老赵也点头:“我把客户常问的问题再梳理一遍,做成新版FAQ,配合视频一起上。”
小周立刻接话:“那我负责把推广素材按地区分层,广东侧重防潮耐热,福建突出抗风压,差异化推送。”
刘好仃听着,没立刻回应。他走到会议室,拿起笔在白板上原有的三行结论下面,又添了一条:
**成立“新市场响应小组”,今日启动。**
他回身看着三人:“你们愿意试试吗?”
小周第一个举手:“我都准备好了草稿。”
李工笑了笑:“只要别让我写文案。”
老赵拍拍口袋:“我把常用联络名单重新归了类,随时能用。”
刘好仃没再说什么,只把白板上的字拍了张照,发到工作群,附言:“从今天起,咱们不只是回应变化,还要学会预判它。”
晚上七点,办公室灯还亮着。大多数人已经下班,走廊安静下来,只有饮水机偶尔发出咕噜声。
刘好仃坐在工位上,主屏显示着最新的客户行为汇总表,副屏开着一份空白文档,标题是《新市场拓展预案草稿》。
光标在标题下闪烁。
他喝了口凉透的茶,伸手去点鼠标,准备写下第一段。
就在这时,右下角弹出一条新提醒:
【访客行为更新:IP 220.132.41.* 漳州,今日第4次访问,停留时长14分38秒,下载《技术问答_V2》与《样件交付流程》,并点击“预约技术答疑”】
系统自动标注:【已进入唤醒池A类,服务流程已启动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