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7集:新动向效果初观察(1/1)
刘好仃点下发送键的时候,窗外的麻雀正扑棱着飞过厂房屋顶。他没看屏幕,而是盯着茶杯里刚泡开的茶叶转了两圈,才慢慢把视线移回邮箱页面。已发送的提示跳出来,他顺手点了归档,动作像每天打卡一样平常。
第四天早上七点四十分,小周抱着笔记本冲进办公室,头发还有点湿。“刘师傅,东莞那边回了!陈总要样品测试安排表,还问能不能提前到下周一批次。”
刘好仃正在翻电话记录本,头也没抬:“先不改排期。告诉他,样件按原计划生产,数据全程可查,随时欢迎来现场看。”
“那厦门黄工呢?”小周坐下来,打开电脑,“昨天下午回了个‘已阅’,再没动静。”
“已阅也是回应。”刘好仃合上本子,“比石沉大海强。”
老赵从档案柜回来,手里捏着一沓纸:“佛山林经理那边真是一点声儿都没有?电话打了三遍,都说在开会。”
“人没拒绝,也没答应。”刘好仃说,“可能是忙,也可能还没想清楚。”
李工这时候推门进来,工装袖口沾了点粉尘:“我刚从烘干线过来,参数稳着呢。就是夜班小张说,隔壁车间问咱们这批三百片是不是出了新标准,怎么单独走流程?”
“随他们猜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等结果出来了,自然就明白了。”
八点半,四个人围在会议室的小桌前。投影仪连上了共享文档,标题是《气候关联需求首轮反馈汇总》。小周把三类客户状态用三种颜色标了出来:绿色代表积极跟进,黄色是观望,灰色是无回应。
“目前只有东莞一家进了绿区。”小周指着图,“但我们收到两通非目标客户的咨询电话,都是问有没有防潮加强款。”
老赵点头:“这说明消息传出去了。哪怕有些人没直接谈,也在打听。”
李工皱眉:“问题是,我们拿不出量产承诺。刚才质检那边问我,这批样件算不算正式产品?我说不算,他们又问归哪类,我说……还在定。”
刘好仃听着,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:“我们现在不是卖成品,是在收反应。客户每一条回复,不管是问细节、冷处理,还是根本不理,都是信息。”
“可不能光靠三条反馈做判断吧?”小周犹豫道,“要不要给佛山那边再发个提醒?比如加一句‘近期湿度上升,建议关注包装防护’?”
“不行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已经递过话了,再催就成了硬推。咱们得让人觉得这是选择,不是任务。”
老赵忽然想起什么:“我记得去年给东莞做过一次紧急调货,因为他们的仓库漏雨,整批玻璃边角都花了。当时赔了一万多,后来陈总还专门打电话道谢,说我们反应快。”
“所以他这次愿意聊。”刘好仃接上,“不是因为我们写得多漂亮,是他吃过亏。”
李工点点头:“那咱们是不是该补个对比资料?比如说拍个视频,展示普通包装和加强封装在高湿环境下的差别?光看文字,确实不够直观。”
“可以做。”刘好仃说,“但别急着发。先让小周列个‘客户最关心什么’的清单——价格变不变?交货会不会拖?效果有没有实测数据?把这些都理清楚,再决定怎么呈现。”
小周立刻掏出便签本开始记:“我觉得还可以加一项——是否愿意参与后续测试。就像上次您说的,多一个选项,就多一条路。”
“行。”刘好仃看了他一眼,“不过这次别放在邮件正文,放附件登记表里。愿意填的自然会填,不想表态的也不尴尬。”
会议进行到这儿,墙上的钟刚走过九点二十七分。李工起身要去车间盯第一轮温控曲线,老赵说去把六起历史退货案例重新核一遍,看能不能找出更多线索。
散会后,办公室安静下来。刘好仃回到工位,打开生产排程系统。下周二凌晨两点到四点,那个红色星号依然醒目地挂在时间轴上,备注写着:“加强封装样件试产,限三百片,仅响应指定客户咨询。”
他点开邮件系统,调出三天前发出的技术函副本。正文简洁,没有夸张措辞,也没有过度承诺。他在末尾又看了一遍自己加的那句话:“如需进一步沟通,可直接联系项目对接人刘好仃,手机全天在线。”
这句话现在看起来还是对的。
十点十五分,小周跑过来:“刘师傅,我把‘客户关注点清单’初稿整好了,您看看?”
刘好仃接过平板,一页页往下划。价格敏感度、交付周期容忍度、技术验证方式、售后责任边界……十二条条目清晰分明。
“不错。”他说,“就按这个方向继续补。”
“那我现在发给李工和老赵看看?”
“先存一份到‘气候关联需求’目录。”刘好仃说,“等中午前没人提意见,再同步。”
话音刚落,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新消息提醒。是邮箱通知。
他点开一看,来自东莞陈总的助理:【样品测试时间定在下周三上午十点,届时将带第三方检测人员到场,请提供完整工艺说明及封装材料来源证明。】
小周凑过来看了一眼,眼睛亮了:“这是要动真格的啊!”
刘好仃没说话,只是把这条消息复制粘贴进了共享文档的“关键进展”栏,然后在旁边打了个星标。
“李工那边能出材料证明吗?”小周问。
“能。”刘好仃说,“让他今天就把文件准备好,不用等催。”
“那佛山和厦门呢?还要继续等?”
“等。”刘好仃关掉弹窗,目光落在排程表上,“现在只有一家动了,不代表趋势成了。咱们的脚步不能乱。”
中午前,老赵送来一份打印好的简报,封面手写了“气候误判案例复核(第一版)”。刘好仃翻了翻,发现他在其中一起退货记录旁加了红圈,并注明:“客户曾提出换包装,被销售以‘成本过高’驳回。”
他把这页多看了两眼,然后放进自己的文件夹。
下午三点,小周更新了共享表格。除了东莞的积极跟进外,又有两家非目标客户通过官网留言询问类似产品。虽然还没留下联系方式,但IP地址显示都在华南地区。
“热度确实在升。”小周说,“要不要考虑扩大试点范围?”
“再等等。”刘好仃靠在椅背上,“火苗起来了,不代表就能烧旺。现在加柴,万一风向变了,反而呛自己。”
他打开U盘,把今天的全部记录归档进“第一轮反馈总结(初稿)”文件夹。文件名后面特意加上了日期和版本号,方便后续追溯。
下班铃响过一轮,车间的声音渐渐平息。李工回来交了一份温控曲线图,平稳得像条直线。“没问题。”他说,“只要原料批次一致,这个工艺能复制。”
刘好仃点点头,把图存进资料库。
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。茶杯里的水凉了,他没倒,又续了半杯热水。茶叶重新浮起来,打着旋儿。
他打开“客户关注点清单”,在最后加了一条:**是否具备应对突发高湿环境的实际经验?**
然后点开生产系统,在下周二的红色星号旁边,新增一行小字备注:
**待确认事项:封装材料批次、检测人员资质备案、现场讲解分工。**
做完这些,他站起身,把椅子推回桌下。台灯还亮着,映着屏幕上未关闭的文档。
走廊尽头传来锁门的声音,有人走了。
他没急着关电脑,而是翻开便签本,找到压在鼠标垫下的那三个名字。拿起笔,在“东莞陈总”下面画了一道横线。
笔尖顿了顿。
又在“佛山林经理”和“厦门黄工”之间,轻轻点了一个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