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6集:新动向应对开启(1/1)

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,刘好仃已经坐在工位上。电脑屏幕亮着,邮箱页面打开,一封未发送的邮件静静躺在草稿箱里,附件是那份反复修改的技术说明函。他没急着点发送,而是把U盘从抽屉里拿出来插进接口,重新调出李工昨晚传来的成本测算表。

九点差五分,小周抱着笔记本第一个到会议室,看见刘好仃已经在里面调试投影。

“刘师傅,您这么早?”

“早点来,省得卡点。”他头也没抬,“你那份反馈登记表带了吗?”

“带来了,我还加了自动统计功能。”小周把文件递过去,“客户只要勾选需求类型,系统就能归类。”

刘好仃翻了两页,点点头:“行,简洁清楚就行,别整花里胡哨的东西。”

李工推门进来时手里拎着一叠打印纸,坐下就说:“烘干参数我重新算过了,延长三分钟没问题。夜班工人也沟通好了,愿意配合试运行。”

“设备空档呢?”刘好仃问。

“两点到四点,备用线能腾出来。”

“那就好。”他合上本子,“咱们不抢时间,只借空隙。”

老赵最后一个到,胳膊下夹着档案袋,一进门就拍桌子:“我翻出来了,近三年六起退货,情况都差不多——不是玻璃坏了,是包装扛不住潮气。当时全记成质量问题,冤枉赔了不少钱。”

刘好仃把三人的材料一一收拢,放在会议桌中央。“看来这事儿不是偶然,也不是我们想多了。”他扫视一圈,“今天这个会,不讨论做不做,只说怎么做。”

小周举手:“万一客户不回复呢?我们白忙一场?”

“不会白忙。”刘好仃说,“我们发的是通知,不是推销。他们要不要,是他们的选择;我们提不提,是我们的责任。就像下雨天你递伞,有人接,有人躲,但你总得先把伞拿出来。”

李工笑了:“这话听着像鸡汤,还挺管用。”

“本来就是大白话。”刘好仃也笑了,“咱们厂干了三十年,靠的不是花招,是实在。现在客户环境变了,咱们动作慢半拍,问题就堆成山。快半步,反而轻松。”

他翻开计划草案,红笔划了几处:“第一,试运行时间定下周二凌晨两点到四点,三百片样件,不多不少;第二,技术函今天发出去,对象只有三家——东莞陈总、佛山林经理、厦门黄工;第三,所有动作必须留记录,从生产到沟通,全部归档进‘气候关联需求’目录。”

小周快速记着:“要不我把邮件模板再精简一下?太长了人家可能懒得看。”

“不用改太多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信息要完整,态度要稳当。咱们不是卖新奇玩意儿,是在解决问题。越平常,越可信。”

李工忽然想到什么:“要是他们问起后续能不能批量供货呢?”

“如实回答。”刘好仃说,“就说目前是试点,有反馈才有下一步。咱们不说满话,也不藏私货。”

老赵点头:“这样也好,真有兴趣的自然会认真看,瞎凑热闹的也不会往深里问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站起身,把几份材料分别递回去,“李工继续盯车间那边,确保流程不卡壳;小周把邮件和登记表最后过一遍,十点半前交我确认;老赵把那六起案例整理成简报,周五会上用。”

“现在就动?”小周问。

“现在就开始。”刘好仃看着墙上的钟,“机会这东西,从来不等人。但它也不欺负人,只要你往前走一步,它就跟着挪一寸。”

散会后,办公室恢复安静。李工回车间复核参数,脚步声渐远。小周坐回工位,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敲打,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共享文档的更新状态。老赵抱着档案袋走向柜子,一边走一边念叨:“03年那单……是不是放在B区第七格……”

刘好仃回到主控位,重新打开邮箱。技术函附件已经替换为最新版,正文也调整了措辞,去掉了“创新方案”这类词,换成了“使用建议”。他在收件人栏填入三个名字,又在抄送框加上团队三人。

鼠标移向“发送”按钮,他停了下来。

转而点开“另存为草稿”。

他拉开抽屉,取出便签本,撕下一张,写下三个客户的名称,折成小方块,压在鼠标垫右下角。然后打开生产排程系统,在下周二凌晨时段标上红色星号,备注:“加强封装样件试产,限三百片,仅响应指定客户咨询。”

做完这些,他端起桌边的茶杯喝了一口。水是凉的,茶叶沉在底,像几粒安静的小石子。

他放下杯子,再次点开邮件草稿。

这一次,光标停留在“发送”按钮上方,指尖微微悬着,没有落下。

走廊传来打卡机的声音,有人去吃早饭了。

他没动,只是把显示器亮度调低了一档,让页面看起来更柔和些。

小周从隔间探出身:“刘师傅,我刚加了个字段,在反馈表里加了‘是否愿参与后续测试’这一项,您看行吗?”

“行。”他说,“让客户多一个选项,咱们就多一条路。”

“那我现在同步上去?”

“先等等。”他盯着屏幕,“等李工把数据附录传过来,一起发。”

“哦对,差点忘了。”小周挠头,“我还以为准备好了呢。”

“哪有那么快的事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做饭要等火候,发邮件也一样。热汤烫嘴,冷饭伤胃,温的才吃得踏实。”

小周乐了:“您这比喻,比食堂大叔还接地气。”

“生活本来就在地面上。”他说,“飘着说话,没人听得进去。”

李工的消息弹进来:【数据附录已上传,命名“湿度耐受对照表_V2”】

刘好仃点开查看,表格清晰,数值准确,连单位都统一成了常用表达。他点了通过,回复一个“好”字。

然后切换回邮件页面。

附件齐全,正文无误,收件人正确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手指轻轻搭在触控板上,把光标慢慢移向“发送”。

就在即将点击的瞬间,他忽然想起什么,又停住。

打开客户通讯录,找到厦门黄工那一行。电话号码下面,那行小字备注还在:去年七月,主动提出更换包装材质建议,被采纳后复购率提升百分之四十。

他盯着看了两秒,返回邮箱,在正文末尾加了一句:

“如需进一步沟通,可直接联系项目对接人刘好仃,手机全天在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