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5集:动向计划细筹备(1/1)

光标停在“重复周期”上,刘好仃点了确认,回车敲下。系统弹出提示:“提醒已创建,下次触发时间:5月26日 9:50。”他松开键盘,端起桌角那杯凉透的茶抿了一口,茶叶贴在杯壁,像几片晒干的扁舟。

小周从隔间探出身子:“刘师傅,报告我发群里了。”

“收到。”刘好仃打开消息,附件标题是《非常规咨询追踪日报_第1期》。点开,地图上的红点比昨天又多了两个,集中在东莞和漳州交界一带。他放大区域,三条客户留言并列排开:“最近这批货到得急,能不能加防潮膜?”“上次用了你们的特殊包装,仓库反馈效果不错。”“我们这雨季提前了,有没有应对方案推荐?”

李工路过时停下,顺手拉了把椅子坐下:“看来不是个别现象。”

“不止是现象。”刘好仃把屏幕转了个方向,“这是信号。咱们以前等客户开口,现在得学会听他们还没说出口的话。”

老赵抱着一叠退货单走过来,放在桌上:“我刚核对完,去年三到五月退回来的七单里,有五单发的都是沿海低洼仓。当时都算生产问题,返工赔钱。现在看,其实是环境没匹配上。”

“那咱们现在怎么办?”小周问,“总不能让每个客户都自己琢磨怎么包装吧?”

刘好仃没直接回答,而是调出知识库新设的“气候关联需求”分类,把过去一个月所有带关键词的工单重新筛了一遍。数据跳出来:共四十八条,其中三十七条来自年采购额五十万以上的客户,二十一条明确提到“雨季”“高湿”“仓库发白”。

“这不是小打小闹。”他说,“是有稳定客户群在提同类需求。”

李工皱眉:“可咱们主生产线排得满满当当,临时改工艺,怕影响交付。”

“不改主产线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咱们先做‘加强封装版’,重点在包装升级,镀膜微调一点就行。成本控制住,单平米不超过五毛。”

“那设备呢?”李工追问,“烘干时间要延长,现有流水线腾不出空档。”

“用备用线。”刘好仃早想好了,“夜班后半段,产量低,正好试跑几批。不影响白天订单。”

小周眼睛一亮:“要不要做个样品册?我可以设计个简易版,配上说明,发给常问这类问题的客户。”

“别急着发。”刘好仃按住键盘,“先圈几个人试试水。咱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愿意多花钱买这个服务。”

老赵掏出笔记本:“我这儿有记录,去年主动提过防潮要求、后来还追加订单的,一共三家。东莞陈总,佛山林经理,还有厦门黄工。都是老客户,信誉好,付款快。”

“就他们了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咱们不推销,只通知——‘针对高湿环境,我们新增特殊防护批次,可优先安排,详情见附件’。看谁回复,谁感兴趣。”

“聪明。”李工笑了,“等于让他们自己举手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打开客户通讯录,在三人名字前各画了个圈,“举了手的,才是真需求。没举的,咱们也不浪费力气。”

小周立刻动手,十分钟不到就把技术说明函草稿传到了共享文档。标题很朴素:《关于高湿环境下玻璃包装优化的说明》。正文分三块:问题背景、改进措施、适用场景。末尾加了一句:“如有需要,请于三个工作日内反馈,我们将预留产能。”

“发之前,我再加一条。”刘好仃接过鼠标,在最后补上:“本方案目前为试点性质,仅限部分客户申请,后续将根据反馈决定是否推广。”

“留余地。”李工点头,“万一效果不好,也有退路。”

“不是退路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是给客户一个选择权。咱们不是强塞产品,是提供解决方案。他们选了,才算真的接住了。”

老赵忽然想起什么:“那要是他们问具体参数呢?比如能扛几天高湿?”

“李工,你整理一份数据表。”刘好仃转向他,“现有工艺在不同湿度下的表现,特别是连续暴露七十二小时后的状态变化。不用太复杂,列清楚就行。”

“行。”李工应下,“明天上午就能给你。”

“顺便算一下成本。”刘好仃补充,“加强封装后,每平米增加多少?人工、材料、能耗都算进去。”

“明白。”李工起身,“我去车间再核实一遍流程。”

小周看着两人离开的背影,低声问:“咱们这次,是不是也算搞创新了?”

“哪有那么玄乎。”刘好仃摆手,“就是听见客户说话了,然后回了一句‘我在’。”

“可别人没听见。”小周坚持,“只有咱们听了。”

刘好仃没接话,只是打开生产排程表,找到下周二凌晨两点到四点的时间段,备注栏写下:“备用线试运行,加强封装样件,小批量。”

他合上电脑,抬头看墙上的进度板。主产线绿灯常亮,质检合格率连续三天保持在99.6%以上。右下角电子屏显示:“策略运行天数:24”。

“明天周五。”他说,“会上提这个计划,听听大家意见。”

“还需要讨论吗?”小周有点意外,“不是已经定了?”

“定的是方向。”刘好仃站起身,活动了下肩膀,“具体怎么走,还得听听走路的人怎么说。你写你的函,李工算他的账,老赵翻他的旧账本。咱们不赶路,但得把鞋穿结实了。”

小周点点头,转身回去改文档。刘好仃走到投影仪前,关掉还在循环播放的地图。屏幕黑下去的瞬间,他看见自己映在玻璃上的影子,花白的头发贴在额角,眼神却亮着。

他回到座位,重新打开客户名单,在东莞陈总的名字旁画了个星号。然后点开邮箱,把技术说明函放进待发文件夹。

手指悬在发送键上方,停了几秒。

最终,他退出页面,转而新建一封邮件。收件人填了李工、小周、老赵三个名字,主题写着:“关于加强封装试点的筹备分工”。

正文很短:

“1. 李工负责工艺可行性与成本核算,明天下班前提交;

2. 小周完善技术说明函,加入数据附录,同步准备客户反馈登记表;

3. 老赵整理近三年类似退货案例,标注环境与处理方式,供会商参考;

4. 明早九点,会议室碰头,汇总意见。”

发送。

他拔下U盘,轻轻扣进抽屉。台灯还亮着,照着桌面上那份打印出来的《新动向应对计划(草案)》。最后一页底部,“待审批”三个字闪着光。

墙上的钟指向七点二十三分。

走廊尽头传来打卡机“滴”的一声,有人下班了。

刘好仃没动,反而拉开抽屉,取出便签本,撕下一张,写下三个客户的名字,折成一个小方块,压在鼠标垫底下。

他重新打开客户通讯录,目光落在厦门黄工那一行。

电话号码下面,有一行小字备注:去年七月,主动提出更换包装材质建议,被采纳后复购率提升百分之四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