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3集:方案改进再评估(1/1)
小周转过身,眉头拧成一团:“刘师傅,刚才归档的时候发现不对劲。有几份扫描件的标签编号和系统记录对不上,三号交接本里标着‘A07’的那页,实际扫进去的是四号本的内容。”
刘好仃正要说话的手停在半空,手指轻轻落在桌沿。他没起身,也没皱眉,只是把笔记本往自己这边拉了回来。
“老赵,”他声音不高,“你带人扫的那批,是按顺序一摞摞来的?”
老赵抬起头,手还搭在打印机上:“是啊,我亲自盯的,一页没落下。”
“那问题就出在对接上。”刘好仃翻开自己的工作日志,翻到昨天记下的编号清单,“不是你们扫错了,是录入时脚本没校验唯一性,同一编号被重复用了两次。”
李工立刻调出归档日志,果然看到两处“A07”的记录,时间差了不到十分钟,但内容完全不同。
“得重核。”刘好仃合上本子,“现在不能急着看数据,先确保底子干净。老赵,你带实习生从今天起重新过一遍编号,按日期和交接人双线核对,错的全标出来。”
老赵点头:“行,我让他们分组来,今晚加个班。”
“不光是人工核。”刘好仃看向李工,“你那边得改脚本,加上编号唯一性判断。以后谁再想贴个重复号,系统直接弹窗拦住。”
李工已经在敲代码:“加个触发提醒,自动发邮件给责任人。”
“顺便生成一份匹配日志。”刘好仃补充,“哪天谁处理了哪个编号,留痕可查,别又变成一笔糊涂账。”
小周松了口气:“那咱们的数据评估是不是得往后推?”
“不推。”刘好仃打开电脑,调出后台报表界面,“边修边比。先把能确认的部分拉出来,等底数清了,再补进去也不迟。”
几个人各自回到位置。老赵带着两个实习生搬出一叠纸质交接本,按日期摊开在长桌上;李工的屏幕上滚动着新写的校验逻辑;小周则开始整理改进前后的关键节点数据。
半小时后,李工喊了一声:“编号冲突已锁定,共七处,全部标记为待修正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走过去看了一眼,“这七条剔除出去,不影响整体趋势统计。”
小周也完成了初步整理:“改进前七天,平均文件签收闭环率是68%,协作延迟发生率每天三点二起;改进后这六天,闭环率升到93%,延迟降到了一点九起。”
“再细一点。”刘好仃指着屏幕,“把每天的峰值时段列出来,看看是不是集中在交接班前后。”
小周调整图表,新增了一条折线。果然,改进前的延迟高峰出现在早八点和晚五点,正是轮班交接的时间段。
“现在呢?”刘好仃问。
“改进后基本平了。”小周放大曲线,“只有一次轻微波动,是因为临时权限刚启用,系统刷新慢了二十秒。”
“不算大问题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说明机制跑通了。”
李工突然开口:“但我有个担心——现在的高闭环率,是不是靠临时权限撑起来的?万一哪天IT收回权限,咱们这套流程还能不能转?”
办公室安静了一瞬。
刘好仃没马上回答,而是打开邮箱,找到一封昨天下午收到的内部通知,投屏到会议室白板上。
“这是IT部发的。”他说,“从下周开始,测试环境的临时授权将纳入常规流程,每次申请最长可用七十二小时,可续期。”
小周笑了:“那就是说,咱们不是‘特批’,而是‘合规’了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说,“制度追不上变化的时候,咱们先走一步;等制度跟上了,咱们就顺势落地。现在它跟上了。”
老赵插话:“那交接模板呢?现在新人背都背熟了,可那些旧记录还没完全补完。”
“补不完也要用。”刘好仃说,“新规则执行第一天起,所有交接必须按标准话术录入系统。过去的慢慢补,未来的必须清。”
小周举手:“我建议在报表里加个‘人工补录’标记,这样统计时能区分开,避免误导。”
“可以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虚线表示,只作参考。”
李工很快在图表中加入了分类标识。主趋势线清晰上升,即使剔除补录数据,闭环率依然稳定在90%以上。
“再看协作效率。”刘好仃指着另一张表,“原来一个任务平均卡在三个环节,最长停留四十分钟;现在多数能在十五分钟内响应,最长不超过半小时。”
“而且没人再问‘这事归谁管’。”小周笑着补充,“弹窗一跳,责任自动绑定,赖都赖不掉。”
“这就叫省心。”老赵喝了口茶,“以前天天扯皮,现在连吵架的机会都没了。”
刘好仃也笑了笑,但没放松语气:“别光看数字好看。我们改的不是效率,是信任。当每个人都相信前一个人没偷懒,后一个人不会糊弄,整个链条才真正转得起来。”
李工默默在文档末尾加了一句备注:“建议将三项核心机制列入日常运维清单,定期巡检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“写上去。”刘好仃说,“然后咱们一起签个字。”
四个人围到一台电脑前,依次在《改进成果固化备忘录》上输入工号和确认码。页面提示“提交成功”,自动归档至项目历史库。
“接下来呢?”小周问。
“接下来?”刘好仃坐回座位,翻开笔记本,在最新一页写下几行字:
- 数据清洗完成,七处冲突已修正
- 闭环率提升至96%,延迟下降41%
- 三项机制正式转入日常运维
他写完,抬头看了眼墙上的进度墙。原本空白的最后一格,已被贴上一张黄色便签,写着:“评估完成”。
笔尖顿了顿,他在下方又添了一行小字:“稳住了,才能往前走。”
这时,小周忽然拍了下桌子:“等等!我发现一个问题——改进后虽然闭环率高,但‘超时自动提醒’触发次数反而比预估少很多。”
刘好仃抬眼:“怎么说?”
“按理说,接班人十分钟没确认,系统该报警。可过去六天只触发了两次,远低于模拟时的预期。”
老赵也凑过来:“不可能这么自觉吧?”
李工调出日志:“确实……大部分都在八分钟内完成了确认。”
“不是他们变勤快了。”刘好仃盯着屏幕,忽然轻声说,“是提醒方式变了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小周问。
“以前靠人催,现在靠系统推。”刘好仃点了点桌面,“消息直接弹在手机上,红点不消,心里就不踏实。这不是纪律变好了,是设计让人没法忽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