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28集:实施细节再完善(1/1)
手机刚震完第三下,刘好仃就把它翻了个面,屏幕朝桌。他没看是谁发的,也没问谁要回。
“刚才那条红色预警,处理了?”
小周抬头:“十五分钟内打了电话,客户说只是随便问问,还没决定。”
“记录上传了吗?”
“传了,在系统里标了‘低风险’。”
刘好仃点点头,从抽屉里抽出一张A4纸,上面密密麻麻贴着打印出来的响应时间轴。他走到白板前,用磁铁压住一角。
“过去四十八小时,一共触发七次加权提醒。六次标红,一次双红——就是长沙那个打包赠送的。”
他拿笔圈出两个点:“但有两个漏网的。中午十二点十七分那条,标红三十四分钟后才有人点开;还有凌晨两点零五分,轮值人睡着了,等发现时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。”
会议室一下安静下来。
老赵摸了摸下巴:“午休还能理解,半夜没人盯……咱们是不是该安排夜班?”
“不是没人,是责任不清。”刘好仃敲了敲纸,“现在系统响了,谁接?值班表上写的是‘轮值小组’,可到底谁第一责任人?技术、客服、销售,谁先动?”
李工推了推眼镜:“我以为是看到的人处理。”
“问题就在这儿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:
**响应无时限,协作无路径,交接无凭证。**
“我们把提醒做得再亮,没人知道怎么走,照样卡壳。就像修水管,龙头哗哗流,你拿着扳手站门口,不知道该拧哪一节。”
小周笑了一声:“说得跟我们真有扳手似的。”
“那就现在配。”刘好仃转过身,“今天把这三块补上。小周,你来拟个《响应时限标准》,不同级别预警,几分钟内必须动;李工,你画个流程图,从系统弹窗开始,每一步谁干啥,箭头给我画清楚;老赵,你最懂一线交接,做个记录表,白班交夜班,一条都不能少。”
老赵皱眉:“又要填表?”
“不是填表,是留痕。”刘好仃语气没抬,“你现在打完一个电话,明天换人接班,人家怎么知道你说了啥?靠嘴传?传丢了算谁的?”
李工犹豫着开口:“会不会太细了?咱们本来是为了快,现在反而加了好多步骤。”
“非常时期,宁可多走两步,不能漏掉一环。”刘好仃坐回椅子,“我年轻那会儿在车间,老师傅教我一句话——活儿可以慢,但路不能错。我们现在就是在铺路。”
小周低头记笔记,突然抬头:“那标准怎么定?比如一级响应,十五分钟够不够?”
“不够。”老赵摇头,“万一客户正在开会,电话打不通呢?等他回过来,黄花菜都凉了。”
“那就拆开看。”刘好仃掏出自己的旧笔记本,翻开一页,“第一步,收到提醒后五分钟内确认接收;第二步,十五分钟内首次联系客户;第三步,三十分钟内完成初步判断并上报。三个动作,分开计时,哪个环节卡了,查哪个。”
“妙啊。”小周眼睛一亮,“还能看出是卡在系统、人还是客户那边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我们不追结果,追过程。过程稳了,结果自然来。”
李工开始在电脑上调协作流程草图,小周打开文档写时限标准,老赵翻着过往交接记录,边看边摇头:“这写的啥?‘客户情绪一般’?一般是个啥意思?下雨了一般,还是吃饭了一般?”
刘好仃笑了:“所以得改。不能写‘一般’,得写‘未明确表态但未拒绝沟通’,或者‘态度冷淡,提问回避’。让人一看就知道下一步咋办。”
“我建议加个颜色。”小周说着,在文档里插入了一个小方块,“绿色代表稳定,黄色观察,红色紧急。打印出来也醒目。”
“行。”刘好仃同意,“但别搞得太花哨,咱们不是做PPT,是干活。”
两个小时后,三人陆续交初稿。
小周的时限标准列了三条线:
- 红色预警:5分钟确认,15分钟首联,30分钟报判断。
- 黄色预警:10分钟确认,30分钟首联,60分钟报判断。
- 普通预警:30分钟内响应即可。
李工的流程图画得像地铁线路图,从“系统触发”出发,分三路走向客服、销售、技术,每个节点标清动作和时限,最后汇入“决策池”。
老赵的交接表设计得简单直接:日期、班次、当值人、待跟进客户数、重点事项摘要、签名栏,末尾还加了一句:“如有未尽事项,请口头补充并录音备案。”
刘好仃一张张看过,拿起红笔,在流程图的技术出口处划了一道:“这里少了个反馈闭环。技术出了对比表,得标记‘已发送给谁’‘客户是否查阅’,不然你以为发了,人家压根没收着。”
李工一拍脑袋:“对,得加追踪。”
“还有。”刘好仃指着时限标准,“你们写‘首次联系客户’,可万一打不通呢?得补一句‘连续三次拨打未接通,标记为失联,升级预警’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小周赶紧修改:“再加上一条,短信同步发送回访请求,留个痕迹。”
老赵看着交接表,突然说:“我觉得每天还得有个口头交接会,哪怕就五分钟。纸上写得再全,不如当面说一句‘这个客户脾气急,别提价格’来得实在。”
“可以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早班开工前十分钟,碰个头。不算会,就当打招呼。”
大家继续改,边议边调。刘好仃来回走动,时不时点出一句:“这句太长,拆开。”“这个词看不懂,换成‘打电话’。”“这儿责任不明确,写上‘由销售岗王伟负责’。”
天色渐暗,窗外的路灯一盏盏亮起。
小周终于把所有内容整合进一份新文档,标题写着:《危机应对操作细则V2.0》。
刘好仃从头到尾看了一遍,又让每人轮流读一段。读到“红色预警响应超时超过两次者,自动进入绩效观察期”时,李工皱眉:“这条会不会太狠?”
“不是狠,是提醒。”刘好仃说,“我们现在拼的就是反应速度。谁掉链子,不是害自己,是害整个组。规则严一点,心才能齐。”
李工没再说话,默默在备注栏加上了“每月复评,视情况调整”。
最后一轮核对结束,四个人依次签了电子确认。
刘好仃点击“生成最终版”,文档自动编号:V2.0_final。
他把文件打印出来,装订成册,一本放在会议室资料架最显眼的位置,另外几本发到各值班岗亭的共享盘里。
“明天上午九点,模拟测试。”他说,“我会在实验室设五个假客户,随机触发不同级别预警。你们按新流程走一遍,看有没有卡点。”
小周问:“要是跑不通呢?”
“那就今晚加班改。”刘好仃合上电脑,“我们不怕慢,怕的是不知道哪儿慢。”
老赵伸了个懒腰:“说实话,这一版比上一版顺多了。至少我知道第一步该干啥了。”
“这就对了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制度不是绑人的绳子,是搭梯子。梯子稳了,谁都能往上爬。”
李工忽然想起什么:“对了,夜班交接表,要不要加个电子打卡?防止代签。”
“不用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信任是基础,监督是补充。咱们先试人工签名,一个月后再看要不要加技术手段。”
他看了眼时间,九点二十七分。
回到办公桌前,他重新打开流程图,发现李工之前画的一条连线方向反了——技术组不该指向客服,而是应该先给销售提供支持材料。
他拿起红笔,轻轻划掉箭头,重新画了一条。
键盘敲了两下,保存。
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:【模拟测试脚本已加载,待启动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