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4集:新变化效果初观察(1/1)
打样间的冷却灯由红转绿时,刘好仃正盯着屏幕右下角的计时器归零。他顺手点开监控画面,镜头里林组长戴着白手套,拿起第一块带LED灯带的防雾镜,轻轻翻转。
“边缘有位移。”她声音不大,但话一出口,旁边的王工立刻凑近看。
刘好仃把画面放大,玻璃侧边那条细如发丝的线路,在弧形转弯处微微偏了方向,像走路时不小心踩歪了一步。不算大问题,可谁也不敢说它以后不会变成大麻烦。
“老赵,磨边的时候弧度是不是比图纸多了两度?”林组长问。
老赵凑上前,眯眼看了会儿,“是多了那么一点点,我以为不影响。”
小周蹲在旁边,脸有点红,“我埋线时没考虑到这个,往后得留出补偿量。”
没人吵,也没推责,就是安静地围在一起看这块镜子,像一群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作业本上的错别字。
刘好仃拿起内线电话:“暂停后续打样,问题记进观察清单第一条——工艺衔接标准缺失。”
挂了电话,他回到工位,打开企业微信里的“新变化应对筹备组”群聊。消息已经堆到九十九条未读,但他只关心三类:生产进度、客户反馈、物料动态。
订单数确实涨了。过去三天,含“防雾+灯带”的订单从七单跳到二十三单,增幅明显。可当他让小李导出客服记录时,却发现另一个数字更扎眼——三十七的客户在下单后追问:“你们能保证这玩意儿用一年不坏吗?”
不是质疑技术,是怕出问题没人认。
“我们接了单,但还没真正拿下信任。”他自言自语了一句,顺手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二条:“交付信心不足”。
这时小李端着杯子路过,看见他在写,停下脚步。
“风向标又更新了。”他说,“‘音响集成’匹配度再升,现在是五颗星。”
“还是那个浴室天花板客户?”刘好仃抬头。
“不光他。今天又有两个咨询,一个想装背景音,一个希望镜子能唱歌。”
刘好仃没笑。他知道这不是玩笑。客户愿意提要求,说明他们开始觉得这家厂“能干点不一样的事”。可也正因如此,一旦做不好,失望就会来得更快。
他调出系统后台,新建了一个临时标签:“技术适应性评估”,然后把“音响集成”“触控开关”“变色玻璃”三个词拖了进去。
“先不急着做。”他对小李说,“先把它们当成预警信号。看看后面会不会持续冒头。”
小李点头走了。刘好仃靠回椅子,目光扫过墙上贴的排产表。原本整齐的节奏已经被打乱,高优单插进来,非紧急订单自动顺延,物流那边也开始频繁调整路线。
弹性排程启动了,但弹性也有代价。他点开物料预测模块,发现佛山那批涂层剂虽然准时到货,可下周预定的一批特种胶水却因供应商设备检修延迟两天发货。这意味着,如果有三单以上同时进入装配阶段,生产线就得等料。
他在系统中标记了两个潜在风险订单,备注:“关注胶水到货时间”。
下午三点四十分,林组长敲了敲他桌角。
“临时小组开了个短会。”她说,“老赵和小周商量了个办法:以后磨边弧度超过十五度的,预埋线路要提前加一段缓冲弯。我们做了个简易模板,拍了视频存档。”
刘好仃点开她发来的文件,画面里老赵拿着尺子比划,小周在一旁接话,语气认真得像在讲公开课。
“挺好。”他说,“把这个纳入非常规订单处理指引的附件,周五前发初版。”
林组长犹豫了一下,“还有件事。刚才质检复检那块样品,通电测试半小时,温度上升正常,但关灯后线路有轻微余震,像是电流残留。”
刘好仃皱眉,“多轻?”
“肉眼看不出来,仪器测到的。可能无关紧要,但我们觉得……还是报一下。”
他点点头,在笔记本上添了第三条:“潜在技术隐患”。
五点十八分,夕阳斜照进办公区,有人开始收拾包。刘好仃没动。他把今天所有信息归拢成一份草稿文档,标题写着《新变化应对初期观察清单V1.0》,内容分三栏:
**问题类型**|**具体表现**|**应对方向**
---|---|---
工艺衔接|线路微位移|制定非标工序补偿标准
客户信任|高频追问故障率|建立透明化交付追踪机制
技术储备|音响集成需求浮现|启动前瞻性技术缺口评估
他看了一遍,觉得还不够。这些是问题,但背后其实藏着机会——客户敢提,说明信你一半;工人肯改,说明团队没僵。
他删掉原标题,在上方重新打字:“不只是问题,是信号”。
刚保存,小李快步走过来,手里捏着一张打印纸。
“刚收到的客户留言。”他说,“匿名提交的建议箱,就一条。”
刘好仃接过来看: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“你们现在接的活越来越怪了。但我家装修队推荐我找你们,说你们至少愿意听人说话。能不能下次做个镜子,按音乐节奏变光?我不急,慢慢做。”
他看完,笑了。
“加进风向标备注里。”他说,“写一句:客户愿等,但我们不能让他们等太久。”
小李转身去录数据。刘好仃打开生产监控,切换到打样间。灯还亮着,老赵和小周没走,正围着一块新裁的玻璃讨论什么。林组长站在一旁,手里拿着刚才做的模板,时不时比划一下。
他低头继续整理笔记,在“技术储备”那一栏下面,画了个问号,接着写:
“音响怎么嵌?声波会不会震裂玻璃?有没有现成方案?要不要试一款低频震动贴片?”
写到这里,他停下来,想起什么,又打开物料库搜索“微型扬声单元”,结果跳出二十多个型号,产地不同,尺寸各异,参数看得他眼睛发酸。
他揉了揉眉心,决定明天短会上提一嘴。
六点二十三分,办公室大多数人已离开。窗外天色渐暗,楼道灯光自动亮起。刘好仃喝了口凉透的茶,准备关掉几台待机设备。
手机震动了一下。
是小李发来的消息:“《需求风向标》v1.0 第四轮数据更新,复合需求匹配度再次上升,新增关键词‘声光同步’,目前热度三星,建议关注度提升。”
他点开详情,看到“声光同步”旁边还挂着一条用户描述:“想要洗澡时镜子跟着热水器提示音闪灯”。
刘好仃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,手指悬在键盘上,迟迟没打字。
他忽然意识到,这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,而是一种新的使用逻辑——客户不再把镜子当镜子,而是当成一个生活的回应者。
他深吸一口气,在系统中为“技术适应性评估”标签增加了优先级,并设置每周自动汇总一次相关咨询。
然后他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一句话:
“我们以前是做玻璃的,现在好像是在学着听懂人的想法。”
抬眼时,墙上的钟指向六点四十七分。
打样间的灯依然亮着。
老赵正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一块新样品,光线穿过玻璃边缘,映出那条线路如今已稳稳贴合弧度,没有一丝偏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