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3集:新变化应对开启(1/1)
张主管刚说完那句话,刘好仃的手已经点开了订单详情。客户姓名、联系方式、定金到账时间、图纸初稿确认记录,一条条信息扫过去,他心里有了底。
“这单能接。”他说,“进优先级池。”
话音落下,他顺手在系统里点了“标记高优”,屏幕右上角立刻跳出提示:“订单#GL-10 已纳入紧急响应序列,排产权重上调至T1级。”
林组长站在门口,手里捏着打印出来的技术参数表,眉头还没松开。“防雾涂层我们熟,但加LED灯带?这玩意儿贴在哪?怎么走线?散热怎么处理?现在可没有标准流程。”
“那就边做边出流程。”刘好仃抬头,“你那边不是刚组了临时工艺指导小组吗?下午两点前,把磨边组的老赵和装配组的小周叫到打样间,一起看图纸,定方案。”
林组长迟疑了一下,“万一做坏了呢?十块镜子,材料成本不小。”
“做坏了就当学费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但不做,连学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林组长叹了口气,转身走了。脚步声没走远,又折回来,“对了,质检怎么记?按老标准肯定过不了。”
“不按老标准。”刘好仃打开新设的档案目录,“建个‘非常规订单’子类,每一块都拍照存档,参数录入,等做完回访客户反馈,三个月后咱们自己就有新标准了。”
林组长点点头,这次真走了。
刘好仃转头看向物流区的方向。周对接员正趴在电脑前翻通讯录,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。
“佛山那家回了吗?”他问。
“还没。”周对接员抬头,“我发了消息,也打了电话,没人接。”
刘好仃站起身,绕过工位走到他旁边,“哪个号码?”
“这个。”
屏幕上是一串本地固话。刘好仃抄下来,掏出手机拨通,响了六声,终于有人接了。
“喂,哪位?”
“我是深圳玻璃厂的,姓刘。”他语气平和,“今天想加急发一批原料,四十公斤防雾涂层剂,明天下午五点前必须到厂。”
对方沉默两秒,“你们之前不是走月结的吗?临时加急,不好安排。”
“我理解。”刘好仃说,“这样,这季度剩下的量,我都走你们这儿,按周配送,每次不少于三十公斤,价格照合同来。今天这一单算试跑,成不?”
电话那头传来翻纸的声音,接着是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。
“行。”对方终于开口,“我让司机现在出发,明早八点前送到。”
“谢了。”刘好仃挂了电话,拍了下周对接员肩膀,“去仓库通知一声,明天一早准备收货。”
周对接员咧嘴一笑,立刻在群里发了条消息,还特意加了个“完成”表情包。
刘好仃回到座位,刚坐下,小李端着杯子路过,看见他,停下脚步。
“语义系统调好了。”他说,“‘防雾涂层’‘LED灯带’‘异形切割’这几个词现在一旦出现,自动标红,推给生产调度预审,同时计入《需求风向标》统计池。”
“测试过了?”
“测了三轮,准确率百分之九十六,漏报的四次都是缩写,比如‘防雾’写成‘AF’,我已经让陈工加了同义词映射。”
刘好仃点头,“辛苦。”
小李摆摆手,“比写年报有意思。”
这时,陈工从后台系统那边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份日志摘要。
“《需求风向标》v1.0 刚生成第二期数据。”他说,“‘防雾+灯带’组合词搜索量又涨了,趋势强度升到四星,建议响应等级还是‘高’。”
刘好仃接过文件扫了一眼,“看来不是孤立需求。”
“我刚在群里发了第一条响应指令。”陈工说,“按你说的,凡三星以上趋势词,负责人两小时内必须反馈应对动作。”
“很好。”刘好仃打开企业微信,在“新变化应对筹备组”群里打出一行字:
【今日风向标更新:防雾+LED组合需求持续升温,请生产、质检、物流、客服于两小时内提交具体应对措施,抄送全体。】
消息发出不到十分钟,回复就开始刷屏。
王工:“排程系统已预留弹性窗口,高优单插单时自动顺延非紧急订单,并触发客户通知机制。”
张主管:“客服话术模板已更新,新增‘您最晚何时需要’提问环节,所有加急咨询由专人跟进。”
周对接员:“佛山供应商已确认长期合作意向,应急清单新增三家备选,均支持48小时加急配送。”
林组长:“临时工艺小组今日轮值启动,首件打样预计下午四点完成,全程录像留档。”
刘好仃一条条看完,点了全部“已读”。
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,九点差七分。
每天九点,是他开短会的时间。
他站起来,走到会议室门口,拉开门,把投影仪打开,调出昨天的柱状图和今天的订单列表。
人陆续进来。
小李端着豆浆,这次吸管没咬扁。王工手里还是那支笔,但本子上画的不再是流程图,而是一个带灯带的镜子草图。张主管抱着笔记本,封面贴着一张便利贴,写着“话术V2”。
“开始吧。”刘好仃说。
他没放PPT,直接切到系统界面,展示当前在途订单中带有“防雾”或“定制照明”的数量——一共二十三单,分布在六个客户。
“这不是试点了。”他说,“是开始了。”
王工皱眉,“这么多?我们还没出标准呢。”
“正因为没标准,才要快出。”刘好仃说,“从今天起,每天上午九点,我们花十五分钟,看数据、调重心、定动作。不求一步到位,但求不停往前走。”
张主管举手,“有个问题,客户问‘能不能保工期’,我们现在敢不敢承诺七天交付?”
会议室安静了一瞬。
刘好仃没马上回答。他点开排产系统,查看当前产能利用率,又调出物料到货预测,最后看了眼质检组的人员排班。
“能。”他说,“但有条件。定金到账、图纸确认、物流可配,三项满足两项,我们就签七天协议。做不到,退单,不拖。”
王工苦笑,“压力全在我们身上啊。”
“压力从来都在。”刘好仃说,“以前是压在客户头上,现在换我们扛。”
没人再说话。
小李突然开口:“我刚收到一条客户咨询,问能不能在防雾镜上加蓝牙音箱,声音从玻璃里透出来。”
众人一愣。
“有这事?”刘好仃问。
“真有的。”小李把聊天记录投到大屏上,“客户说想装在浴室天花板上,想要沉浸式体验。”
王工摇头,“这太离谱了。”
“不离谱。”刘好仃却笑了,“说明我们在他们眼里,开始变得‘能折腾’了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在“客户预期管理”旁边写下新的一行字:
“我们不怕客户提要求,只怕他们不再提。”
散会后,刘好仃回到工位,打开监控画面。打样间里,老赵正拿着卡尺量第一块样品的边缘厚度,小周蹲在旁边检查线路接口,林组长站在一旁记录数据。
他点开计时器,记下“首件打样开始冷却”时间:下午三点十八分。
电脑右下角弹出新消息:
【《需求风向标》v1.0 第三轮数据更新】
今日新增趋势词:“音响集成”“触控开关”“变色玻璃”
复合需求匹配度上升27%
建议响应等级:高
刘好仃盯着“音响集成”四个字看了两秒,拿起内线电话。
“小李,”他说,“把‘音响’‘触控’‘变色’也加进关键词库,权重拉到最高。”
电话那头顿了一下,“又要改?”
“不是改。”刘好仃看着打样间的实时画面,第一块样品正在缓缓降温,“是跟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