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8集:预案结果细分析(1/1)
刘好仃把手机放下,屏幕暗了下去,但手指还搭在键盘上。凌晨三点的数据流已经停歇,可他的眼睛还盯着最后一行日志编号,像等着它自己跳出来解释什么。茶杯早就空了,杯底一圈浅褐色的渍印贴在内壁,像是被时间晒干的承诺。
他没动,也没关系统,只是轻轻把倒计时浮窗往右挪了半寸,让“02:47:13”正正落在屏幕中央。下一组数据该来了。
办公室静得能听见打印机内部零件冷却时发出的细微“咔哒”声。走廊灯灭了一半,墙角那台饮水机闪着红灯,提示水箱快空了。这些细节他都看在眼里,却没打算起身处理。现在不是修设备的时候,是理清问题的时候。
天光刚透进窗框,小李第一个推门进来,手里拎着两杯豆浆,脚步轻得像怕吵醒谁。看见刘好仃还在原位,他愣了一下,随即把一杯放在他桌角:“您一宿没走?”
“走不了。”刘好仃接过豆浆,没喝,“报告刚整完,得让人看懂。”
“我已经发到群里了。”小李翻开笔记本,“您那份《预案效果验证记录V1.0》,我加了个摘要页,标了三个异常点。”
“挺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等王工和陈工上线,咱们开个短会。”
八点整,投影仪亮起。屏幕上是那份刚刚上传的共享文档,首页标题清晰:三轮测试,三项断点,两项已修复,一项悬而未决。
王工从售后现场拨通语音接入,声音带着刚接完客户电话的疲惫:“刘师傅,我只能听十分钟,那边催回单。”
“够了。”刘好仃翻到第二页,“先看第一项:技术推送延迟四十七秒。原因查清了——系统自动把高权重语句判为‘非紧急’,塞进了缓存区。”
“这不就是规则写错了?”小李插嘴,“我们明明标记了‘拟人化期待’,怎么还能降级?”
“不是写错。”陈工的声音从音响里传出,“是逻辑冲突。上周更新时加了个判断条件:如果语义关联不到现有功能模块,就默认不紧急。初衷是减少干扰。”
“可我们的目的不是减少干扰,是捕捉信号。”刘好仃敲了下鼠标,“你让一个小孩守门,结果他只放认识的人进屋,陌生人哪怕喊救命也不开门——这不是守门,是闭眼。”
小李噗嗤笑出声,连王工都在那头咳了一声。
“我不是怪谁。”刘好仃语气平下来,“问题是,这种判断该由人做,不该交给系统自作聪明。方向盘不能交给乘客,这话我说过一次,今天再强调一遍。”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。
“那……接下来怎么办?”小李问。
“已经改了。”刘好仃切到第三页,“新规则上线:所有权重≥2或带‘记忆’‘猜’‘学’这类词的语句,强制穿透层级,直送技术主责人。不再分类,不再排队。”
“行。”陈工应道,“我这边确认收到变更通知。”
“第二项。”刘好仃继续翻页,“关键词匹配失败,导致价格应对策略包没弹出来。输入‘降价百分之十五’,系统认不出,因为标签库里只有‘竞品调价’四个字。”
“这也太死板了。”小李摇头,“客户不会照着说明书说话。”
“所以我们要建复合条件。”刘好仃打开一张新表格,“比如‘竞品+降幅>10%’,或者‘客户咨询量上升+提及价格频次增加’,双因子联动触发。不止‘降价’,‘便宜了’‘甩卖’‘补贴加码’都得收进来。”
王工在那头说:“那要是变相降价呢?送配件、延保服务?”
“那就再加一条。”刘好仃打字,“‘非现金优惠+高频提及’也算。别指望一步到位,咱们边跑边修。”
小李看着新增的十几条规则,忍不住感叹:“这系统越来越像人了。”
“不是像人。”刘好仃纠正,“是要学会听懂人话。”
会议节奏渐渐稳住,三人开始逐条核对标签体系。有人提建议,有人补充案例,气氛从最初的紧张转向专注。
直到刘好仃翻到最后一页。
“第三项。”他声音低了些,“字段抓不到数据,交接耗时统计为空。原因查明了——数据库里的字段名被悄悄改了,从‘task_transfer_duration’变成了‘duration_task_flow_v2’。”
“没人通知?”小李皱眉。
“没有。”刘好仃盯着屏幕,“生产库同步了测试环境的更新,但没人留话,没人报备。”
音响里传来陈工的呼吸声,几秒后,他开口:“这次……责任在我。是我提交变更时忘了走报备流程。”
没人说话。
“我知道规矩。”陈工声音沉了些,“可总觉得是小调整,顺手就推了。没想到影响这么大。”
“不是多大事。”刘好仃反而笑了笑,“但也不是小事。一个名字变了,整块数据就废了。我们靠数据说话,数据断了,话就说不利索。”
“我马上补一份接口规范修订草案。”陈工说,“两小时内发你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了下头,“但这事不能只靠一个人记性好。”
他切换页面,打出一行大字:
**问题归因三分法**
底下分三栏:
- 是技术缺陷?
- 是流程漏洞?
- 还是协作机制缺失?
“第一项延迟,表面是技术逻辑问题,其实是流程漏洞——我们没规定谁来审核规则变更的影响范围。”
“第二项匹配失败,是标签体系不全,属于技术缺陷,但也暴露了我们和市场脱节,缺乏语料积累机制。”
“第三项字段丢失,看起来是个人疏忽,实则是协作机制缺失——没有变更预警,没有影响通报,大家各自为战。”
他说完,会议室安静下来。
小李低头记笔记,王工在那头沉默良久,才说:“以前我觉得只要把活干完就行。现在看,光干完不行,还得知道为啥这么干。”
“没错。”刘好仃合上笔记本,“我们不是在修系统,是在建一套能自己长脑子的反应机制。”
投影熄了。
刘好仃把文件另存为《预案验证分析纪要V1.0》,加密上传,权限设为“仅核心成员可见”。桌面留下一张便签纸,上面是他亲手写的几个字:
**自动化闭环=命门**
小李收拾东西准备走,临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。刘好仃已经重新打开了后台日志界面,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着,像是在数心跳。
王工先走了,去处理真实的客户工单。
陈工在线上确认待办事项,承诺尽快提交草案。
办公室又安静下来。
刘好仃调出历史变更日志,准备逐条筛查过去三个月的所有字段变动。他知道,有些问题不会写在报告里,只会藏在某次深夜的无声更新中。
鼠标滚轮向下滚动,一条条记录滑过。
突然,他在某条不起眼的日志前停住。
日期是三天前,操作类型为“结构迁移”,影响范围写着“局部测试”。
可就在这一行下方,有一条附加指令被折叠隐藏,展开后显示:
`>> 自动同步至生产环境(标记:紧急)`
他眯起眼,把这条记录复制到本地文档,新建了一个表格。
第一列写下时间。
第二列填入操作内容。
第三列,他敲下两个字:
**风险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