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9集:预案改进新计定(1/1)

刘好仃把那条隐藏的同步指令又看了一遍,手指在回车键上轻轻敲了一下,像是给这句话点了句号。他没关页面,也没切换窗口,只是把文档拖到屏幕左边,右边打开项目管理系统的空白模板。茶杯还摆在桌角,空的,但这次他没打算去续水。

小李进门的时候,手里捏着半块没吃完的馒头,看见刘好仃已经在动,愣了下:“您这么早就开始啦?”

“不是早。”刘好仃头也没抬,“是还没停。”

小李咽下一口干粮,凑过去看屏幕:“那条‘自动同步’的事儿,真得管管了。咱们系统现在像一辆自己会换轮胎的车,可没人告诉它什么时候该停下检查。”

“所以得装个刹车。”刘好仃说着,在新文档第一行写下:**生产环境变更双签制(草案)**,“不是信不过谁,是别让一个人扛整辆车。”

王工从门口探进半个身子,工服袖子卷到胳膊肘:“开会?我只能待十分钟,客户催整改报告。”

“正好。”刘好仃点开投影共享链接,“就十分钟,说三件事。”

陈工也连了进来,声音比昨天稳了些:“我在。”

“先看这个。”刘好仃切到日志截图,放大那条被折叠的操作指令,“三天前,一次‘局部测试’改了字段名,顺手推上了生产库。没人知道,直到报表断了。”

小李皱眉:“这不是疏忽,是漏洞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问题不在改不改,而在——谁能改?改了谁该知道?怎么拦住不该走的路?”

王工搓了搓手心:“听着是要加流程,可咱们现在响应速度刚提上来,再添审批环节,会不会又慢回去?”

“快和乱不是一对双胞胎。”刘好仃调出一张表格,“过去三个月,类似结构性变更一共七次,四次没通知相关组。每次出问题,平均修复耗时两小时十七分钟。而如果提前报备,预估能省掉八成排查时间。”

“那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更新吧?”小李插话,“功能迭代总得灵活点。”

“当然。”刘好仃划出一条分界线,“日常功能发布走快速通道,照旧。但凡涉及数据库结构、字段命名、接口定义这类‘动骨架’的操作,必须两人确认——一个发起,一个审核。我们叫它‘双签制’。”

“听起来靠谱。”王工点点头,“谁来审?”

“初期定三个主责人:你、陈工、我。”刘好仃说,“系统层面设规则,没双签,变更包直接卡住,发不出去。”

小李眼睛亮了:“这等于给高风险操作上了锁。”

“锁不怕多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怕的是钥匙只在一个人口袋里。”

陈工沉默了几秒,开口:“那天是我提交的,我没走流程。这事儿……我不推。”

“没人让你认错。”刘好仃语气平平,“我们要建的是机制,不是批斗会。你愿意担责,说明有心;但我们更需要的是——就算换了人,这套东西照样转得起来。”

办公室安静了一瞬。

小李忽然说:“那语义识别那边呢?关键词匹配还是太死板,客户说‘你们最近挺拼啊’,其实是在暗示降价促销,系统根本听不懂。”

“这也是要改的。”刘好仃切到第二项议题,“不能再靠人去猜客户想啥。我们要让系统学会‘听弦外之音’。”

“具体咋做?”王工问。

“建复合触发机制。”刘好仃打开设计草图,“比如‘竞品+降幅>10%’,或者‘客户连续两次提到价格变化’,再或者‘服务请求量突增+语气急’——这些组合信号一出现,自动激活应对策略包。”

小李来了劲:“还能加情绪判断!语音频谱分析显示语速加快、音调升高,基本就是着急了。”

“可以试点。”刘好仃记下,“但第一步,先把语料库搭起来。光靠现有数据不够,得有人专门收、专门标。”

“我来!”小李立刻举手,“再拉两个同事,搞个语料小组,每天整理典型对话,分类打标签。”

“行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你牵头,今天就启动初次会议。记住一点:不是挑标准答案,是收集真实说法。客户不会按说明书说话,我们就得学他们怎么唠嗑。”

王工笑了一声:“那以后开会是不是得说‘今天客户挺炸毛的’这种话?”

“说得越像人话越好。”刘好仃也笑了,“系统迟早得学会听大白话。”

陈工忽然说:“刘师傅,那个双签制的逻辑,我能不能全接过来?我来写规则、配权限、做拦截提示。”

刘好仃看了他一眼,摇头:“不行。”

“啊?”陈工一怔。

“不是不信你。”刘好仃语气没变,“是这事不能只落在你头上。万一你哪天请假,或者调岗,这套机制是不是就得停摆?”

“我可以写文档……”

“文档救不了急。”刘好仃打断,“我们需要的是多人懂、多人能改的结构。知识不能扎堆,得撒开。”

他打开任务看板,新建两个专项组:

- 技术优化组:负责人小李,协作者陈工,目标:升级语义识别与复合触发机制

- 流程管控组:负责人陈工,协作者王工,目标:设计并落地变更双签流程

“每项任务都标主责和协作者。”刘好仃说,“进度挂看板上,48小时内交初稿。有问题随时碰,别等最后一刻。”

小李盯着屏幕,嘀咕:“感觉咱们越来越像个正经团队了。”

“本来就是。”刘好仃敲下回车,保存了《预案改进计划草案V0.1》,“以前是救火队,哪儿冒烟去哪儿。现在得学会修防火墙。”

王工站起身:“那我先走了,现场还有两单等着处理。”

“去吧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回头我把会议纪要发你。”

小李临出门前回头问:“语料小组第一次会,您来听听吗?”

“不了。”刘好仃指了指屏幕,“我还得把这几条变更记录归类,顺便看看有没有别的‘悄悄同步’藏在角落里。”

陈工留下没走:“我帮您一起理?”

“不用。”刘好仃已经点开了历史日志列表,“你去做你的事。等我把这些都标完,自然会找你对接。”

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。

刘好仃把昨夜发现的异常操作逐条填入风险台账,每一行都加上分类标签。红色代表“流程缺环”,黄色是“监控盲区”,绿色则是“人为操作但无制度约束”。他一条条过,像在给系统做体检。

突然,他在某条记录前停住。

日期是上周五下午三点十八分,操作类型为“API接口重定向”,影响范围写着“测试环境内部调试”。

可就在执行备注里,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:

`>> 同步目标:prod_gateway_v3`

他的手指顿在鼠标左键上方。

prod_gateway_v3——那是生产网关的代号。

他把这条记录复制下来,粘贴到新表格的第一行。

然后,在“风险等级”那一列,重重敲下两个字:

**高危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