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1集:拓展计划再制定(1/1)
刘好仃把笔帽拧回去的时候,会议室的灯正好闪了一下。没人说话,但小李的手指已经在平板边缘敲了三下,新人甲的笔记本翻到了新一页,老黄把螺丝刀从左手换到右手,又换回来。
“现在就定人、定事、定时。”刘好仃把笔往桌上一放,声音不高,但像拧紧了最后一颗螺丝,“谁来做需求验证?就是你们三个。不是明天,是现在。”
小李抬头:“这么快?”
“慢一步,机会就长草。”刘好仃调出投影,屏幕上跳出未来六周的日程格子,“产线不能停,但我们可以腾出两只手来做点新事。双线并行,轻量启动。前期不抽人,不加活,只改方向。”
新人甲举手:“那……我们具体做什么?”
“医疗恒温舱,新能源电池舱,两条线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两个词,中间画了一条竖线,“我们不冲着签单去,先冲着‘懂问题’去。谁最怕温度出岔子?谁的玻璃最容易起泡?我们先当学生,再当先生。”
老黄开口:“学生好当,先生难做。人家设备什么样都不知道,拿什么对接?”
“那就先做个能装进去的模型。”刘好仃转头,“你带人做个模拟架,不用多精,能比划出空间尺寸就行。咱们不求装得完美,只求知道卡在哪。”
老黄皱眉:“十天能出样?”
“你说能,就能。”刘好仃笑,“你说不能,那咱们现在散会,接着等客户上门问‘你们能不能用’。你选哪个?”
老黄没吭声,但手里的螺丝刀慢慢收进了工具袋。
小李举手:“技术这边,我担心适配边界。万一人家已经有成熟方案,我们改来改去,最后发现根本用不上?”
“我们不比谁更全,我们比谁更准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圈,“客户的问题就像病灶,我们不治全身,只治疼的地方。比如恒温舱门缝漏温,我们就做密封玻璃;电池舱涂层起泡,我们就上耐高温层。问题越小,我们越有机会。”
新人甲小声问:“那……医疗这块,我连招标文件都看不懂怎么办?”
“不用懂全篇,只抓关键词。”刘好仃说,“故障记录、维护难点、用户投诉——这些地方藏着真问题。你不是去当专家,是去当‘问题收集员’。看到‘温度波动’‘样本失效’‘反复维修’,就标出来。咱们的目标不是马上解决问题,是先证明——我们看见了问题。”
小李笑了:“跟上次发运行通报一个路子,先让人觉得我们一直在看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这次不是看客户,是看行业。我们得让别人知道,有人在替他们操心还没说出来的事。”
新人甲翻开笔记本:“那我先查近半年的公开招标,筛出带‘温控’‘密封’‘长期稳定性’的项目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记下,“同时盯论坛、技术群、售后反馈。别光看正面评价,重点找骂声。谁骂得最狠,说明谁最疼。”
小李接话:“我这边梳理现有涂层和温控模块的技术参数,看看哪些能直接搬,哪些要微调。如果有现成数据,就整理成对比表。”
“别整花哨的。”刘好仃提醒,“一张纸说清楚就行:我们能做什么,误差多少,寿命多久,比别人快在哪。客户没耐心看报告,但会记住一句话——‘你们这个,能少出一次故障’。”
老黄突然问:“模拟架做出来,拿什么演示?光靠嘴说‘我们能改’,谁信?”
“那就带样品。”刘好仃说,“挑两块最能打的玻璃——一块抗高温,一块稳温控。配上简短说明,不写参数,写场景。比如‘这块玻璃,在180度下连续工作七十二小时,没变形’。再加一句:‘如果您设备里有类似需求,我们可以试试’。”
新人甲眼睛亮了:“就像上次那个客户,问三个月数据,其实他想知道三年后会不会坏。我们直接告诉他——我们盯过三年,没出过一次事。”
“就是这个劲儿。”刘好仃笑,“我们不卖材料,卖安心。客户买的是结果,不是过程。”
小李低头在平板上拉时间线:“如果第三天完成资料初筛,第七天出问题清单,第十天开内部验证会……时间有点紧。”
“紧才有效率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标出三个节点,“第三天,新人甲交出首批问题清单;第五天,小李拿出技术适配初步结论;第七天,老黄的模拟架出初版。第十天,我们坐这儿,看能不能拼出一套‘问题—能力—方案’对照表。”
老黄摇头:“万一做不出来呢?”
“那就改计划。”刘好仃说,“但不能不试。咱们厂三十年,前二十年拼产量,后十年拼质量,现在得拼反应速度。客户的问题不会等我们准备好才出现,我们得比他们早一步想到。”
小李嘀咕:“感觉像从修车的,变成预防科医生了。”
“本来就是。”刘好仃笑,“以前是坏了来找我们换玻璃,现在是要帮他们——别让玻璃坏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新人甲低头写笔记,忽然抬头:“那……我们是不是也该准备一套新话术?见医疗客户,不说‘我们玻璃多好’,说‘我们帮实验室守住样本’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栏标题:问题|我们的能力|能提供的方案,“就按这个格式来。不吹牛,不打包票,只说我们能解决什么。哪怕只解决一个环节,也是切入口。”
老黄看着时间表:“十天出初版,得加班。”
“我不让你们熬夜。”刘好仃说,“但每天下班前,必须交一点进展。哪怕只多筛出一条招标信息,也算往前走了一步。积少成多,火候到了,自然能炖出一锅好汤。”
小李点头:“那我今晚就调测试数据,先把耐高温涂层的记录整理出来。”
新人甲合上本子:“我回去就搜医疗设备的故障报告,重点看温控相关的。”
老黄站起身:“模拟架的材料库里有现成的铝框,明天一早就开工。”
刘好仃看着三人,没说话,只是拿起记号笔,在白板两侧分别画了两个箭头,从“问题”指向“能力”,再指向“方案”。然后在中间写下:“第十天,验证会。”
他转过身:“记住,我们不是要去抢市场,是去证明——有些问题,我们早就准备好了答案。”
小李忽然问:“万一查了一圈,发现人家根本不需要我们呢?”
刘好仃看着他,笑了:“那我们就再找下一个问题。反正咱们的玻璃不说话,但它一直在等,等一个能听懂它价值的人。”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。
新人甲举起笔:“那……我们现在就开始?”
刘好仃点头:“现在。”
他拿起记号笔,在“医疗线”第一行写下“第3天:完成资料初筛”,笔尖划过白板,发出短促的沙沙声。
老黄站起身,朝门口走,手搭在门把手上时顿了一下:“模拟架……要做几套?”
刘好仃头也没抬:“先做两套。一套给医疗,一套给新能源。做好了,摆在样品区第三展示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