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2集:拓展计划速执行(1/1)
老黄的手刚碰到门把手,刘好仃的声音就到了:“工具袋留下,明天要用。”
老黄愣了一下,回头把工具袋放在门边的架子上,没说话,走了。
会议室的灯还亮着,投影仪关了,白板上的字没擦。刘好仃站在那儿,把记号笔一根根插回笔筒,动作不快,但每一步都像踩在节拍上。他看了眼表,六点十分。厂里还没开工,但他的活已经开始了。
他先去了车间,在白板最上方画了两条横线,左边写“医疗线”,右边写“新能源线”,用红蓝两色标出三天、五天、七天的节点。下面一行小字:“不抽人,不减产,只调优先级。”他退后两步看了看,觉得清楚了,就去敲了班组长的办公室门。
排班表改了。小李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腾出来做技术梳理,老黄下午两点到四点专攻模拟架,新人甲上午在岗,下午两点后自由调度。刘好仃自己接了早会,十分钟,只说三件事:主线进度、拓展进展、卡点反馈。
“说定的事,就得马上动。”他对班组长说,“不然风一吹,就凉了。”
小李到实验室的时候,发现测试炉空着。他松了口气,打开系统准备调数据,结果一查,三个月前的高温连续运行记录不见了。他翻了日志,发现那天炉子临时被调去处理一批急单,测试中断了。
他立刻给刘好仃打电话:“涂层数据缺一段,七十二小时的极限测试没跑完。现在重做,得占炉子两天。”
“那就重做。”刘好仃在样品区,手里拿着卷尺,“现在不是补作业,是抢资格证。炉子停两天,产线补夜班,我去说。”
小李还想问夜班排产怎么调,刘好仃已经挂了电话。五分钟后,夜班负责人回电确认:排产改了,测试炉今晚八点亮火。
老黄一早去了旧模具库。标准铝框拼出来的架子是直的,但新能源电池舱是曲面,硬装误差超过三毫米,根本没法看。他蹲在角落翻了半个多小时,找到几根废弃的弧形支架,是早年做样品时留下的,一直没扔。
他拎着支架回来,叫了两个辅助工,下午三点开始修磨。支架表面氧化严重,得用砂轮一点点打磨,再用夹具固定角度。老黄不说话,只用手势指挥,哪儿不对就敲一下。
刘好仃四点过来看了一眼,没多问,转身调了激光测距仪过来。两人一言不发地校准了半小时,终于把误差压到一点五毫米以内。架子能还原舱体轮廓了。
“能比划出来就行。”刘好仃说,“下一步,再改。”
新人甲一早去了市图书馆,带了笔记本和U盘。她要查近三年的医疗设备故障年报,结果被拦在档案室外面。工作人员说,非科研单位不能调阅内部维修记录,只能看公开招标文件。
她坐在阅览室翻了一上午,记了些参数,但全是正面描述,没有“故障”“失效”“反复维修”这些词。她有点泄气,掏出手机给刘好仃发了条消息:“年报看不到,怎么办?”
刘好仃回得快:“别在死路上走。去社区医院转转,找找第三方检测论坛,关键词我发你。再不行,我认识个退休的质检员,让他帮你看看非涉密的案例摘要。”
新人甲眼睛一亮,立刻换了方向。她搜了几个本地医疗设备维护群,翻出一堆用户吐槽帖:“温控漂移”“门缝漏温”“样本反复解冻”。她一条条记下来,又联系了刘好仃介绍的老师傅,对方发来三页手写维修记录,全是典型故障场景。
晚上八点,她整理出一份清单,标题是《温控失效高频场景TOP10》,发到了工作群。第一条写着:“恒温舱门体密封不良,导致冷气外泄,样本边缘结霜。”
刘好仃在厂里收到消息,点开看了看,回了个“好”字。
他正站在样品区第三展示台前,手里拿着粉笔,在地上画出两块区域。左边标“医疗线初样”,右边标“新能源线初样”。他退后几步,拍了张照片,发到群里:“明天东西出来,按这位置摆。”
小李的测试炉已经点火,监控表开始计时。他守在电脑前,每隔十分钟记一次数据。第一块耐高温涂层样品已经进炉,温度曲线平稳上升。
老黄把模拟架罩上防尘布,用记号笔在旁边写了张便签:“曲面误差1.5mm,建议增加可调支撑点。”他看了眼表,快七点了,收拾工具准备下班。
新人甲在宿舍继续整理清单,把每条故障对应到他们现有的技术能力上。她发现,光是“门缝密封”这一项,他们就有三种玻璃方案能应对。
她正准备发第二版清单,手机响了,是刘好仃。
“明天早会,你第一个说。”他说,“不用讲多,就讲你看到的三个最疼的点。”
“好。”新人甲点头,虽然他知道看不见。
刘好仃挂了电话,转身又看了一遍地上的标记。他蹲下身,用粉笔把“医疗线初样”区域的边线重新描了一遍,更清晰了。
他站起身,走向主控室,想看看测试炉的实时数据。刚走到门口,手机又响了。
是小李。
“刘师傅,炉温升到180度了,样品表面没变化,但边缘有点微翘,要不要调参数?”
刘好仃站在控制台前,盯着屏幕上的曲线,说:“再等等,看它能扛多久。”
小李在那头应了一声。
刘好仃没动,手搭在控制台边缘,眼睛盯着那根缓缓上升的红线。
监控表上的计时跳到了73小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