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0集:市场拓展新思路(1/1)
投影仪的光斑还在墙上跳动,刘好仃没坐下,把笔帽拧下来又拧回去,咔哒一声,像是按下了某个开关。
“刚才那个客户要三个月的数据。”他抬头,“说明他不是不信,是想确认我们有没有人真在盯着。”
小李正低头翻平板,听见这话抬了抬头:“所以……我们盯得还不够远?”
“不是盯,是想。”刘好仃走到白板前,写下“三个月”三个字,圈起来,然后画了一条线,往左延伸,“他问三个月,其实是想知道三年后会不会出事。我们得提前想到他还没问出来的那句。”
新人甲笔尖一顿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不能光等他们来问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把记号笔往桌上一放,“守着现有客户没问题,但增长已经慢下来了。上个月比前一个月只多七单,再下个月可能就只多三单。巩固是保底,不是出路。”
老黄坐在角落,手里转着螺丝刀:“现在产线跑得稳,客户也回头,干嘛非得找新路?万一新方向搞砸了,连老本都赔进去。”
“不试,才叫赔本。”刘好仃调出屏幕,新闻页面弹出来,标题是《某实验室恒温舱故障致上千样本失效》,“人家不是不想用好设备,是根本不知道我们的温控能用在那儿。”
小李凑近看:“这跟咱们的玻璃有关系?”
“表面是玻璃,内核是温度控制。”刘好仃点着屏幕,“我们这套系统,误差不到0.3度,反应速度比市面上快四成。医院要的是稳定,新能源车要的是耐久——这些都不是新需求,是我们一直没往外推。”
新人甲小声接话:“可他们压根不知道我们能干这个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知道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倒三角,“我们别从自己产品开始讲,从他们的问题开始。比如医疗这事儿——样本坏了,损失的是时间、是钱、是科研进度。我们不卖玻璃,我们卖‘别让样本死在温控上’。”
老黄皱眉:“听着像广告词。”
“是痛点。”刘好仃笑,“客户不关心你多厉害,只关心他多难受。我们以前总说‘我们的产品多准’,没人听。但如果说‘你们实验室最怕的温度漂移,我们盯了三年没让它发生一次’,他就得抬头。”
小李眼睛亮了:“其实我们现有的温控模块,稍作封装就能用在恒温舱上,不用从头研发。”
“适配就行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难点不在技术,在认知——我们得先让人家意识到,这事儿能归我们管。”
新人甲翻出客户记录:“其实上个月就有个医疗器械公司来问过玻璃耐腐蚀性,当时我们只当是普通询价,没往深了聊。”
“那就是线索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“医疗恒温舱——样本保存场景”,“下一步,谁愿意去查查这类设备现在的温控方案?看他们用什么材料、什么结构、最容易在哪一步出问题?”
老黄还是摇头:“咱们是玻璃厂,不是医疗设备商,跨太远了容易露怯。”
“咱们也不是要造整台设备。”刘好仃转过身,“就像修车不用会造车,我们只解决他们最头疼的那一环。比如恒温舱门缝漏温,我们做密封玻璃;比如内部反光影响传感器,我们上抗反射涂层——问题越具体,我们越能插得上手。”
小李突然笑出声:“您这思路,跟上次给客户发‘运行通报’一个路子——不推销,只解决问题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也笑了,“上次是让客户觉得我们一直在看,这次是让行业觉得我们早就懂。”
新人甲举手:“我可以查医疗这块的公开招标和故障报告,筛出温控相关的关键词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记下,“小李负责技术适配边界,看哪些能改,哪些得重做。老黄,你带人摸一摸现有设备的物理接口标准,别到时候方案做出来,装不上人家的舱体。”
老黄哼了一声:“又要稳产线,又要搞这些‘外快’,人手不够。”
“不加任务,调重心。”刘好仃说,“现在客户信任稳了,讲解员能抽出时间做调研。我们不是多做事,是换件事做。”
小李托着下巴:“其实新能源车那边也可能用得上。前阵子有车企抱怨电池舱玻璃涂层不耐高温,反复起泡。”
“查到了?”刘好仃眼神一亮。
“不是我查的,是论坛看到的。”小李有点不好意思,“但咱们的耐高温涂层,测试时在180度下撑了七十二小时,没一点变形。”
“那就写进新方向。”刘好仃在白板另一侧写下“新能源汽车——电池舱玻璃涂层”,“同样是温度问题,一个是怕太冷,一个是怕太热。我们不是换个行业,是把老本事用到新地方。”
新人甲问:“要不要做个优先级?两边都查,资源不够。”
“先看谁更急。”刘好仃说,“医疗出问题是人命关天,车企是成本和口碑。急的优先,但两个都得动。”
老黄终于松了口:“行,我可以带人做一套模拟安装架,看看新能源那块的装配空间有多大。”
“不急装。”刘好仃摆手,“先搞清楚他们为什么急。是设计缺陷?材料不匹配?还是维护麻烦?我们得知道痛点在哪儿,才能决定是卖产品,还是卖服务。”
小李嘀咕:“感觉像从卖货的,变成看病的。”
“本来就是。”刘好仃笑,“客户买玻璃是表象,解决问题才是本质。我们以前只治‘买不起’,现在得治‘用不好’。”
新人甲低头写笔记,忽然抬头:“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改改话术?见医疗客户,别说‘我们玻璃多好’,说‘我们帮实验室守住样本’?”
“Exactly。”刘好仃顿了一下,意识到说了英文,赶紧补一句,“就是这个意思。不是换个说法,是换条思路。”
小李笑:“您刚才说英文了。”
“老了,脑子短路。”刘好仃也笑,“但意思没短路。”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,大家低头记东西。
老黄忽然问:“万一查了一圈,发现人家已经有成熟方案了呢?”
“那就看我们能不能做得更轻、更省电、更少维护。”刘好仃说,“哪怕只快0.1秒,只要他们在意,就是机会。”
新人甲小声说:“其实……我有点怕。以前我们是等客户来,现在是我们去找问题,万一碰壁呢?”
“碰壁才正常。”刘好仃看着她,“但你不走出去,连碰壁的机会都没有。咱们厂干了三十年,前二十年靠产量,后十年靠质量,接下来,得靠‘看得远’。”
小李举起平板:“我刚搜了下,新能源那块,明年有三个新车型要上,电池舱设计都还没定稿。”
“那就是窗口期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箭头,从“问题”指向“产品”,再指向“服务”,“我们不等他们找供应商,我们先让他们知道——有这么一种玻璃,能让他们少操一份心。”
他停顿一下,看向所有人:“所以,下一步,谁来做需求验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