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06集:优化策略再升级(1/1)
天刚亮,厂区路灯还没全灭,刘好仃已经坐在调试间的小桌前。手里那支笔在纸上划出第三道横线,和昨天一样,不多不少,三道。
他面前摊着十天的“长期观察日志”,不是整整齐齐的表格,是随手记的句子。有的用圆珠笔,有的用签字笔,墨色深浅不一,像不同人说话的语气。他把每一条按时间排好,再用红笔圈出“换模”“换料”“交接班”这些词,最后发现——凡是机器要变状态的时候,“熟手版”的点击量就往上跳。
小李来得早,进门看见刘好仃在纸上画线,以为他在算什么大事,凑近一看,就三道。
“刘师傅,这是……密码?”
“不是。”刘好仃把笔放下,“是节奏。我每天来,先划三道,让自己慢下来。心一急,数据就看偏。”
小李笑了:“您这招比冥想还神。”
老黄推门进来,手里拎着半杯凉茶:“又开会?我刚换完滤网,一身灰,能不能让我喘口气?”
“不用喘太久。”刘好仃抬头,“就五分钟,说个事。”
班组长也到了,手里捏着回访记录本,脸色有点沉:“昨晚我打了六个客户,四个说‘挺好’,两个说‘再看看’。问他们用不用夜间模式,没人接话。”
“不是他们不想用。”刘好仃翻开日志,“是他们不敢信这东西能一直在这儿。”
小李插嘴:“可咱们系统没动过啊,稳定性一直在线。”
“稳定不等于安心。”刘好仃指着东莞李工那条记录,“他连续七天开机就用,还提了建议。这种人不是多,是少。大多数人,用归用,心里还留着退路。”
老黄喝了一口凉茶:“那咱们改来改去,图啥?客户不买账,咱们累个半死。”
“不是不买账。”刘好仃把日志合上,“是咱们给的,不是他们最需要的。”
他站起来,走到白板前,写下三个问题:
“客户敢不敢在关键节点用?”
“愿不愿为功能提建议?”
“能不能离得开?”
写完,他转身:“这三个问题,答得出来,才算真用上了。现在咱们的数据,只能回答第一个,后两个,靠猜。”
小李皱眉:“可数据哪能看出‘愿不愿意’?”
“那就不能光看数据。”刘好仃说,“得看人怎么用。比如,有人用‘熟手版’,是因为它快;有人用,是因为它稳;还有人用,是因为他觉得——这东西懂他。”
班组长一愣:“懂他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就像你穿了十年的拖鞋,鞋底都磨歪了,可你穿着就是舒服。不是它多好,是它知道你走路歪。”
老黄噗地笑出声:“所以咱们做的不是系统,是拖鞋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没笑,“而且得是越穿越合脚的拖鞋。”
小李反应过来:“所以咱们现在的问题,不是功能不行,是没跟上客户的脚型变化。”
“没错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一条曲线,“客户用新功能,其实分三步:一开始是观望,怕出事;然后是试探,只在小场合用;最后才是依赖,离不开了。咱们现在卡在第二步,老想推他进第三步,可人家脚还没暖和。”
班组长点头:“难怪问‘好不好用’,大家都说‘还行’。其实心里还在试。”
“所以不能再用一套话术走天下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“得按阶段来。”
他在白板上画出三个框:
第一框:观望期。
重点不是介绍功能,是说清楚“出了事算谁的”。
第二框:试探期。
不问“好不好”,要问“什么时候最放心用”。
第三框:依赖期。
不推新功能,而是告诉他“你已经用了多少次”。
小李眼睛亮了:“可以搞个系统提示,比如用户连续三次操作成功,弹个消息:‘您设置的参数,和最优值完全一致’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这不是夸机器聪明,是告诉人——你的判断,一直是对的。”
老黄摸着下巴:“那回访也得改。以前问‘有没有问题’,人家肯定说没有。现在得问‘您今天哪一回最踏实?’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翻开日志,“问题问对了,答案才有用。”
班组长突然想到什么:“可系统怎么知道客户在哪个阶段?总不能挨个打电话问吧?”
“不用问。”刘好仃说,“系统自己能看。”
他让小李调出后台数据,指着几个字段:“登录频率、操作路径、错误回退次数、是否主动保存配置——这些加起来,就能判断用户处在哪个阶段。”
“那咱们可以做个‘三阶响应机制’。”小李来了劲,“系统自动识别阶段,推送不同的提示和回访内容。”
“不止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还能给客户生成《使用健康报告》。”
“啥?”
“每个月,系统自动出一份报告,告诉客户:您今年用了‘熟手版’三百二十七次,节省操作时间约十九小时,相当于少加了两天班。”刘好仃顿了顿,“人不怕改变,怕的是不知道改变带来了什么。”
老黄笑了:“这招狠。谁不想知道自己省了两天班?”
“关键是,报告里不写‘您使用了我们的功能’。”刘好仃说,“写‘您把自己的经验,存进了机器’。”
小李愣住:“这说法……有点暖。”
“本来就是人的经验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只是帮他们存下来。”
班组长翻开本子:“那我重新排回访计划。观望期客户,重点讲责任追溯;试探期客户,问操作体验;依赖期客户,直接发报告,不打扰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别再问‘好不好用’了。这句话问了半年,问不出新东西。”
老黄突然说:“可咱们这么细,会不会太累?”
“累是累点。”刘好仃说,“但比瞎忙强。以前是看见数据才动,现在是看趋势就调。咱们不追客户,咱们走在他们前头半步。”
小李打开电脑,开始改数据标签:“我加个‘阶段识别’字段,再做个自动推送模板。”
老黄拿起笔:“我来设计报告样式,别整得太花,工人不爱看花里胡哨的。”
班组长翻着日志:“那我从今天起,回访记录里加一栏——‘客户说话时有没有看屏幕’。真信的,眼睛会往界面上瞟。”
刘好仃没动,站在白板前,看着那三条线。
敢不敢用。
愿不愿提建议。
能不能离不开。
他拿起笔,在最后一行写下:“策略升级,不是改功能,是改节奏。”
小李抬头:“刘师傅,您说宏远那边……会不会也看懂了?”
“他们要是只看功能,就看不懂。”刘好仃说,“这东西不是快慢的事,是能不能长出来。”
老黄喝了口凉茶:“那咱们这‘三阶机制’,算不算给它浇水?”
“算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但浇水不如等雨。咱们现在做的,是把地翻松,让根好扎。”
班组长忽然笑出声:“我刚想起来,上个月还有客户问‘这功能能删吗’,我说能,他立马说‘那先留着’。”
“留着就是机会。”刘好仃说,“不怕人不用,怕人直接删。”
小李调试完后台,点了发送测试:“刘师傅,第一份健康报告,发给谁?”
“发给东莞李工。”刘好仃说,“他提了夜间模式,说明已经在想怎么用得更顺。”
“可报告里没有夜间模式啊。”
“没关系。”刘好仃说,“先让他知道,他的习惯,已经被看见了。”
电脑屏幕亮着,报告预览页静静躺着:
【您的使用报告 · 第1期】
累计使用“熟手版”:68次
节省操作步骤:约409步
相当于步行穿过整个车间11次
最常使用时段:早班开机、换模后、材料变更时
系统记录:您设置的参数,与最优值匹配度达98.7%
——您的经验,正在让机器更懂您。
小李点了发送。
进度条走到100%,弹出提示:已送达。
老黄看着屏幕:“他要是不看呢?”
“看不看,都是个开始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不能指望一发报告就改变什么。但总得有人,先把话说出来。”
班组长合上本子:“那我下午去趟东莞,不问功能,就问他最近哪天最省心。”
“去吧。”刘好仃说,“记得带本子,记原话。”
小李忽然说:“刘师傅,您每天划三道线,今天划了吗?”
刘好仃低头看纸,三道横线已经画好,墨迹未干。
他抬头:“划了。心一稳,事就成了半。”
老黄站起身,拍了拍裤子上的灰:“那我先去把报告模板打出来,别整得太正式,标题就写‘您这个月的操作,我记着呢’。”
小李笑了:“这标题……有点土。”
“土才像人话。”老黄说,“咱们又不是做广告。”
刘好仃没再说话,走到窗边。厂区灯还亮着,一排排整齐,像沉睡的机器在呼吸。
他掏出本子,翻到新的一页,写下:
“三阶响应机制——启动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沙沙作响。
窗外,一辆叉车缓缓驶过,车灯扫过墙面,像一道移动的光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