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05集:新策效果长观察(1/1)
小李把电话挂了,手还搭在座机上,人已经转过身来:“刘师傅,宏远那边问‘熟手版’能不能授权给他们用。”
班组长正拧着保温杯盖子,一听这话手一顿,水蒸气往上蹿:“哎哟,这是认咱们了啊?”
老黄蹲在设备旁换滤网,头都没抬:“人家大厂都开口了,说明咱们这功能真戳到点子上了。”
小李眼睛亮着:“要不咱们趁热打铁,做个‘授权包’推出去?名字我都想好了——‘刘师傅定制版’。”
刘好仃没动,坐在操作台边,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,像在数什么。他问:“他们问能不能用,有没有说为什么用?用了多久?出了问题找谁?”
空气一下子静了。
小李愣住:“这……没问。”
班组长也收了笑:“人家就是个电话,总不能一上来就盘问吧。”
“那就不是授权。”刘好仃说,“那是送上门的麻烦。”
老黄终于抬头,抹了把脸上的灰:“你的意思是,他们想抄?”
“不一定是抄。”刘好仃站起来,走到白板前,拿起笔,“问题是,他们问的是‘能不能用’,不是‘怎么用’。一个功能,别人连怎么用都不知道,就想拿去——这说明什么?”
小李想了想:“说明……他们觉得这东西简单?”
“说明在他们眼里,这只是个按钮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方框,“可咱们做的不是按钮,是习惯。习惯这东西,不能授权,只能养。”
班组长皱眉:“可客户都在用啊,使用率都六十八了。”
“六十八?”刘好仃回头,“那是点击率。我问你,你每天早上刷牙,用不用看说明书?”
“那当然不用。”
“那就是了。”刘好仃把笔往桌上一放,“真养成习惯了,没人会觉得自己在‘用功能’。现在人家还专门打电话来问,说明在他们心里,这玩意儿还是个‘新东西’。”
小李脸上的兴奋慢慢收了。
下午三点,刘好仃把人叫到调试间。墙上挂着刚打印出来的系统日志图,密密麻麻的点连成线。
“从今天起,咱们不看‘用了多少人’,看‘离不开放多少人’。”他说,“小李,做个热力图,记录每个客户每天启动‘熟手版’的次数、误操作率、退出路径。每三天,回访一个典型用户,记下他们操作时的原话,一个字都别改。”
小李点头:“要不要加个自动提醒?比如连续三天没用,系统弹个提示?”
“别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我们现在不是推销员,是观察员。让人用,不是靠催,是靠它自己长进人家日子里。”
老黄在角落里抽烟,烟头一明一暗:“那你打算看多久?”
“看到它变成空气。”刘好仃说,“等哪天没人提它了,咱们才算成了。”
第一周数据出来,小李拿着平板冲进车间:“刘师傅,您看!使用率稳定在百分之六十五以上,宏远张工这周用了二十三次!”
刘好仃接过平板,滑到用户行为流页面,盯着看了半分钟,手指停在一条折线上:“他什么时候用的?”
“呃……主要在交接班前后。”
“白班呢?”
“白班……好像没怎么用。”
刘好仃把平板还回去:“去把张工这周的所有操作日志调出来,按小时排。”
数据铺开,清清楚楚:每天早上七点五十五,张工准时点开“熟手版”,设好参数,启动设备。之后一整天,再没碰过。
“他不是不用。”刘好仃说,“他是不信它能扛住全天。”
小李愣住:“可系统没出过错啊。”
“机器没错,人心有缝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上写下两行字:
“表面采纳:调试时用,正式生产不用。”
“深度依赖:开机即用,全天贯穿。”
他圈住第二行:“咱们要的不是第一个,是这个。”
班组长摸着下巴:“那是不是得搞个培训?让客户知道这功能多稳?”
“培训解决不了信任。”刘好仃说,“你越说它稳,人家越怕出事算自己头上。”
老黄吐出一口烟:“所以呢?干看着?”
“看,但得看明白。”刘好仃转向小李,“在系统日志里加个字段,每次用‘熟手版’,自动记下操作员ID和时间戳,确保能追溯。”
“这不就是留证据吗?”小李问。
“是给操作员底气。”刘好仃说,“出了事,责任在人,不在键。但得让他们知道这底气在哪儿。”
三天后,班组长回访了三家客户,带回三句“挺好用”。
刘好仃听完,问:“他们说这话时,手在干嘛?”
“呃……有的擦设备,有的看表,还有一个在喂鱼。”
“没一句是盯着你说的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真觉得好用的人,说话时眼睛是亮的,手会不自觉比划。这三句,都是礼貌。”
班组长不服:“可人家确实用了。”
“用和信,是两码事。”刘好仃说,“再去,别问‘好不好用’,问‘你怕不怕用’。”
班组长去了东莞一家厂。回来时,脸是沉的。
“我问一个老师傅,他说‘挺好,就是出了问题算谁的’。我解释系统可追溯,他说‘可领导不懂啊,一出事先骂操作的’。”
老黄冷笑:“所以咱们辛辛苦苦做功能,最后卡在甩锅上?”
“不是甩锅。”刘好仃说,“是安全感没到位。”
他当天写了段话,塞进用户手册更新包,随系统静默推送,没宣传,没提示:
“用‘熟手版’不是省步骤,是把你的经验存进机器。出了问题,责任在人,不在键。”
小李看了说:“这话真能管用?”
“不一定。”刘好仃说,“但得有人先说出来。总不能让工人自己替机器背锅。”
第二周数据更新,刘好仃带着小李重新看宏远张工的记录。
“这周他白天用了两次。”小李指着屏幕,“一次在换模具后,一次在材料批次变更时。”
“注意看时间。”刘好仃放大操作流,“换模具那次,他先手动调了一半,发现参数和预设一致,才切回‘熟手版’。”
“他在验证。”小李明白了,“他不是直接信,是先拿机器对答案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信任不是一下子给的,是一次次对上号,慢慢攒出来的。”
老黄在旁边嘀咕:“所以咱们现在干的,是给人家当验钞机?”
“验钞机也得真能验。”刘好仃说,“假的验不出,真的验不准,都不行。”
班组长翻着回访笔记:“还有两个客户,说‘功能是好,就是怕以后升级给弄没了’。”
“怕变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又写一行,“功能不怕小,不怕慢,就怕没根。咱们得让它长出根来。”
小李问:“怎么长?”
“不靠吹,不靠推。”刘好仃说,“靠它自己一次次证明——它在,它稳,它懂你。”
月底最后一天,刘好仃把所有数据打出来,钉在车间后墙。一张张纸,像一份份病历。
小李站在下面看,忽然说:“刘师傅,咱们搞了这么多记录,到底是为了啥?”
刘好仃正往本子上抄一条新反馈:“东莞李工,连续七天开机即用,问‘能不能加个夜间模式’。”
他头也不抬:“为了等一句话。”
“啥话?”
“等哪个客户哪天随口说:‘这功能一直都在啊?’”他合上本子,“到那天,咱们就知道,它活了。”
小李笑了:“那您说,宏远那边还会再打电话来吗?”
刘好仃走到窗边,天快黑了,厂区的灯一盏盏亮起,像一张慢慢铺开的网。
“会。”他说,“等他们发现,这功能不是能抄的,是能长的。”
他转身,拿起笔,在新本子上写下第一行字:
“长期观察日志——第1天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沙沙声。
窗外,一盏灯突然闪了两下,又稳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