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5集:推广效果再提升(1/1)
一号线的灯还亮着。
刘好仃进车间的时候,那盏绿灯正稳稳地照在操作台边缘,像谁忘了关的手电筒。他没停下看,径直走到自己的柜子前拉开抽屉,取出一叠新交上来的问题卡。昨晚夜班结束得晚,但卡还是按时投进了收集盒——三张,其中两张来自一号线。
他一张张翻。前两张是常规记录,换了模块,灯亮了,没写名字。第三张不一样。背面除了描黑的口诀,还多了一行字:“胶量控制不住,能不能剪管口?”字歪得厉害,像是憋了很久才下笔。
刘好仃把这张卡抽出来,对着光看了看,又翻到正面。问题栏里画了个小箭头,指向“点胶”那一步。他没笑,也没皱眉,只是从包里掏出复印机钥匙,往打印室走。
十分钟后,五张一模一样的卡贴在了各条线的公告栏上。标题是他用记号笔写的:“有人问:能不能剪管口?能!老陈试过,省胶15%。”下面配了张手绘图,胶管被斜剪成尖嘴,旁边画了个向上的大拇指。
三号线的小张第一个冲过来拍照。“这招我试过!还真顺手!”他转身就往自己包里塞了两张复印卡,“回头教我徒弟去。”
二号线的老李凑近看了会儿,嘀咕一句:“问的人都不敢留名,答的人倒敢印出来。”话是这么说,他还是顺手撕了张复印件塞进工作服口袋。
刘好仃没解释。他回到操作台边,翻开登记表。一号线昨天有四次借用记录,三张匿名勾选,一张画了笑脸。和前几天比,像是有人悄悄推了一把门,门缝大了点,风进来了。
上午九点,他把小李、小王和老黄叫到维修间门口,站着开了个不到十分钟的会。
“现在问题是,有人开始写了,但不知道写了有没有用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得让帮人的人,也知道自己帮上了。”
小王立刻接话:“搞积分榜?第一名发毛巾?”
老黄哼了一声:“发毛巾还不如发泡面。”
小李想了想:“能不能不记名,但让帮忙的人感觉到?比如……谁的建议被用了,他包里就多点啥?”
刘好仃点头,从包里拿出几个刚印好的夹页,塞进三号线的推广包里。每张夹页角落印了行小字:“你帮的人,会帮你。”背面留了个空白格,写着“传帮带印记”。
“不记分,不排名。谁的卡被别人引用了,我们就往他包里放颗星星贴纸。”他说,“匿名传,匿名收,但星星不会骗人。”
当天下午,三号线的小周就跑来问:“谁往我包里塞了星星?我都没告诉别人我换了模块!”
没人承认。但第二天,三号线交上来的卡多了三条具体建议,有一条还画了防滑握柄的草图。
公告栏开始乱了。
成功案例、问题卡、复印页、手绘图全挤在一起,像谁打翻了一筐纸片。刘好仃看了一圈,转身去仓库翻出一卷红蓝标签纸。
下午两点,他带着小李重新整理公告栏。红色标签贴“成功案例”,蓝色贴“待解问题”。每张卡右上角编了号,按线路分类,登记在册。
一号线区域被单独划出一块,他叫它“起步灯”。
那里贴着三样东西:第一张完整问题卡、那张画笑脸的登记表、还有被涂满的灯泡图标。标题只有一行字:“他们没写名字,但我们记得。”
老黄路过看了一眼,没说话,但从自己工具箱里拿出一小块磨砂玻璃,裁成相框大小,盖在了那张笑脸登记表上。
“别让人蹭花了。”他说。
临近下班,一号线的夜班组长走进来,手里拎着五个空推广包。
“给我们也印点带灯泡的卡。”他说,“我看了三号线的,有人用胶管剪口那招,今天报修少了一半。”
刘好仃抬头看了他一眼,没问为什么现在才来。
他打开抽屉,拿出一叠新印的双面卡。背面那句“你写的每一笔,都是下一个人的底气”还在,但右下角多了一个小设计——灯泡里藏了个笑脸。
“拿去。”他说,“不够再来。”
组长走后,小李翻出最近七天的报修记录。一号线故障报修从平均每天八次降到四次,三号线模块更换耗时从三十五分钟压到十八分钟。
她把数据抄在白板上,底下加了一句:“不是花哨,是有人开始自己找路了。”
老黄蹲在旁边修电机,听见动静抬头看了眼白板,嘟囔一句:“以前我说少修点机器,你们还说我偷懒。”
小王正往新一批推广包里塞夹页,听见了笑出声:“现在您是‘战略性减少劳动量’。”
刘好仃没参与他们的玩笑。他坐在操作台边,一张张检查即将发出去的问题卡。突然,他停在一张一号线的卡上。
这张卡的问题栏写着:“换了模块,灯亮了,但心里还是虚。”背面口诀只描了前三步,后三步是空白。但在角落,有人用铅笔轻轻画了个小人,手里举着一张卡,卡上写着:“下一个你。”
他盯着看了几秒,把这张卡单独抽出来,放进随身包。
第二天清晨,他在三号线的公告栏上贴了张新卡片。没有编号,没有标签颜色,只有一行手写字:“有人换了模块,灯亮了,但心里还是虚。我们懂。”
下面附了一张复印图——那个举卡的小人被放大了,周围多了五个一样的小人,都举着卡,面朝同一个方向。
中午,三号线的小周交来一张新问题卡。背面写着:“我昨天帮人换了模块,今早发现包里多了颗星星。我想再帮一个。”
他把卡递给小李时,顺口问:“星星……是不是刘师傅放的?”
小李摇头:“不知道是谁。”
小周笑了:“反正我知道,我不是一个人在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