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6集:收集市场新反馈(1/1)
刘好仃把那张画着小人的卡夹进本子时,天刚亮。窗外雾还没散,车间顶灯已经全开了。他没去碰操作台,先走到一号线工具箱前,打开最下层抽屉,取出一叠新卡。
这回的卡不一样。正面还是老样子:日期、线路、换了哪个模块、灯亮没亮。背面多了两行字,每行只够写三句话。第一行写着:“用的时候,你担心啥?”第二行是:“哪一刻你觉得顺了?”
他没发,也没说。就在每条线的工具箱里放了一小摞,边上压了张便条:“随手写,用完扔回收盒就行。”
三号线小周第一个看见。他拿起来翻了翻,嘀咕一句:“又要填?”但还是塞了两张进工作服口袋。
早班刚接完,小王路过一号线,发现刘好仃蹲在工具箱边,手里捏着一张填好的卡。正面写着:“换模块,灯亮。”背面两行都写了字:“担心手抖,第三步时听见‘咔’一声才安心。”落款没名字,只画了个小横线。
“您写的?”小王蹲下来。
刘好仃把卡往回收盒里一塞:“谁写的不重要,写了才算。”
小王笑了:“那我也写一张去。”
中午前,小李来收盒子里的卡。三号线交了五张,二号线两张,一号线一张。她一张张看,发现三号线那几张背面都写了字。有一张写:“明明按流程走,还是怕出事。”另一张写:“今天徒弟换成了,我比他还抖。”还有一张特别短:“第三步顺了,想哭。”
小李挑出六张,拿去复印。剪掉边角编号,只留原话。下午三点,她在“起步灯”旁边贴出一块新区域,标题是:“他们也这么想”。
底下没配图,没解释,只用蓝线隔开六条原话。最上面那条是:“换了灯亮,心里还是虚。”和刘好仃收的那张一模一样。
老黄修完电机过来喝水,看见墙,停下看了会儿。他没说话,转身回维修间,拿来一卷透明胶带,把那六张纸重新贴牢。
“别让人蹭歪了。”他说。
临近四点,三号线小张站到墙前,看了半天。小周走过来,也盯着看。
“原来不止我紧张。”小张说。
小周点头:“我昨天写的,今天看见了……没署名,但我认得字。”
两人没再说话,但晚饭前,三号线回收盒里多了四张背面写满字的新卡。
刘好仃巡线到这儿,只看了一眼“声音墙”,就在登记本上记了一笔:“反馈通道通了,等声音沉下来。”
第二天一早,他打开回收盒,翻到一张一号线的卡。背面写着:“第一次自己换,手心全是汗,换完坐地上喘了五分钟。”下面一行小字:“但我没叫人。”
他把这张卡抽出来,放进随身包。
上午九点,小李拿着新数据来找他。七天内,回收盒共收到三十七张反馈卡,其中二十三张背面有情绪记录。三号线参与率最高,一号线刚破两位数。
“要不要做个统计表?”小李问。
刘好仃摇头:“先别量化。现在要听清每一句真话。”
小李懂了。她回去把新收到的卡一张张摊开,挑出最有代表性的,准备下午更新“声音墙”。
十一点,一号线夜班组长走进维修间,手里拿着两张用过的卡。
“这两张是我写的。”他说,“能再印一批新卡吗?我们想多发点。”
刘好仃抬头:“写啥都行?”
“写啥都行。”组长点头,“有人写了怕出事,有人写了换完想跳起来,还有人写‘终于不是等修,是能防坏了’。”
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新卡,递过去。
组长接过,又问:“墙上那些话……是谁选的?”
“谁写得真,就选谁。”
组长没再问,转身走了。
中午,小李更新了“声音墙”。新增三条原话:
“我师傅说这活该他修,我说我想试试。”
“换完模块,我特意看了十分钟,灯没灭,我才走。”
“以前觉得是别人的事,现在觉得,轮到我了。”
老黄路过,看了会儿,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小锉刀,在墙角刻了个小小的“01”。没人问他什么意思。
下午两点,刘好仃站在三号线工具箱前,往里补新卡。小周走过来,手里也拿着一张。
“我填了一张。”他说,“写的是‘帮人换了模块,手比自己换还抖’。”
刘好仃接过卡,看了一眼,放进回收盒。
“下次就不抖了。”他说。
“为啥?”
“因为你会知道,下一个抖的人,也是这么过来的。”
小周笑了,转身走了。
刘好仃继续往工具箱里放卡。每条线都补了十张。最后一张放完,他顺手从盒子里抽出一张刚交上来的。
背面写着:“用了新卡,像把心里的话倒出来。倒完,轻了。”
他把这张卡看了两遍,放回盒子里。
傍晚六点,小李把今天收到的卡整理完,挑出五张准备上墙。她正要剪编号,刘好仃走过来,指了指其中一张。
那张卡写着:“我老婆说我最近话多了,回家总说‘今天谁又换了模块’。”下面一句:“我说,我在学怎么让人不怕换。”
刘好仃说:“这张放最上面。”
小李照做了。
更新后的“声音墙”前,陆续有人停下来看。没人说话,但好几个人在离开前,顺手从工具箱里拿了一张新卡。
晚上七点,车间灯陆续关了。刘好仃最后走,路过“声音墙”时停了一下。墙上的字在顶灯下看得清楚。他没多看,只把登记本翻到最后一页,写了一句:
“话开始往外冒了,接下来,得让它们自己长腿。”
他合上本子,关了灯。
走廊尽头,一盏应急灯亮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