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7集:新机遇验证分析(1/1)

刘好仃把测试台的绿灯拍了三下,灯没灭,也没闪,还是稳稳地亮着。他松开手,转身去翻桌上的记录本,纸页边角卷着,墨迹有些晕开,但数字清清楚楚。五轮测试,三百多个小时,就堆在这几本子上。

小李趴在另一张桌上,头发乱糟糟的,眼睛底下两片青。她听见翻纸声,头都没抬:“最后一次延迟是0.6秒,和前两次一模一样。”

“不是误差。”刘好仃说,“是规律。”

小王从椅子上弹起来,揉了揉脖子:“那咱们是不是可以写报告了?就说‘基本稳定,偶发延迟’?”

“不行。”刘好仃把本子往桌上一放,“报告不是写给上面看的,是写给我们自己看的。咱们得知道它哪疼,不能光说它还活着。”

老黄蹲在测试台旁边,正用镊子夹出一块模块的散热片,听了这话,头也不抬:“疼在芯片上,热散不出去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框,“现在不是修灯,是修反应。它脑子热了,慢了,咱们得让它冷静。”

小李终于抬起头:“那咱们先理数据。五轮下来,记录太乱,手写的、电子的、还有小王拿手机拍的,格式都不一样。”

“那就统一。”刘好仃把U盘插进电脑,“按三个轴来:环境、次数、延迟。环境分三类——潮湿、油污、电压跳;次数从零到两百;延迟精确到毫秒。谁的数据谁认领,错了重来。”

小王咧嘴:“我那几页字是潦了点,但数没错。”

“数没错,可你写‘好像慢了’‘差不多’,这种词不能进报告。”刘好仃点开表格,“咱们要的是‘0.6秒’,不是‘好像’。”

小李笑了一声:“我昨晚已经把电子表拉出来了,就差补上最后一轮的手动计时。”

“补。”刘好仃说,“少一秒都不算完。”

老黄把五块模块拆开,排成一排,挨个检查焊点和线路。“线没断,焊没裂,电源芯片也没烧。”他一根根数着散热鳍片,“就是积热太狠,最后一次测完,芯片背面温度计显示71℃。”

“临界是75。”刘好仃看着温度曲线图,“它卡在边缘,没掉下去,但也没力气快起来。”

“所以不是坏。”小李说,“是累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它不是不想干活,是干得太久,喘不过气。”

小王挠头:“那咱们加个风扇?小的,就指甲盖大那种。”

“先不急。”刘好仃把白板擦了,“现在不是想怎么修,是想它到底哪出了问题。咱们得先搞明白,再动手。”

“可问题不就是热吗?”小王不解。

“热是现象。”刘好仃说,“问题是,为什么它一热就反应慢?是设计问题,还是材料问题?是软件卡了,还是硬件扛不住?咱们得一个个排除。”

小李打开笔记本:“我昨晚做了个初步归因表,列了五个可能:按钮接触不良、线路老化、信号干扰、软件延迟、芯片过热。”

“好。”刘好仃说,“现在咱们一个个试。”

他调出三段视频,都是第一百五十次启停时灯延迟亮起的画面。画面左侧是秒表,右侧是万用表电压曲线。

“看。”他指着屏幕,“每次按按钮,电压都立刻跳上来,说明输入信号正常。按钮没问题。”

小王凑近:“那线路呢?会不会中间有地方松了?”

老黄摇头:“我拆过三次,接头都压死了,没虚焊。”

刘好仃继续放视频,同时调出温度曲线。“再看这个——每次延迟前,模块外壳温度都超过68℃。而且,前两次测试之间,我们让它休息了两小时,第三次我们只歇了四十分钟,结果第三次延迟来得更快。”

“散热恢复不够。”小李说。

“对。”刘好仃圈出几组数据,“它不是一次热懵的,是前一次的热没散完,下一次又来了。热累积,导致芯片降频。”

“所以是芯片扛不住高温?”小王问。

“不一定。”老黄说,“也可能是散热材料导热太差,热量传不出去。”

“那就得查材料。”刘好仃说,“老黄,你手头有没有不同导热系数的垫片?咱们比一比。”

“仓库有几种旧料。”老黄点头,“还能找找报废设备上的散热片。”

“先不换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先确认,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情况会出问题。”

他把五轮数据重新分组,只挑出“潮湿+低压+连续启停”这一组合的记录。一共三轮,每轮都出现了延迟,且都在第一百五十次左右。

“其他组合呢?”他问小李。

“干燥常压下,两百次全正常;油污单独存在时,也稳定;只有这三种一块来,才出问题。”小李说,“而且,延迟只出现在启停阶段,运行中没断过信号。”

“所以不是运行扛不住,是启动扛不住。”刘好仃说,“它累的时候,最怕被叫醒。”

小王笑了:“跟我们一样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也笑了,“人熬夜后,闹钟响了都懒得动,机器也这样。”

老黄突然开口:“那咱们得让它‘起床’更容易。”

“没错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:

灯亮——信号通

灯迟——反应慢

反应慢——决策卡

他指着最后一行:“我们不是修灯,是修它的反应。它得在最累的时候,还能听懂人话。”

屋里安静了几秒。

小李轻声说:“可客户不会管它累不累,他们只看灯亮不亮。”

“所以我们得让它不累。”刘好仃说,“或者,让它累完了也能快点醒。”

“那下一步?”小王问。

“先别急着改。”刘好仃把白板上的字框起来,“咱们得先搞清楚,它到底能扛多久。热到多少度开始慢?散热多久能恢复?连续多少次会崩溃?这些数据,一个都不能少。”

“你是说,再测?”小王瞪眼。

“不测,怎么知道改了有没有用?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不能靠猜活着。”

老黄站起身:“我重新搭测试台,加个温控探头,实时监控芯片温度。”
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小李,你把热响应模型做出来,标出临界点。小王,你去翻翻厂里有没有类似的模块,看看人家是怎么散热的。”

“现在就干?”小王问。

“现在。”刘好仃把笔放下,“咱们已经知道它会累,接下来,得知道它能累到什么程度。”

小李打开新文档,标题打上“热响应分析模型V1”。老黄搬出工具箱,开始拆旧风扇。小王掏出手机,翻通讯录里的设备供应商。

刘好仃站在白板前,盯着那三行字看了一会儿,拿起笔,在下面加了一句:

“让它学会不累,先得知道它怎么累。”

他合上笔帽,说:“开始吧。”

小李敲下第一行公式,老黄拧下第一颗螺丝,小王拨通第一个电话。

刘好仃走到测试台前,按下启动键。

绿灯亮了。

快,稳。

他盯着那点光,没动。

灯又闪了一下,像是在回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