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6集:新机遇成果验证(1/1)
李婶的豆浆机绿灯亮着,照片还停在手机相册最顶,刘好仃没动它,也没删。他进厂门时天刚亮透,露水沾在裤脚上,凉一下就没了。走到休息室门口,他掏出钥匙开门,顺手把昨天小王换下的五个旧模块壳子从包里拿出来,摆桌上。
他掏出笔,在白板上写:“测试启动。回收模块,全部返厂。”
小王来得最早,背包一撂就问:“不是刚装上吗?李婶还说她那台今早自己响了两声。”
“刚装上是人情,”刘好仃说,“现在得讲规矩。不能靠谁手气好,得知道它为啥亮,啥时候可能不亮。”
小王挠头:“那这算不算成功?”
“不算。”刘好仃把手机收进口袋,“成功是它每次都亮,不管谁装,不管在哪。”
老黄来时拎着工具箱,看见桌上的旧壳子,掂了掂,又翻过来看接线柱。“磨过了。”他说,“但油泥还在缝里。”
“咱们得让它脏也行,湿也行,电压跳也行。”刘好仃把小李叫过来,“你列个表,哪些情况最容易出事?”
小李打开笔记本:“电压不稳、潮湿、油污、频繁开关。咱们之前试点,其实就躲着这些地方走。”
“现在,”刘好仃看着三人,“咱们得往里头钻。”
老黄点头:“我那角空着,能搭个场子。”
“搭。”刘好仃说,“不求好看,求难看。越难越好。”
老黄没再说话,转身就去搬东西。废弃的电焊机、旧豆浆机、一台报废的切割台电机,全堆在车间西北角。他铺了塑料布在地上,接根水管,定时滴水。又从食堂借来一块油抹布,挂在上方铁架上,风一吹就晃。
“这像阿娟洗衣店后巷。”小王笑,“就差个卖肠粉的喇叭。”
“差不了。”老黄拧紧最后一颗地脚螺栓,“明天开始,它就是菜市场。”
小李在本子上画了个表格,横着写“干燥”“潮湿”“油污”,竖着列“常压”“低压”“跳电”,中间填上“启停频率”“信号响应时间”“电源温度”。她递给刘好仃:“每格测一轮,一轮两小时,五轮取最差值。”
“行。”刘好仃在表头写上“测试方案V1”,圈出“连续启停”那一列,“这一项,加到两百次。”
“两百?”小王瞪眼,“李婶那台一天顶多开十次。”
“可修车摊老张焊一次断一次电,机器得反复重启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不能按平均活法过日子,得防着最累的那一下。”
老黄蹲在测试台前,把新模块装进豆浆机底座。螺丝拧紧,接线压牢,他拿万用表点了一下输出口。“电压稳。”他说,“热了再说。”
第一轮测试中午十二点开始。
小王负责按启停钮,每三十秒一次。老黄守在旁边测模块温度,小李记数据,刘好仃来回盯着。
到第一百次时,信号灯还稳着。第一百三十次,老黄说:“壳烫手了。”
“继续。”刘好仃说。
第一百五十次,按钮刚按下,灯迟了不到一秒才亮。
老黄立刻停表,拆壳。
“线没松,焊点没裂。”他摸着电源管理芯片,“热是热了,但没到临界。”
“重来。”小王说,“刚才我手滑,按快了半秒。”
第二轮,他放慢节奏,每三十五秒一次。第一百五十次,灯又迟了,这次0.7秒。
“不是手的问题。”小李调出记录,“两次都发生在第一百五十次左右,环境都是‘潮湿+低压+连续启停’。”
“三样一块来,它扛不住。”刘好仃看着数据,“可现实里,就这三样最常一块来——雨天电压不稳,机器还得连轴转。”
“得查电源模块。”老黄说,“热累积,可能是它反应慢。”
“先记下来。”刘好仃在本子上写:“偶发响应滞后,条件:高温+高湿+电压波动,触发频次:≥150次启停。”
“不叫故障?”小王问。
“不叫。”刘好仃合上本子,“叫提醒。”
下午三点,原定开始第三轮测试,电焊机突然冒烟。老黄一摸继电器,烧了。
“临时接的线,扛不住。”他说,“得换。”
“换要多久?”
“现做要两小时。”老黄站起来,“或者,用窑炉备用的那块老继电板顶一下。”
“顶。”刘好仃说,“不能停。”
老黄走后,小李盯着表格发愣:“我们本来想省时间,结果第一天就卡住。”
“卡住比蒙过去好。”刘好仃说,“要是真去客户家,烧了,咱们不在场,人家怎么想?”
“觉得我们糊弄人。”小王低声说。
“所以宁可在这儿多烧几块板。”刘好仃指着测试台,“让它骂我们,别让客户骂。”
老黄带回继电板,重新接线。四人轮班,晚上七点重启第三轮。
小王值第一班,每半小时启停一次,记录响应时间。小李在旁边核对数据,老黄守着温控仪。刘好仃坐在角落小凳上,笔记本摊开,一页页翻看之前客户说的话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“‘它今天不想动’……‘响三声才肯干活’……‘拍一下就醒了’。”他念着,突然抬头,“小李,这些话,是不是都发生在机器启动的时候?”
“对。”小李翻记录,“八成以上的‘情绪表达’,都在开机那几秒。”
“那咱们测的,不光是灯亮不亮。”刘好仃说,“是它‘起床’那一下,别人听不听得懂。”
小王插嘴:“要不咱们给它定个‘起床气’等级?”
“可以。”刘好仃笑了,“一级:响一声就动;二级:响两声,拍一下;三级:响三声以上,还得哄。”
小李笑出声:“那咱们这测试,是在测它脾气底线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收起笑,“脾气能忍到第一百五十次,还是第一百次,得知道。”
第四轮测试凌晨一点开始。
老黄守到三点,换刘好仃上。小王在桌上趴着打盹,小李盯着屏幕,突然出声:“第一百四十八次,正常;第一百四十九次,正常;第一百五十次——”
灯又迟了。
0.6秒。
“又来了。”她记下数据,“三次测试,三次复现。”
刘好仃起身,走到测试台前,看那盏绿灯慢慢亮起。
“不是坏了。”他说,“是累了。”
“那怎么办?”小王揉着眼睛坐起来。
“让它少累。”刘好仃说,“或者,让它恢复得快。”
“电源模块散热得改。”老黄说,“现在是被动散热,得加个微型风扇,或者换导热材料。”
“先不急着改。”刘好仃翻开本子,“咱们先把它累到啥程度,记清楚。”
第五轮测试原定上午九点开始,但继电板再次过热,自动断电。
小王急了:“要不跳过这一轮?反正数据趋势出来了。”
“不行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省一次,后面可能多跑十次。咱们不能靠‘差不多’活着。”
“那怎么办?”
“分段测。”刘好仃说,“上午测电压波动,下午测油污,晚上集中做启停。拉长周期,但不降标准。”
四人重新分工。老黄负责每两小时检查一次模块状态,小李整合三组数据,小王模拟操作,刘好仃统筹节点。
测试台的绿灯在夜班灯光下规律闪烁,像呼吸。
凌晨两点十七分,第五轮最后一组数据完成。
小李把五轮记录汇总成表,标出所有异常点。老黄把五个模块拆开,逐一检查焊点和线路。小王趴在桌上睡着了,手里还攥着记录笔。
刘好仃站在白板前,写下:
**测试完成**
**数据归档**
**问题记录:响应滞后(条件复现)**
他放下笔,对老黄说:“明天,咱们看它为啥累。”
老黄点头,把最后一个模块放进收纳盒。
小李合上电脑,抬头问:“我们是不是离‘听懂’更近了?”
刘好仃没回答。他走到测试台前,按下启动键。
绿灯亮了,快,稳。
他盯着那点光,很久。
然后说:
“现在,它得学会不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