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4集:推广效果再提升(1/1)

七点整,刘好仃把文件夹从工装内袋抽出来,拍在四线检测区门口的铁皮柜上。小李已经蹲在那儿,平板开机,录音功能开着,抬头看了他一眼:“材料我备份了三份,不怕丢。”

“不怕丢,就怕讲错。”刘好仃抽出“早班包”,封面是亮黄色,像块醒目的警示贴。他翻到第一页,没念标题,直接指着时间轴说:“二班上次报警,十分钟出结论,没停线,返工为零。你们班上个月因为漏检,停了两次,加起来四十分钟。”

几个早班工人原本靠墙站着打哈欠,听到“四十分钟”齐刷刷抬了头。

“我们不是来推销系统的。”刘好仃把材料递给最前面那个穿蓝工服的,“是来帮你们省时间的。十分钟定论,你们多干三块玻璃,月底算绩效,差得出来。”

有人接过材料翻了翻,嘀咕:“真这么快?”

“不信?”刘好仃扭头看小李,“放二班那次记录。”

小李点开视频,画面里三个人围着检测台,手指在屏幕上划拉,倒计时显示从报警到签字,九分四十八秒。底下一行字:“未影响生产节奏”。

“那要是误报呢?”一个戴眼镜的质检员问。

“误报算你们班的功劳。”刘好仃笑,“发现系统错了,奖励五十。错了还硬签,考核你。系统是助手,不是判官。”

现场安静了几秒,然后有人笑出声:“那它要是天天喊,不是找骂?”

“它比人稳。”刘好仃收起平板,“人盯十小时,眼皮打架;它盯三天,声音都不变。你让它歇,它都不肯。”

宣讲结束,他当场发了纸条。十一个人写了反馈,八张写着“能省时间就行”“先看看效果”“别搞太复杂”。还有一张画了个勾,旁边写:“讲人话,听着不累。”

小李收完纸条,低声说:“早班过了。”

“还没。”刘好仃把纸条叠好塞进本子,“这只是开头。”

中班交接前,刘好仃没在门口等,而是直接走进质检区,把中班包的流程图贴在公告栏上。老张已经在那儿,手里捏着一支红笔。

“来了?”老张指着图,“我刚改了两处,你看看。”

刘好仃凑过去,流程图上多了几个手写批注:“此处需双人确认”“签字前必须复核影像”。

“对路子。”他点头,“他们怕的不是系统,是签字算不算自己担责。”

“那就把‘责任’两个字写明白。”老张把红笔往图上一拍,“系统报警,你去看;你看完,你签字。它不替你担,也不替你扛。”

中班工人陆续进来,看到图,有人皱眉:“又来搞新花样?”

刘好仃没开口,直接说:“咱们现场模拟一次。假设现在报警,#217号玻璃有微裂,谁该干嘛?”

没人应。

老张站出来:“我第一步调影像,对比标准图谱,判断是不是真问题。”

“第二步呢?”刘好仃问。

“我复核。”另一个质检员接话,“两人意见一致,才能签字。”

“签了字,谁负责?”

“我。”两人齐声答。

刘好仃笑了:“系统呢?”

“系统就是个提醒铃。”老张说,“跟闹钟一样,响了你得起,起不起、起错了,怪不着它。”

底下有人开始点头。一个中年女工问:“那要是系统老响,是不是我们天天加班?”

“响一次,处理一次。”刘好仃掏出手机,“过去两周,二班报警四次,处理时间平均六分半。你们班上个月因漏检返工三次,每次两小时起步。”

“划算。”有人低声说。

宣讲结束,纸条收上来,有三张写着“讲清楚了”“下次报警我先看系统”“别搞成负担就行”。

老张看完,咧嘴:“这回,算进门了。”

夜班最难。

刘好仃没组织集中讲,而是等交接时,一个个递材料。夜班工人眼睛发涩,站都站不稳,哪有心思听长篇大论。

他只说一句:“试用期,报警不计入考核。响了,你来看,看了不算你事;不来看,才算。”

有人接过材料,看都不看塞进裤兜。

也有人问:“真不扣分?”

“三条线,一条不少。”刘好仃答。

半夜巡查,他路过休息区,看见三班小王坐在折叠椅上,手里捏着手机,屏幕正播#138号视频的静音版,警报灯一闪一闪。

“看得懂?”刘好仃走过去。

小王抬头:“你们没剪吧?真是十分钟搞定?”

“原始记录,一分没剪。”

“那……下次响了,我起来看。”小王把手机收好,“不是信它,是信你说的‘不算考核’。”

刘好仃没说话,点了点头。

第二天早上六点,小李熬了一夜,眼圈发青,手里捏着打印稿:“三班反馈汇总好了。”

刘好仃接过,上面标着高频词:“省时间”出现十七次,“自己签字”十二次,“不算考核”二十一次。

“夜班那个‘不算考核’,提得最多。”小李说,“他们不怕活多,怕担不起。”

“那就继续强调。”刘好仃把稿子翻过去,“中班的‘自己签字’也要再提,他们要的是掌控感。”

“材料我再调一版。”小李打了个哈欠,“不过……销售部刚才打电话。”

“说什么?”

“问能不能发个‘十分钟闭环’的视频给他们客户看。客户问,是不是真能不耽误生产。”

刘好仃愣了两秒,笑了:“他们也开始要证据了。”

“不止。”小李翻出聊天记录,“二班组长刚私信我,说他们班今天主动申请试用系统,想试试能不能把返工率压下去。”

“主动申请?”刘好仃挑眉。

“嗯。”小李点头,“不是我们推,是他们要。”

老张这时候走进来,手里拎着两瓶凉茶:“听说了?三班有两个工人,半夜自己回看视频,还截图发了班组群。”

“群里说什么?”

“有人说:‘原来不是来抢饭碗的,是来帮我们躲锅的。’”

三人对视一眼,都笑了。

刘好仃把凉茶拧开喝了一口,甜得发腻。他掏出本子,在最新一页写下:“信任不是讲出来的,是看出来的。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,而不是耳朵。”

中午,他去四线巡检,正巧碰上早班交接。几个工人围在公告栏前,指着“早班包”材料讨论。

“真的十分钟?”

“二班试了,没骗人。”

“那咱们也申请试用?”

“先看看,反正不扣分。”

刘好仃没上前,站在远处听了会儿,转身往质检办公室走。

小李正往U盘里拷文件,抬头问:“要不要把三套材料再优化一下?”

“不急。”刘好仃坐下,“让他们先传一阵。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,比从我们这儿讲出去,更有力。”

“可主任那边要反馈。”

“今天就报。”刘好仃翻开本子,“早班:十一人反馈,八人倾向试用;中班:五人明确支持,流程疑虑下降;夜班:首次出现主动观看行为,承诺响应一次。”

小李敲下最后一行字,忽然说:“你发现没?现在他们问的,都是‘怎么用’,不是‘为啥要’了。”

刘好仃点头:“从‘防着你’到‘想着你’,差的就是一句实在话。”

下午三点,销售部第二次来电。

“客户问,那个‘十分钟闭环’,能不能现场演示?他们想带人来看。”

刘好仃握着手机,没立刻答。

他想起半夜小王盯着视频的样子,想起中班工人指着流程图说“这回清楚了”,想起早班那个戴眼镜的质检员把材料折好塞进胸前口袋。

“可以。”他说,“但得等他们班空档。生产第一,演示第二。”

电话挂了,小李看着他:“真让他们来?”

“来就来。”刘好仃把手机放桌上,“反正咱们没吹牛。”

老张从外头进来,手里挥着一张纸:“三班刚交来一份申请,全班八个人,签名按手印,要求接入系统试用。”

“手印?”小李瞪眼。

“说怕你不信。”老张笑,“他们班最怕出事,现在倒成了最想用的。”

刘好仃接过申请,纸是车间最普通的打印纸,边角卷了,字迹歪斜,但签名一个不少。最后一行写着:“我们不怕系统响,怕响了没人听。”

他把纸平铺在桌上,没说话,伸手摸了摸那份“夜班包”材料。

封面还是昨天的,但边角已经磨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