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3集:新机遇成果初显(1/1)

刘好仃推门时,手里的保温杯磕了下门框,响了一声。他没停,径直走到电脑前,U盘插进接口,屏幕亮起的瞬间,小李从平板上抬头。

“又试了两张。”小李把设备转过来,“一张对,一张把气泡当裂纹了。”

刘好仃点点头,调出U盘里的文件夹,双击打开“新机遇_样本集”。二十张图依次排开,每张都标着红蓝两色标记——红是现行标准下的A类缺陷,蓝是当年档案里的原始分类。

“咱们先定规矩。”他把屏幕转向两人,“同样的裂纹,过去记成啥样不重要,现在得按一个标准走。不然教出来的AI,脑子是乱的。”

老张进门时正听见这句话,顺手把一张打印单拍在桌上:“设备科新通知,停电延到周三下午三点。调试口还是没开。”

“那就更得抓紧。”刘好仃没看那张纸,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,放大一张边缘发黑的裂纹,“你们看这儿,发黑、连续、超两毫米,三个条件都够,A类没跑。可当年这张图被记成‘待复检’,为啥?”

小李凑近:“可能是光线问题,拍的时候反光,看不清。”

“那就说明,历史数据不能照单全收。”刘好仃点开另一张,“这张呢?明显是B类气泡,结果标成了A类,多冤。”

老张皱眉:“你这是要把几百张图一张张掰扯?”

“不用全掰。”刘好仃打开新建文档,标题写着《初步标注指南(草案)》,“挑二十个典型,定出硬杠杠。以后新来的图,照着这三条走:一看颜色,二看长度,三看连续性。符合三条,红框;两条,黄框;一条以下,绿框。清清楚楚。”

小李眼睛一亮:“可以加个备注栏,写清楚判别依据,以后查起来也方便。”

“加上。”刘好仃敲下第一行,“A类裂纹判定标准:1. 裂纹区域呈深灰或黑色;2. 长度≥2mm;3. 无间断延伸。三项全满足,归为A类。”

老张盯着屏幕,忽然伸手:“让我看看那张DM-1189。”

刘好仃滑动鼠标,调出那张经典图。老张盯着看了五秒,点头:“这回是真统一了。以前质检组各按各的习惯,有的严,有的松,AI要是全学一遍,非得精神分裂不可。”

“所以得先立规矩。”刘好仃保存文档,拖进共享文件夹,“小李,你现在就把这二十张样本按新标准重标一遍,今晚前入库。从明天起,所有训练数据,只认这个版本。”

小李应了一声,手指在键盘上敲起来。老张翻开笔记本,画了个方框,写上“标注标准统一”,又在旁边画了个箭头,指向“模型训练”。

十点整,小李抬起头:“新样本导进去了,要不……现在试一轮?”

刘好仃没说话,点了“运行”。

五张图被拖进测试窗口,进度条缓缓推进。三秒后,第一张结果跳出——模型标出两个区域,一个红框压得准准的,另一个黄框偏了一毫米。

“对一个,偏一个。”小李记下。

第二张,红框全中,无误判。

第三张,把气泡圈了半圈,又撤掉,最后只标了真正的裂纹。

“它犹豫了。”小李笑出声,“跟人一样,看不准就不敢画。”

第四张全对。

第五张误判一次,但比昨天的偏差小了一半。

“算一下。”刘好仃靠在椅背上。

小李快速心算:“五张里,八个缺陷,模型识别出六个,准确率68%。误判两个,都是边缘模糊的,情有可原。”

老张盯着结果,忽然问:“这数据能搬到正式系统上吗?别到时候这边练得好好的,换机器就翻车。”

“不求搬得一模一样。”刘好仃打开推演文档,“咱们的目标不是马上上线,是证明它能看懂咱们厂的图。只要方向对,剩下的都是时间问题。就像小孩学写字,先会握笔,再练笔锋,急不得。”

“可它要是只认这二十张呢?”小李挠头,“万一换个批次就傻眼?”

“那就再教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不是让它背答案,是让它学规律。今天它认出六成,明天七成,后天八成。只要它在进步,就说明路没走歪。”

老张沉默了一会儿,合上本子:“要不……我也学学这标注?”

屋里安静了一秒。

刘好仃笑了:“你一上手,咱们就是正式团队了。”

中午前,小李跑完第三轮测试。十张图进去,模型标出十一个区域,九个正确,两个误判。误判率首次低于30%。

“稳了。”小李长出一口气,“它开始记住了。”

刘好仃把结果截屏,存进U盘,文件名打上:“新机遇_成果初显_0413”。他没说话,走到白板前,在“本周进度实录”下添了一条:

“离线测试×3,识别准确率68%,误判率↓”

老张站在旁边,忽然伸手要笔:“给我也记一条。”

刘好仃递过去。

老张在下方写道:“标注标准已统一,训练数据源确认可用”。

小李看着那行字,抬头:“明天要不要加量?一次测十张?”

“不急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每天五到十张,不多不少。咱们不是冲速度,是养习惯。让模型天天见新图,天天有反馈,跟带徒弟一样。”

“那它要是哪天退步了呢?”小李问。

“退步也记。”刘好仃指着白板,“记下来,才知道哪儿卡住了。问题不是敌人,是老师。”

下午两点,小李第四轮测试开始。七张图进去,模型反应比早上快,标记得也更果断。六张全对,一张漏标一处微裂。

“71%。”小李报数,“没涨太多,但比早上稳。”

老张忽然说:“我刚才翻了翻报废台账,发现上个月A类返工的玻璃,有三成都是同一位置出问题——边缘压合区。”

“哪个区?”

“就是夹层玻璃封边那块。”老张掏出手机,翻出一张现场照片,“你看,这里容易藏气泡,冷却时应力集中,裂了也不明显,过两天才爆。”

刘好仃盯着照片看了两秒:“把这七张图里的缺陷位置标出来。”

小李操作片刻,七个小红点在屏幕分布图上浮现。六个集中在中部,只有一个在边缘。

“不对。”刘好仃皱眉,“按理说,这种位置的缺陷应该更多。”

“可能是没拍进去。”小李说,“以前质检拍照,重点都在表面,边缘拍得少。”

“那就补。”刘好仃打开任务清单,“从今天起,所有新采集的报废图,必须包含四角和边缘特写。缺一张,退回重拍。”

老张点头:“我跟质检组说一声,让他们配合。”

“不用说太多。”刘好仃说,“就说咱们在做数据优化,需要完整图像。他们只要照做就行。”

五点二十分,第五轮测试结束。八张图,七张识别正确,模型在边缘裂纹的判断上首次给出准确预警。

“75%。”小李笑着抬头,“它开始懂咱们的痛点了。”

刘好仃没笑,走到白板前,拿起红笔,在“离线推演启动:已完成首轮测试”旁边画了个向上的箭头。然后写下:

“五轮测试完成,平均识别率68%,趋势向好”

他退后一步,看着那行字,忽然说:“明天,咱们加一张新图。”

“什么图?”

“上周报废的那块超白玻,边缘有隐性裂,肉眼看不清,X光扫出来的。”刘好仃关掉电脑,“让它试试能不能看见咱们看不见的东西。”

小李愣住:“它能看出来?”

“不知道。”刘好仃拔下U盘,塞进工装内袋,“但得让它试。万一它真能看见呢?”

老张合上笔记本,站起身:“那我明天早点来。”

“都来。”刘好仃拿起保温杯,拧开喝了一口,“这种事,得一块看着。”

他走到门边,手搭在门把上,回头看了眼白板。红箭头清晰,新条目整齐,像一串正在爬升的脚印。

“走吧,下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