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4集:新机遇成果再优(1/1)
刘好仃进车间时,工装袖口蹭着点灰,他没管,直奔角落那台旧电脑。小李已经坐在那儿,手指悬在键盘上,等他发话。
“U盘。”刘好仃说。
小李递过去,嘴里还嚼着半块饼干。刘好仃插进接口,打开文件夹,找到昨天存的那张X光图——上周报废的超白玻,边缘藏着一道隐性裂,肉眼看不清,连老张初检时都漏了。
屏幕亮起,裂纹在灰白底色里像一根断掉的发丝。
“就它了。”刘好仃放大区域,红圈一圈,“昨天它认出来了,但靠的是X光。咱们的普通质检图,没这条件。它要是只认X光,等于白练。”
小李咽下饼干:“那怎么办?让它学猜?”
“不猜。”刘好仃点开图像属性,“咱们先让它‘看见’。看不清,就给它造光。”
老张这时候拎着保温杯进来,站到屏幕边,盯着那圈红:“造光?你又不是灯管厂的。”
“咱们不是有图吗?”刘好仃调出一张普通光源拍摄的同位置照片,“单光源,平光打上去,裂纹藏在反光里。但人能想到的角度,机器也能模拟。我昨晚想了个法子——给图‘打灯’。”
小李一愣:“你是说……用软件,假装换了不同角度的光照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高光、侧光、背光,三种光打一遍,裂纹的轮廓就会‘浮’出来。咱们不改硬件,改软件。”
老张皱眉:“可咱们没拍过这些图,拿什么模拟?”
“拿现有的。”刘好仃打开画图工具,三两下拉出灰度曲线,“裂纹和气泡,灰度变化不一样。裂纹是渐变断裂,气泡是圆形突变。我把这张图拆成三通道,分别做梯度增强,再合回去——你看。”
他点击运行。
三秒后,新图生成。原本模糊的边缘,裂纹像被一只手轻轻揭起,轮廓清晰了一圈。
小李凑近:“这……还真像侧光拍的。”
老张盯着看了五秒,慢慢点头:“这下,能‘看’了。”
“下一步,让它‘认’。”刘好仃退出图像处理界面,打开“新机遇_样本集”,开始筛选。
他把五轮测试里的误判案例全挑出来,一共七张。有把气泡当裂纹的,有漏标边缘微裂的,还有一张,AI标了裂纹,其实是玻璃内部的杂质。
“这些,都是它学歪的地方。”刘好仃新建文件夹,命名为“反例训练包”。
小李看着目录,犹豫道:“要不要再加点正样本?比如多塞几百张A类裂纹图,让它多看多认?”
“正样本不缺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缺的是‘错题本’。人学不会,是因为不知道自己错在哪。AI也一样。光给它看对的,它不知道为什么错。”
老张在旁边记笔记,忽然抬头:“可你这么一改,标注标准又变了。之前咱们刚统一,现在又加新规则,会不会乱?”
“不改标准。”刘好仃点开一张误判图,“咱们用‘双轨标注’——原始标注不动,加一层‘纠错批注’。比如这张,原始标了红框,批注写:‘误判,实际为杂质,灰度连续,无断裂特征’。这样,既留了底,又教了它为啥错。”
小李眼睛一亮:“那它下次看到类似灰度的,就会想:哦,上次被纠正过,这不是裂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把文件夹拖进共享路径,“以后每轮测试,只要出错,立刻进反例包。错一次,学一次。”
老张合上本子,嘀咕一句:“这法子……比人带徒弟还细。”
中午前,图像预处理脚本跑通了。小李写了段小工具,一键生成三通道增强图,再融合输出。处理一张图,耗时不到十秒。
刘好仃把优化后的X光图和普通图一起导入,准备试跑。
“先别全测。”老张突然说,“你这加了三通道,数据量翻三倍,模型会不会卡?”
刘好仃停住手:“有道理。先三图精测。”
他挑了三张:第一张,优化后的边缘隐性裂;第二张,典型气泡图,容易误判;第三张,历史漏标案例,去年报废的,边缘微裂,当时谁都没看出来。
“就这三张。”刘好仃点下运行。
进度条缓慢推进。
第一张图,模型反应稍慢,但红框稳稳压在裂纹上,位置分毫不差。
第二张,气泡区域扫过,黄框一闪而过,随即撤回,最终无标注——没误判。
第三张,模型停顿了两秒,红框从边缘缓缓展开,精准圈住那道几乎看不见的裂。
“全中。”小李盯着结果,“连漏标的都认出来了。”
“响应时间呢?”老张问。
“平均增加0.4秒。”小李看日志,“最大延迟0.6秒。”
屋里安静了一瞬。
老张先开口:“慢半秒,换三个全对,值。”
刘好仃没说话,打开白板,拿起红笔,在“五轮测试完成,平均识别率68%,趋势向好”下面,添了一行:
“图像增强+反例训练,三图精测全识别,响应+0.4s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他退后一步,看了看,又在旁边画了个小箭头,往上一挑。
小李盯着那箭头,忽然说:“明天能不能加一组?比如,把去年所有漏标图都跑一遍?”
“不急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今天这三张,是方向验证。方向对了,才能铺量。咱们不是冲数量,是冲准头。”
“可它现在这么聪明,多跑几张也没事吧?”小李不服气。
“聪明?”刘好仃笑了,“它连自己为啥对都不知道。它只是按咱们教的路子走。咱们让它慢点学,它才能走得稳。”
老张忽然抬头:“我刚想起来,质检组新来的实习生,昨天拍了五块报废玻璃,全是边缘问题。照片我看了,拍得挺全。”
“拿来。”刘好仃说。
老张掏出手机,连上电脑,传了五张图过来。
刘好仃一张张看。四张是明显裂纹,一张边缘发暗,像是应力集中区,但看不出裂。
他放大最后一张,调出灰度分析工具。
“这图……有点意思。”小李凑过来,“对比度太低,但边缘梯度有异常。”
“拿去跑。”刘好仃把图拖进测试窗口,“就这一张。”
小李点击运行。
模型加载,图像分解,三通道增强,融合,识别……
进度条走到80%,突然卡住两秒。
然后,红框缓缓浮现,压在边缘暗区。
系统判定:A类裂纹,长度2.3mm,连续无间断。
“它标了。”小李声音低下来,“可……这图,连我都看不准。”
老张盯着屏幕,伸手要鼠标:“让我看看原图。”
刘好仃没动,调出X光复检记录。
五分钟后,他点头:“上周复检确认,这块玻璃内部有隐性裂,两天后自爆。”
屋里又静了。
小李看着屏幕上的红框,喃喃道:“它看见了……咱们看不见的。”
老张没说话,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。
刘好仃关掉测试界面,把五张新图全存进“待验证库”。
“从明天起,所有新报废图,不管拍得清不清,全进预处理流程。”他说,“三通道增强,反例自动归档。咱们不靠眼睛,靠流程。”
小李点头,忽然问:“那……它要是哪天连杂质都标成裂纹呢?”
“那就再教。”刘好仃打开反例包,“错一次,记一次。问题不是麻烦,是进步的台阶。”
下午四点,刘好仃把优化方案整理成简明步骤,存进U盘。他拔出U盘,塞进工装内袋,顺手摸了摸。
老张收拾包时说:“我明天早点来,带实习生一起,让他们拍图时多拍边缘。”
“拍是第一步。”刘好仃拧开保温杯喝了一口,“关键是,咱们得让每一张图,都有机会被‘看清楚’。”
小李站在电脑前,没动。他重新打开那张隐性裂的图,对比原始图和增强图。
“你说……”他回头,“它会不会有一天,比我们看得还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