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2集:再跟新机遇进展(1/1)

刘好仃早上七点四十就到了休息区,比平时早了二十分钟。白板上的三条进度线还停在昨晚的位置,他没急着改,先打开抽屉拿出一包饼干,拆开,掰了半块放进嘴里。饼干有点潮,但他没在意。

八点整,小李推门进来,手里抱着平板,头发乱糟糟的,像是边走边梳。他抬头看白板,咧嘴一笑:“进度更新了?”

“还没。”刘好仃把饼干塞进嘴里,喝了口凉茶,“等你。”

“啊?我还没开始标呢。”小李坐下来,打开设备,“昨晚光整理命名了,今早才准备进标注界面。”

“那就正好。”刘好仃掏出手机,翻出昨晚小李发的“数据已导完”那条消息,点开给他看,“你发这条的时候,活儿就算往前走了一步。别等全弄完才说进展,咱们现在就得天天看,天天记。”

小李愣了下:“我以为……得等标完才算。”

“那得等到啥时候?”老张从后面进来,手里捏着张纸,眉头皱着,“设备科刚回话,周二全厂停电检修,调试端口用不上了,至少延两天。”

刘好仃接过那张通知单,扫了一眼:“几点停?”

“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,连备用线路都切。”

“那不是全天?”小李声音高了,“我们模拟推演不就卡住了?”

老张把纸拍桌上:“我说白跑了三天吧?早知道就不去磨签字了。”

“签字还没落笔,就不算卡。”刘好仃把单子折好,放进工装内袋,“现在知道延两天,比到时候人站门口发现门锁着强。至少咱们心里有数。”

他走到白板前,拿起笔,在“待办”上方画出一栏新标题:“本周进度实录”。笔尖顿了顿,写下第一行:

“数据清洗完成:12%(小李)”

第二行:“设备申请状态:待签字,调试延迟48小时(老张)”

第三行:“模拟推演准备:就绪,待资源”

写完,他退后半步:“进展不是非黑即白。能标12%,就能标20%。卡住的,记清楚卡在哪,咱们天天看,问题就不会藏起来。”

小李盯着那行“12%”,忽然说:“可我刚才试标了两张,发现个麻烦。”

“说。”

“2019年那批纸质档案的照片,同一个裂纹,有的记成A类,有的是B类,还有写‘待复检’的。咱们现在定的标准,跟那时候对不上。”

老张抬头:“那不乱套了?AI要是学歪了,以后判的全是错的。”

“所以不能急。”刘好仃转身打开自己那台备用电脑,插上U盘,点进“AI训练预备库”,调出一张图——正是DM-1189批次的边缘应力裂纹,边缘发黑。

“这张图,我昨晚重判了。”他指着屏幕,“按咱们现在定的规矩,发黑、延伸超过两毫米的,一律算A类。不管当年怎么记的,现在得统一。”

小李凑近看:“可历史数据那么多,一张张重判,得干到啥时候?”

“不一张张来。”刘好仃关掉图,看着两人,“你先停掉批量标注,挑二十个典型缺陷出来——有A类、B类、模糊的、争议大的。咱们仨今天下午花一个小时,现场合议,定个《初步标注指南》。”

“现在就定规矩?”老张问。

“对。宁可慢两天,别让AI学歪了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“工具学的是咱们教的样儿,教错了,它一辈子都错。”

小李点头,打开平板开始筛选样本。老张则掏出笔记本,把停电的事记下来,顺手在“设备跟进”那栏画了个三角符号,旁边写:“确认备用电源是否可用”。

刘好仃没再说话,坐回椅子,打开“模拟推演_第一轮”文件夹,里面还空着。他新建了个文档,标题打上“离线推演预案”,光标闪了两下,敲下第一句:

“若调试延迟,则利用已清洗数据开展本地模型推演,目标:验证AI对本厂图像基础识别能力,环境:旧电脑,不联网。”

他抬头看表,九点十五。

“小李,你那批已清洗的数据,能不能先跑个离线测试?不用真机,就用你那台旧笔记本也行。”

小李抬头:“跑?不等设备科给接口了?”

“设备等两天,人不能等。”刘好仃指着白板,“咱们的节奏不能断。你先让模型‘看’几张图,看它认不认识咱们的‘字’。认得,咱们接着走;认不得,咱们改训练方式。总比干坐着强。”

老张抬头:“可数据还没标完啊。”

“不需要全标。”刘好仃说,“挑五张,A类明确的,扔进去试试。就当是打招呼——‘新同事,来认识下咱们这儿的活儿长啥样’。”

小李笑了:“那它要是打个喷嚏,把图全删了呢?”

“删了再存。”刘好仃也笑了,“咱们又不是搞发射火箭,怕啥?试错的成本,比原地踏步低多了。”

老张摇摇头:“你们年轻人,动不动就‘试’。我们那会儿,没确认十成,连螺丝都不敢松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“那会儿没AI。”小李已经打开本地模型界面,“现在咱们是给它喂饭,饭不对口,它不吃,咱们就得调菜谱。总不能因为它不吃,就说饭馆该关门吧?”

刘好仃点头:“对。问题不是它不行,是咱们给的饭不对。那咱们就换饭。”

三人安静下来。小李专注操作,老张翻着笔记本,刘好仃盯着白板,把“第三周:出初步分析”前加了一行小字:

“*若调试延迟,则数据预演提前补位*”

十点二十分,小李忽然“哎”了一声。

“怎么?”

“模型……它识出来一张。”小李把屏幕转过来,“这张A类裂纹,它标了红框,置信度78%。虽然不高,但方向对了。”

老张凑过去:“78%也算识出来?”

“算。”刘好仃看着屏幕,“它没瞎。只是还不熟。”

“那我再扔一张?”小李问。

“扔。”

第二张图进去,五秒后,模型标出两个区域,一个对,一个错。

“误判了。”小李皱眉。

“正常。”刘好仃说,“新员工第一天上班,能认出一半,就该发奖金。”

老张哼了声:“奖金没有,加班倒是一堆。”

“等它真上手,你加班就少了。”刘好仃拍他肩膀,“到时候你请它吃饭都行。”

小李继续试,一连跑了五张,三张识别正确,两张误判。他合上平板,长出一口气:“至少……它能看懂咱们的图,就是还不太利索。”

“够了。”刘好仃说,“这说明路没走错。接下来,一边等设备,一边把标注指南定下来,同时每天跑几张离线测试,积累反馈。问题越多,咱们改得越准。”

老张看着白板上那行“调试延迟48小时”,忽然问:“那要是周三签字,周四又停电呢?”

“那就再延。”刘好仃语气没变,“但咱们的活儿,不能跟着停。数据能跑,人能学,模型能练。等设备通了,咱们直接上手,不浪费一分钟。”

小李点头:“我今晚就把那二十个样本整出来,明早咱们开会定标准。”

“好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“本周进度实录”下面加了一条:“标注指南制定中,预计48小时内完成”。

老张合上本子,看了眼墙上的钟:“我去设备科再问一遍,看能不能挤个短时间窗口。”

“去吧。”刘好仃说,“不用催,就问问情况。人见多了,事就熟了。”

门关上后,小李低声说:“他其实挺着急的吧?”

“谁?”

“老张。他刚才说话都快了。”

“所以他得去走动。”刘好仃打开U盘,把刚做的离线推演记录存进去,“人一闲下来,焦虑就上来。让他动着,心就稳了。”

小李点头,忽然想起什么:“对了,您说让模型‘认识咱们的活儿’,那……咱们是不是也该让它认识认识咱们的人?”

“嗯?”

“比如,加个签名水印?或者训练时标注‘刘好仃团队’?”

刘好仃笑了:“它又不是来应聘的,要啥签名?”

“可它要是真帮咱们减少了返工,也算半个功臣吧?”

“功臣不功臣的,不重要。”刘好仃关掉电脑,“重要的是,它得听懂咱们的话。咱们的话,就是这些图、这些数据、这些活儿里的规矩。”

他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用红笔在“数据清洗完成:12%”旁边画了个向上的小箭头。

“明天,咱们争取标到20%。”

小李看着那个箭头,忽然说:“您说,它以后会不会记住我们?”

刘好仃没回头。

他拿起抹布,擦掉白板上一行过时的待办事项,留下干净的一片。

然后,他写下新的一条:

“离线推演启动:已完成首轮测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