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3集:收集市场新反馈(1/1)
保温杯还温着,笔帽刚合上滚到杯底停下,刘好仃就站起身,绕过测试台,径直往小赵工位走。
“把昨天那几单的客户电话给我。”
小赵抬头,手里的发货单还没盖完章:“您又要打电话?”
“打完了才能知道,咱们那三句话,是不是真管用。”
老陈听见动静,从资料堆里探出头:“客户都签收了,再打过去,人家不烦?”
“烦的是不说话的人。”刘好仃把笔记本拍在桌上,“卖出去是第一步,听不听得懂,得问他们。”
小李抱着录音笔从旁边路过,听见了,顺手递过来:“要不我录?万一客户说得快,记不全。”
“行。”刘好仃接过来,掂了掂,“今天先打五个,三类客户都沾点边。别等他们找上门才听,现在就得竖起耳朵。”
小赵翻出名单,刚要拨,被刘好仃拦下:“先做张表,分三栏——家庭、商用、维修。每通电话记三件事:哪句话打动他、用的时候卡在哪、有没有跟人推荐。”
“还要问推荐?”
“能说出去的,才是真听进去了。”
老陈挠头:“那要是人家说‘没啥特别’,咱们不白问?”
“那就再问一遍‘您第一次点单,是因为哪句话’。”刘好仃指了指白板上那三行新贴的标语,“话是咱们说的,可听的人才说了算。”
小赵点头,打开新文档,敲下第一行标题。老陈叹口气,开始翻客户档案。
“家庭客户优先。”刘好仃说,“转化高,说明愿意信。信了,才肯说实话。”
---
问卷初稿是小赵熬了半宿赶出来的。
第二天一早,他拿给刘好仃看,头一条就是:“您对产品整体满意度如何?(1-5分)”
刘好仃扫了一眼,直接划掉:“这种题,连你自己都不会认真答。”
“可这是标准格式啊。”
“咱们又不是写论文。”刘好仃抽出笔,在纸上写:“上回炒菜,风扇有没有突然停?”
小赵念完,愣了下:“这……还真比‘满意度’清楚。”
“再问,”刘好仃继续写,“‘邻居问你要链接,是因为哪句话?’”
“这个好!”小赵眼睛一亮,“能直接挖出传播点。”
“还有商用的,”刘好仃翻出前两天的订单备注,“不能问‘散热性能是否满意’,得问‘连续爆炒两小时后,风扇声音有没有变大?’”
“对!有场景!”
“维修那边更简单,”刘好仃咧嘴,“直接问‘装老机型的时候,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?’”
小赵边记边笑:“您这哪是做问卷,是拉家常。”
“对了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就用拉家常的劲儿写。客户不是答题,是聊天。聊着聊着,真话就出来了。”
九道题改完,全是短句,没一个术语。最后一道是:“如果让您跟朋友推荐,您会怎么说?”
“留个空,让他们自己写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的顺口溜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”
---
中午刚过,第一批问卷随发货短信发了出去。
下午两点,刘好仃坐在小会议室,手里捏着老陈整理的回访名单。第一个是商用客户,某连锁早餐店的后厨主管,姓张。
老陈拨通电话,刚报上公司名,那边就问:“你们是不是出问题了?怎么突然打电话?”
老陈一僵,看向刘好仃。
刘好仃接过电话,嗓门不高:“张师傅,我是厂里拧螺丝的老刘,不是客服。”
那边顿了顿:“哦……老刘?”
“就想问问,那台机子在您后厨站得住脚不?”
“哎?”张师傅声音松了,“你还真这么问?”
“不然呢?写报告说‘用户满意度达85%’?”刘好仃笑出声,“我可不会算那个。”
张师傅也笑了:“实话讲,头三天挺好,第四天早上炸油条,启动那会儿,喘得有点费劲。”
“是刚开火那会儿吗?”
“对!火一上来,风扇得愣半秒才跟上,油星子溅出来好几回。”
刘好仃记下:“就那一次?”
“后来就好了。可能……机器也得醒盹?”
“有可能。”刘好仃没解释,只问,“那句‘连续爆炒八小时’,您还记得不?”
“记得!就冲这句下的单。”张师傅顿了顿,“可要是能再快半拍,那就真神了。”
“我记下了。”刘好仃说,“改不改是后话,但不能当没听见。”
挂了电话,他在本子上写:“炸油条晨高峰,冷启动延迟0.5秒——查电机初始响应。”
小李在旁边听着,想总结成“建议优化启动速度”,被刘好仃拦住:“别概括。客户说‘喘得费劲’,你就记‘喘得费劲’。味道一丢,就不是他的话了。”
---
第三通电话是个家庭客户,王阿姨,退休教师,家里装了一台。
小赵拨通后,刘好仃示意免提。
“阿姨您好,我们是厂家,想了解一下风扇使用情况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“哎哟,你们可算打电话了!”王阿姨声音响亮,“我正想找你们呢!”
三人对视一眼。
“您说。”
“你们那句话——‘炒菜中途不停机’——真没吹牛!”
刘好仃嘴角一翘。
“上周炖排骨,炖了四十分钟,一点没停。”王阿姨越说越兴奋,“关键是,我老伴儿半夜起来偷吃,还特意去厨房看了眼,说‘这玩意儿比你还敬业’!”
小赵憋着笑。
“那您有没有跟邻居提过?”
“提了!楼下李婶看见我炒辣子鸡,问怎么没开抽油烟机还一点不呛。”王阿姨说,“我就说‘我家风扇会喘气’——哎,这句是不是你们原来打的广告?”
刘好仃一愣,随即点头:“是以前的。”
“我觉得这句好!有劲儿!”
“可我们后来改成‘炒菜中途不停机’了。”
“哦……”王阿姨想了想,“那句也行,就是没‘喘气’有意思。”
刘好仃记下:“客户自发复用旧话术——传播力与准确性矛盾。”
挂了电话,老陈嘀咕:“有意思的话,反而传得远?”
“不一定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她传‘喘气’,是因为觉得新鲜。可下单,是因为‘不停机’——那是真解决事儿。”
“所以……好听和有用,不一定是一回事?”
“对。”
---
第五通电话是维修点老板,陈哥。
电话接通,陈哥直接问:“是不是又出新配件了?我这儿等着换呢。”
刘好仃笑了:“这次不是卖东西,是来听您骂的。”
“骂?”陈哥乐了,“我还想夸你们呢!上个月装了六台,客户没一个回头的。”
“那安装过程顺吗?”
“外壳卡扣有点紧,老机型得拿砂纸磨一下边。”
“就这?”
“还有就是说明书太简单,新来的学徒看不懂接线图。”
刘好仃记下:“卡扣适配需微调,说明书需图解。”
“不过啊,”陈哥话锋一转,“你们那句‘省下整套换的成本’,真是说到心坎里了。上礼拜有个客户本来要换整机,一听能只换风扇,当场掏钱。”
“他问了哪句?”
“就那句!‘能装进老机型’。”
刘好仃在本子上画了个圈。
---
傍晚,五通电话的原始记录全贴上了新白板。
刘好仃一条条抄上去,用的是客户原话:
“早上六点炸油条,头三秒喘不上气。”
“我老婆说,这风扇像老伴,平时 quiet,急了也吼。”
“卡扣得磨边,不然装不上。”
“说明书看不懂,得有人带。”
“邻居问链接,我说‘炒菜不停机’。”
他在每条下面画框,标注“待验”“可优”,但不写方案。
最后一条下面,他写:“查电机冷启动曲线——装配组调档。”
笔帽合上,轻轻放在白板边缘。
保温杯还搁在桌角,水已经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