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4集:依据反馈再改进(1/1)

保温杯搁在桌角,水凉了,杯壁凝出一圈水渍。刘好仃没看杯子,也没坐下,直接走到白板前,手指敲了敲贴满纸条的板面。

“这五条,不是反馈,是任务。”

小赵刚端起茶杯,听见这话手一抖,水洒在笔记本上。老陈抬头:“任务?谁派的?”

“客户。”刘好仃指着第一条,“‘早上六点炸油条,头三秒喘不上气’——这不是描述,是命令。咱们的电机,得在油锅烧红前醒过来。”

小李凑近看:“可标准测试里,0.5秒延迟不算问题。”

“标准不炸油条。”刘好仃转身从抽屉里翻出订单记录,“张师傅一天炸两百锅,每锅三分钟,火一起就得跟上。慢半秒,油星子飞进眼睛,谁受得了?”

老陈嘀咕:“就一个客户提,值得改参数?”

“他不说,咱们就不知道。”刘好仃把记录拍在桌上,“可他说了,咱们就不能当没听见。现在不是有没有问题,是怎么改才不走样。”

小赵试探着问:“那……要不要把‘喘不上气’写成‘冷启动响应不足’,交给技术组?”

“别翻译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客户没说术语,咱们也不能用术语接话。他觉得喘不上气,那就让机器真的别喘。”

他拿起笔,在白板上划出四行:

一、电机响应调档——装配组,明天开始测冷机启动曲线;

二、外壳卡扣微调——设计组,拿砂纸磨边的不能是客户;

三、说明书重绘图解——小李负责,让学徒也能一眼看懂;

四、话术保留“炒菜不停机”,但允许客户继续说“会喘气”。

老陈盯着第四条:“不是说好不用‘喘气’了?”

“他们爱说,就让他们说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咱们管不住嘴,但能管住产品。话可以热闹,改必须实在。”

---

装配组那边一开始不接单。

技术员小吴看了派单条直摇头:“出厂参数调了,一致性怎么保证?再说,客户一句话,咱们就得动核心模块?”

刘好仃没争,拎着测试仪进了车间。

“来,你现在是张师傅。”他把小吴按在操作台前,“早上六点,油锅烧热,第一锅油条下锅——你按启动。”

小吴按下开关,电机嗡了一声,半秒后才全速运转。

“再来。”刘好仃递上计时器,“连续五十次,间隔三十秒,模拟早高峰。”

小吴皱眉:“真这么干?”

“不然呢?”刘好仃靠在墙边,“客户可没说‘偶尔延迟’,他说‘每天早上都喘不上气’。咱们得知道,这半秒,是偶然,还是规律。”

测试从上午九点做到中午。

第五十次启动时,电机响应时间从0.4秒拉长到0.7秒。小吴盯着曲线图,终于开口:“冷机状态下,电容充电速度确实会衰减。”

“那就调档。”刘好仃指着图上低谷,“加一组预充电路,让电机在待机时保持半醒状态。不用大改,微调就行。”

“可这算非标配置……”

“客户要的是标准体验。”刘好仃打断,“不是咱们的标准,是他们的日常。炸油条的人不在乎你多写了三行代码,他们在乎锅里那块油饼炸不炸糊。”

小吴沉默片刻,拿起笔在调试单上签字:“下午两点,第一版样机出来。”

刘好仃点头,顺手把原话抄在调试单抬头:“早上六点炸油条,头三秒喘不上气——解决此问题。”

“这……也得写上?”

“写。”刘好仃说,“下次你忘了,抬头看一眼,就知道为啥要改。”

---

下午三点,三张手写派单贴上了车间看板。

一张给设计组,写着“卡扣得磨边,不然装不上”,执行人小李, deadline 明天下班前;

一张给文档组,“说明书看不懂,得有人带”,执行人小赵, deadline 后天上午;

最后一张给装配组,“电机得提前醒”,刘好仃自己签了名, deadline 本周五。

老陈站在看板前,看了半天,忍不住问:“以后每条反馈都这么贴?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撕下一张废纸,开始画流程图,“客户说——我们记——拆任务——派单——改——验证。五步,闭环。”

“可要是每天来十条八条,产线不乱套?”

“那就分类。”刘好仃拿红笔圈出三类,“技术问题,找装配;文档问题,找设计;话术问题,找市场。谁的孩子谁抱走。”

“那要是客户说‘你们老板太抠门’呢?”

刘好仃一愣,随即笑出声:“那就贴行政办门口,让他自己看。”

老陈也笑了:“你还真当回事。”

“本来就是事。”刘好仃收起笔,“以前咱们做产品,靠猜。现在有人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哪里不舒服,还嫌多?”

---

小赵改完说明书初稿,兴冲冲拿来给刘好仃看。

第一页写着:“瞬时启动功率优化方案——基于用户反馈的冷启动响应提升模型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刘好仃翻了两页,合上本子:“撕了。”

“啊?”

“王阿姨会看‘瞬时启动功率’?”刘好仃反问,“她只关心炖排骨时风扇停不停。”

“可报告总得专业点吧?”

“专业不是把人话变天书。”刘好仃抽出新纸,写下一行字:“上回炒菜,风扇有没有突然停?”

接着写:“邻居问你要链接,是因为哪句话?”

再写:“装老机型的时候,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?”

“这三句,放报告首页。”他说,“改得再好,听不懂,等于没改。从今天起,所有改进文档,第一行必须抄客户原话。”

小赵低头看自己写的术语,脸慢慢红了。

“不是不让写专业内容。”刘好仃语气缓下来,“但得先让人看懂你在改什么。客户用生活说话,咱们就得用生活接招。”

---

傍晚,装配组送来调试记录。

新样机在连续五十次冷启动测试中,响应时间稳定在0.2秒内。小吴在备注栏写:“预充电路启用,功耗增加0.3%,但启动一致性提升显着。”

刘好仃在下面补了一句:“张师傅炸油条,不会再被溅油。”

他把记录贴上白板,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,转身对小李说:“明天,把新说明书打五份,随货发给今天回访的五个客户。”

“不等验证?”

“发出去就是验证。”刘好仃说,“他们用了,自然会再说。”

老陈走过来,看着满墙的纸条,忽然问:“你说,咱们这么改,真能一直跟得上?”

刘好仃没答,只拿起笔,在新流程图最后一格写下两个字:

“再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