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2集:新机遇成果再优(1/1)

林晓彤的电话刚挂,小李把手机塞进工具包的侧袋,拉链拉到一半停住了。他转身走回监控台,调出那台没装屏蔽层的备用机日志,把时间轴拖到下午三点十二分。温度刚过85度,信号确实抖了一下,0.3秒,波形像被谁用指甲轻轻弹了下。

不是错觉。

他把画面截图,连同小赵早上发的文件一起拖进新文档,标题打上:“阶段性受控,非最终闭环”。群里消息刚发出去,顺手@了刘好仃,车间的日光灯管“啪”地闪了一下,像是回应。

刘好仃正蹲在仓库门口清点新到的检测仪。手机震了两下,他没急着看,先把最后一台设备的编号登记进本子,才掏出手机。消息不多,小李那条排在最上面,标题扎眼。

他站起身,拍了拍裤腿上的灰,直接往车间走。

老周还在给新原型机装屏蔽层,银灰色的材料贴上去后,整块板子轻了一圈。他正用镊子调整边缘缝隙,听见脚步声抬头,看见刘好仃站在操作台边,盯着两台并排放着的机器——一台是刚装完的“新优版”,一台是昨天还稳定的“初代版”。

“温度冲到86度的时候,”刘好仃开口,“咱们这机器,里面能到多少?”

老周愣了下:“实验室标的是82,但实际……夏天空调外机旁边,再加连续运行,过85不奇怪。”

“客户家不是实验室。”刘好仃手指点了点那台初代机,“他们可不管什么理论值,就问你坏不坏。”

说完,他掏出手机,翻出小李的截图,递给老周看。信号断口很小,但确实在那儿。

“再优。”刘好仃把手机收起来,“必须做。试产推迟三天。”

老周没吭声,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新屏蔽层,又看了看那台初代机,最后把镊子放进工具盒。“行,我改电路布局,加个热隔离区。”

刘好仃点点头,转身去了材料组。

小赵正对着电脑比对两批镀膜的热传导曲线。刘好仃进来时,她刚把一份加急样品申请单发出去。

“新料子够用吗?”他问。

“够三天。”小赵抬头,“但86度以上还是有点飘,结构不改,光换材料撑不住。”

“那就双管齐下。”刘好仃说,“小李那边有方案没?”

话音刚落,小李推门进来,手里捏着几张打印纸,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电路图,还有一串手写公式。

“我想了个‘双冗余’。”他把纸铺在桌上,“屏蔽层加纳米导热涂层,把热量导出去;电路板这边,把敏感模块挪到边缘,加一圈隔热槽,减少热堆积。”

老周凑过来看了一眼:“隔热槽得重新走线,至少两天。”

“我晚上加个班。”小李说,“参数我刚算过,照这本书里的模型,涂层厚度控制在8到10微米最稳。”

他从包里掏出那本《材料热力学基础》,封皮还带着便利店塑料膜的折痕。小赵瞥了一眼,笑了:“你还真看?”

“看不懂也得看。”小李挠头,“总不能让客户自己拿吹风机给机器降温吧。”

刘好仃没笑,但眼角松了。他拍了下小李肩膀:“方案先做一版出来,今晚给我看。”

林晓彤那边也没闲着。她把客户群里那句“能不能修之前先打个招呼”复制下来,贴在白板最顶上,底下画了三条线:短信、APP推送、一键预约。

市场组两个新人围在旁边看。

“咱们现在能预判故障,为什么不提前说?”林晓彤拿笔圈住“APP推送”,“就写:‘您的设备最近温度偏高,建议检查散热。点击预约,我们上门不收检测费。’”

“客户会信吗?”新人问。

“他们不信机器,但信‘孙子要吃饭’。”林晓彤笑,“咱们不说技术,就说‘别耽误您做饭、带娃、睡觉’。”

她把草图拍下来,发到大群,标题就一行字:“修之前,先敲门。”

刘好仃正在食堂啃包子,手机又震了。他点开,看了两眼,回了两个字:“同步推。”

下午四点,四个人挤在实验台前。小李负责装屏蔽层,老周改电路,小赵盯着温度监控,林晓彤抱着笔记本记参数。

第一台“再优版”原型机组装完毕,通电,启动。

温度缓缓上升。

80度,正常。

82度,信号纹丝不动。

84度,风扇自动提速。

86度,曲线平稳如直线。

没人说话。小李低头喝了口咖啡,凉透了,有点苦。

“再来一次。”老周说。

“再冲一次。”小李点头。

第二轮测试开始。这回他们把环境温度调高,模拟夏天密闭空间。机器内部温度很快逼近87度。

小赵盯着屏幕:“86.8……86.9……87.1……”

信号依旧稳着。

“过了。”她松了口气。

老周咧嘴笑了下,伸手去关模拟舱。小李却没动,眼睛还盯着日志窗口。

“怎么?”林晓彤问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“87.3的时候,电流有0.1毫安的波动。”小李放大波形,“太小了,不影响功能,但……”

“但什么?”

“但咱们的目标不是‘不坏’,是‘让人彻底放心’。”他抬头,“我晚上再算算,看看能不能把涂层再压薄0.5微米。”

林晓彤看着他,忽然说:“你这人,毛病真多。”

“客户才不管我们累不累。”小李把笔记本合上,“他们只想要个不会坏的东西。”

刘好仃进来时,正听见这句。他没说话,走到台前看了看运行数据,又看了眼那本还摊在桌上的《材料热力学基础》。

“明天早上我要看到新参数。”他说完就走。

晚上九点,车间灯还亮着。小李趴在台边,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道公式,算到第三页,笔没水了。他甩了两下,换了一支。

老周送来一盒打印纸,顺手把门关上。

“别熬太晚。”他说。

“快了。”小李头也不抬,“就差一个导热系数。”

十点十七分,他终于把新参数表导出来,命名:“双冗余优化_V2”,发到群文件,顺手点开林晓彤白天发的预警草图。

他鼠标停在“一键预约”那个按钮上,右键,新建图层,写了个小字备注:“建议增加倒计时提示:距离建议检查时间还剩24小时。”

文件存好,他合上电脑,拎起包准备走。

包比前两天更沉了。除了工具,他还塞了三张打印的测试记录,和一本翻出毛边的《材料热力学基础》。

走到门口,他回头看了一眼实验台。那台“再优版”原型机还在运行,屏幕上的温度曲线稳稳地停在87度。

他伸手关灯。

黑暗吞掉最后一缕光时,手机震了一下。

是小赵发来的消息:“新涂层样品明天早上八点到,我让仓库留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