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1集:新机遇成果初显(1/1)

走廊的灯闪了两下,小李正要推研发组办公室的门,头顶的灯又稳住了。他没多想,推门进去,手里攥着刚导出的三组日志文件。

实验室那边一整夜没消停。从凌晨一点开始,三台原型机的数据流陆续出现波动,最明显的那台在82.3度时,信号断了0.8秒,和昨天下午截到的波形一模一样。小李把文件夹命名为“温控复现_0418”,顺手发到应急小组群。

老周第一个冒头:“不是换过散热片了吗?怎么还这样?”

小王回得快:“软件没动,参数照旧,问题肯定不在我们这。”

小赵发了个语音:“我刚查了新镀膜的批次记录,这批货出厂前确实没做过82度以上的持续热压测试。”

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,谁也不服谁。小李没跟着吵,打开过去72小时的所有日志,一条条对时间点。他发现,三次中断全集中在82℃上下0.5℃的区间,且都发生在温度上升阶段,下降时反而稳定。这不像随机故障。

他拎起电话打给材料组:“小赵,借你们的高温模拟舱用两小时,现在。”

“你真要复现?那玩意儿一开,整层楼空调都得降频。”

“就两小时,我算好了,中午12点前结束,不影响别人。”

小赵顿了顿:“行,但你得签字担责。”

“签,我签。”

十二点差十分,模拟舱嗡嗡启动。小李把一台原型机放进去,调高功率,温度缓缓爬升。老周和小王也来了,站在玻璃外盯着仪表盘。小赵抱着检测仪蹲在旁边,时不时记录一组数据。

81.5℃,一切正常。

82.1℃,信号轻微抖动。

82.3℃,屏幕上的曲线猛地断了一截,0.8秒后恢复。

三人全愣住了。

“不是软件问题。”小王低头翻自己的监控程序,“我这边全程无报错。”

“也不是散热结构。”老周指着舱内摄像头,“风扇转速正常,热成像也没发现局部过热。”

小赵突然抬头:“等等,信号屏蔽层呢?这批原型机用的还是旧款金属箔,出厂快三个月了,会不会老化?”

小李一拍脑门:“对!新镀膜本身阻热,再加上屏蔽层导热变差,热量积在模块内部,温度一到临界点,信号直接被闷断。”

他立刻调出材料组上周的检测报告,翻到“电磁屏蔽效能”那一栏。果然,同批次屏蔽层在80℃以上环境下,衰减率比标准值高出17%。

“双因素叠加。”小李把结论打在群里,“建议下一步:换新屏蔽层材料,同时优化镀膜工艺参数。先做小样测试。”

老周哼了一声:“你倒是说得轻巧,换材料得重新做兼容性验证。”

“那也比瞎猜强。”小李关掉模拟舱,“问题有根了,总比天天等它抽风强。”

林晓彤那边也没闲着。她带着市场组两个新人,一连跑了两家试点客户。第一家是王姐介绍的李叔,退休教师,家里的智能面板用了五年,最近总在做饭时自动重启。

“你说远程修?”李叔一边翻说明书一边摇头,“我不懂这些,我就想知道,它会不会在我炒菜的时候黑屏。”

林晓彤没讲技术,只问:“您最怕它什么时候坏?”

“周六中午。”李叔答得干脆,“儿媳妇回来吃饭,厨房一乱,我就手忙脚乱。”

第二家是开小超市的陈姨,机器半夜报警,她得从楼上跑下来关警报。“我年纪大了,夜里不敢睡太沉,就怕它响。”

走访完,林晓彤坐在回程的公交上,拿手机整理笔记。她想起刘好仃那天在会上说的话:“咱们做的不是技术,是人家的生活节奏。”

她把问卷重做了。删掉“是否支持全自动故障诊断”这种拗口问题,换成:“您最怕机器在什么时候出问题?”“如果能提前知道要坏,您希望我们怎么通知您?”“您愿意让我们远程看看吗?”

二十份反馈收上来,八成客户提到“高温天容易出毛病”,七成希望“修得快”,六成明确说“别半夜打电话”。

她汇总成一页简报,标题就写:“客户不关心智能,只关心别添乱”。

早上七点,刘好仃到厂时,天刚亮透。他没直接去办公室,先拐进实验室,看了眼昨晚的运行记录。那台原型机从晚上十点到今早六点,温度反复冲到83度,信号一条直线到底,没再断过。

他顺手点开小李发的《阶段性简报》,第一条就是:“温控漂移问题初步受控,高温断连现象未再出现。”

晨会照常开。人到齐后,刘好仃没讲问题,先调出昨晚的运行曲线投影到墙上。

“看这儿。”他指着末端那段平稳波形,“昨晚十点,温度冲到83度,它没断。今天早上六点,又冲了一次,也没断。”

底下有人小声嘀咕:“一天稳定算啥,客户要用三年。”

刘好仃听见了,没生气:“你说得对,一天不够。但昨天我们连一天都撑不住,今天能撑住,就是进步。”

他把简报往下翻:“小李牵头,三天内锁定了新镀膜和屏蔽层的老化叠加问题,现在方案已经启动。这不是靠一个人,是三个组一块啃下来的。”

他顿了顿:“市场组也重新走了客户,发现大家最关心的不是‘智能’,是‘别在关键时刻掉链子’。这话听着糙,但真。”
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,有人低头记笔记,有人轻轻点头。

“这周不加会。”刘好仃合上电脑,“原定节奏不变,每天三次同步进展,问题随时提。但别把自己逼太狠,咱们要稳,不是要快。”

散会后,小赵在归档数据时,顺手把新镀膜的热传导曲线拉到85℃以上。她发现,虽然82℃的问题解决了,但在86度时,热传导效率又开始波动,像是材料内部结构在高温下不稳定。

她没声张,只在报告末尾加了一行小字:“建议后续关注极端高温场景冗余设计。”

文件存进“待跟进”文件夹,她顺手转发给了小李。

小李正收拾工具包准备去车间。手机震了一下,他瞥了眼,是小赵发来的文件。他点开扫了一眼,看到那行小字,手指在屏幕上停了两秒。

他没回复,也没关页面,而是把手机塞进包里,拉上拉链。

包比前两天沉了不少。除了充电宝、备用电池、三套线材,他还塞了本新买的《材料热力学基础》,是昨晚在便利店顺手买的。

他拎起包往外走,路过实验室门口时,看见老周正往一台新原型机上装屏蔽层。那材料是今天早上刚送来的,银灰色,摸上去比旧款更薄。

“换了?”小李问。

“换了。”老周拧紧最后一颗螺丝,“新料子,耐高温,导热快,就是贵。”

“贵也得用。”小李拍了拍机器外壳,“客户等不起。”

两人没再多说,各自忙去。

下午三点,小李在车间调试最后一台设备。突然,监控屏上一条温度曲线猛地往上窜,82.3度,信号纹丝不动。

他松了口气,正要关机,眼角余光扫到另一台备用机的日志窗口。那台机器没接屏蔽层,只装了新镀膜,温度刚过85度,信号波动了一下。

他鼠标移过去,点开详情。

波形抖了0.3秒,随即恢复正常。

他盯着看了三秒,重新打开小赵发的文件,翻到那行小字。

手指悬在键盘上,正要打字,手机响了。

是林晓彤。

“晚上一起吃饭?”她说,“新客户群里有人问,能不能加个‘修之前先打个招呼’的功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