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2集:新机遇验证结果分析(1/1)

样件箱的锁扣咔嗒一声合上,刘好仃的手还没收回来,王浩已经把平板递到了他眼前。屏幕上的时间戳是凌晨四点十七分,正是最后一次测试的关键节点。林晓彤站在数据终端前,手指刚从回车键抬起,一串新的波形图正从底部缓缓爬升。

“湿度传感器有延迟。”王浩指着图中一处微小的错位,“22毫秒,但和其他数据一对,整个时间轴都歪了。”

刘好仃没说话,拿起激光笔点在热电偶曲线上,又滑到加速度计的峰值位置。“把这三个信号源拉到同一时间线,”他说,“别让机器自己打架。”

林晓彤敲了几行代码,屏幕一闪,原本错开的三条曲线瞬间对齐。新的模型跑出来时,所有人盯着那道突然前移的修复液注入信号愣住了。

“提前了0.18秒。”刘好仃低声说,“不是系统改了,是涂层自己抢了半拍。”

白板很快被写满,公式叠着图表,温度梯度和材料形变的关系被画成一个螺旋状的纠缠体。财务总监路过时顺手把一张核算单压在桌角,上面“+18.7%”的红字朝下,正好成了某条公式的草稿纸。没人注意,直到刘好仃用笔尖戳了戳那行数字。

“成本的事等会儿再说,”他抬头,“先看这0.18秒是怎么挣回来的。”

王浩调出慢放影像,第17次测试的36小时画面一帧帧划过。屏幕上,一条细小的裂纹在接近信号通道时突然拐了个弯,像绕开地雷的士兵。接着第二条、第三条,全都避开了关键区域。

“它们不是乱走的。”林晓彤放大局部,“每次分支的方向,都和应力释放方向一致。”

“说明它们知道哪里不能破。”刘好仃把那块烧黑的电路板放在投影仪下,重启记录和热成像图叠在一起,两条曲线在820℃处再次咬合,“每次死里逃生,都在记路。”

“那咱们的固件也得学会记。”王浩打开算法界面,“我加个强化学习模块,让系统根据裂纹走向动态调整补偿策略。”

“别让它学,让它听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裂纹扩展时的声发射信号,比电阻变化快0.3毫秒。这是涂层在喊‘要断了’。”

林晓彤眼睛一亮,立刻在代码里嵌入新的触发逻辑。几秒后,模拟运行结果显示,信号衰减率从5.3%压到了2.9%,且波动更稳。

“印度客户要的启停频率超高,”她说,“按这个模型,就算超材料极限127%,也能撑住。”

“那就别按极限跑。”刘好仃转动手里那张泛黄的测试纸,边角焦痕还在,“让他们知道,这机器不怕多停一次,就怕不停。”

中午的实验室安静下来,只有打印机在吐纸。王浩抱着一叠XRD图谱从检测室回来,对比着苏州厂区的老样本和GD-850-02的数据。

“晶粒没长大。”他指着衍射峰,“新配方里的稀土元素卡住了晶界迁移。”

“不是卡,是留了缝。”刘好仃用激光笔点在峰位上,“相变产生的应力被存住了,像弹簧压着,随时能弹回去。”

“所以非预期相变反而成了预应力储备?”林晓彤调出三维模型,“这相当于给材料加了个缓冲池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就像人跑步,肌肉提前绷紧才不会拉伤。咱们的涂层,现在会自己热身了。”

模型继续运行,1000次启停循环的预测结果跳出来:性能衰减7.8%。林晓彤正要说话,刘好仃抬手打断。

“把‘预测’两个字去掉。”他走到桌前,在报告备注栏写下一行字,“每次重启,都是进化。”

下午三点,修复液触发机制进入最终验证。王浩把凌晨那场0.8秒预兆信号的波形单独提取出来,输入新设计的双因素算法——电阻变化率叠加声发射频率。

“窗口压缩到0.27秒。”他看着模拟结果,“比上次快了0.23秒。”

“够了。”刘好仃靠在桌边,“在孟买那种地方,0.27秒能躲过一次热震,就能多活一小时。”

财务总监这时候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重新核算的成本单。他扫了眼满墙的数据,没提钱,反而问:“客户要是问,为什么贵?”

“你就说,”刘好仃把激光笔指向投影墙,“这块板子经历过17次系统重启,每次都是自己爬回来的。它不是零件,是活下来的证据。”

“可他们要的是设备,不是故事。”

“设备不会自己修裂缝。”刘好仃拿起那块烧黑的电路板,“但会躲、会记、会调整的机器,值得多付一点。”

财务总监沉默几秒,把成本单轻轻放在桌上,转身走了。

天快黑时,所有数据汇总完毕。刘好仃坐在实验台前,一页页翻过报告。最后一页是技术参数表,原本的“性能衰减≤15%”被划掉,改成了“动态安全系数≥1.3,含自愈能力折算”。

他拿起笔,在封面写下标题:真正的生存,是让每次裂痕都成为进化的刻度。

林晓彤抱着终端进来:“印度方面催了三次,问报告好了没有。”

“发吧。”刘好仃按下加密键,提示音清脆响起。

“告诉他们,”他站起身,把样件箱往物流区推,“我们卖的不是零件,是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权。”

晨光刚爬上测试舱的玻璃,GD-850-02的编号在冷光下泛着金属质感。刘好仃停下脚步,回头看了眼那块烧黑的电路板,它正安静地躺在工具箱里,边缘一道微光轻轻闪了一下。

他伸手摸了摸箱体侧面的标签,指尖刚触到“梯度涂层”四个字,物流车的引擎声就响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