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1集:新机遇成果测试验证(1/1)
车门合拢的闷响还在车间回荡,刘好仃已经站在实验台前,手里捏着一支记号笔,正往新一批样件箱的编号框里填“GD-850-02”。王浩从测试舱爬出来,防护服肩缝处蹭了一道灰白粉末,像被粉笔划过。
“刘工,景德镇刚传回炉温曲线,第三段升温有点飘。”他递过平板,屏幕上一条黄线在830℃附近轻微震荡,“他们说可能是热电偶老化,但我不放心。”
刘好仃没接平板,反而把记号笔帽咬在嘴里,眯眼盯着投影墙上的热流模拟图。林晓彤这时候从数据终端抬头:“印度客户加码了,高炉启停频率要提三成。咱们的固件在温度跳变时信号衰减飙到8%,得把补偿响应压进零点二秒。”
“那就让机器学会预判。”刘好仃把笔帽吐进工具箱,顺手抽出一张泛黄的测试记录纸,边角烧焦了一小块,像是从废纸堆里扒出来的,“看这儿,去年苏州厂区那次失败的梯度烧结,裂纹走向和电阻变化居然对得上。说明涂层自己会‘说话’。”
王浩凑近一看,纸上的曲线歪歪扭扭,但确实能看出来,裂纹扩展到某个节点时,电阻值突然回升。“您是说……让固件听涂层‘说话’?”
“不是听,是读唇语。”刘好仃抓起马克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三层结构,“外层裂开时,中层稀土区应力释放,电阻下降——这就是它在喊‘我扛住了’。咱们的固件得学会在这声喊完之前,就把信号通道调宽。”
林晓彤飞快敲着键盘:“我把热敏电阻的采样频率提到每秒五次,再加个动态权重算法,裂纹密度越高,补偿力度越大。”
“行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但得先让环境说话。”
下午两点,实验舱门锁死。刘好仃按下手控面板上的红色按钮,舱内温度瞬间拉高,金属壁发出低沉的嗡鸣。湿度计跳到90%,震动台开始以0.5G频率颤动,模拟远洋运输中最颠簸的那段航程。
“启动复合冲击模式。”他说完,把防护镜往下压了压。
三分钟后,警报灯闪了。王浩盯着仪表盘,声音绷得发紧:“信号衰减5.3%,中层电阻滞后0.8秒,梯度函数没跟上!”
林晓彤手指在键盘上翻飞,额角渗出一层细汗:“湿度干扰了电容耦合,补偿模块卡住了。”
刘好仃没动,眼睛死死盯着监控屏上的应力云图。红色区域正从外层氧化锆向内蔓延,像血丝爬过眼白。当裂纹逼近内层石英溶胶边界时,他突然抬手,按下“纳米修复液注入”键。
“现在?”王浩愣住,“还没到预设阈值!”
“它快说了。”刘好仃盯着屏幕,“看这应力分布,像不像一张要张开的嘴?”
下一秒,裂纹在距离内层0.03毫米处停住。监控画面里,一道细微的银线顺着裂隙渗入,像血管在自我缝合。仪表盘上的衰减率开始回落,从5.3%降到4.1%,最终稳定在2.8%。
“活了。”林晓彤低声说,“它自己修好了。”
“不是活,是学会了躲。”刘好仃摘下防护镜,指节敲了敲舱壁,“高温、湿气、震动,哪样不是冲着命门来的?咱们不教它硬扛,教它知道什么时候该弯一下腰。”
凌晨四点,实验室只剩三个人。林晓彤把第17次测试的数据包调出来,咖啡杯歪倒在图纸上,洇出一圈褐色。她忽然一拍桌子:“C区3号探头有问题!第36小时应变仪记录到剧烈波动,但温控系统根本没报警。”
王浩钻进测试舱,几分钟后钻出来,手里捏着一根松动的信号线:“接头氧化了,接触时断时续。不过……”他调出一段慢放影像,“你们看这个分支裂纹,它居然绕开了主信号通道,像知道那里不能碰。”
刘好仃没说话,把那块烧黑的电路板放在投影灯下。热成像图和重启记录叠加后,两道曲线在820℃节点完全重合。
“每次系统重启,涂层都在重新排兵布阵。”他轻声说,“它不是在裂,是在调整站位。”
财务总监推门进来时,手里抱着一叠新核算单,目光扫过满墙的应力图和散落的残片,脚步顿了顿:“你们这是要把实验室变成战场纪念馆?”
“不。”刘好仃把最后一份数据包加密上传,提示音“叮”地响起,“我们在给机器写生存日记。”
“成本又超了。”财务总监把单子放下,“三层烧结加纳米修复,单件涨了18.7%。”
“那块烧黑的板子值多少钱?”刘好仃反问,“它在孟买高炉里重启过17次,每次都是自己爬回来的。客户要的不是便宜货,是要能活下来的机器。”
财务总监盯着那块板子,半晌,点了下头:“行,我重新做报价。”
天光微亮时,刘好仃站在实验台前,用激光笔在新样本背面刻下编号。光点细微,像针尖划过铁皮。林晓彤把最终报告发往印度客户系统,标题是:“每一层裂痕,都是为活着留下的印记。”
王浩检查最后一台测试舱的密封圈,忽然抬头:“刘工,修复液胶囊的释放时机还能再提前0.3秒,我刚改了触发算法。”
刘好仃没回头,手里的激光笔还在动。编号刻完,他轻轻吹了口气,把样本装进样件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