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0集:新机遇成果完善优化(1/1)
王浩把游标卡尺往实验台上一搁,声音有点发颤:“刘工,信号衰减又回来了。”
刘好仃正拧着工具箱的搭扣,听见这句,手没停,只抬眼看了他一下。卡尺尖儿还指着一块刚出炉的涂层样本,断面泛着瓷白与青灰交错的纹路,像被火吻过又冷透的壳。
“多少?”他问。
“15%。”王浩把示波器截图调出来,“820℃稳态下测的,超了客户红线三倍。咱们前天刚庆祝完1.4版固件扛住酸雨,结果机器没倒,信号先断了。”
林晓彤从平板抬头:“景德镇那批新样本三小时后进舱,要是这数据交上去,等于告诉客户我们拿他们的高炉当试验炉。”
刘好仃走过去,手指在屏幕边缘划了一道,把波形图拉长。那条红线抖得厉害,像被高温烫弯的铁丝。
他忽然转身,从档案柜底层抽出一个泛黄的本子,封皮上印着“苏州厂技术日志·2019”。翻到中间一页,油渍糊住了半行字,但草图还在——三层涂层结构,外密内疏,标注着“梯度过渡,缓释热应力”。
“三年前咱们试过这个。”他点着图说,“当时怕烧结周期太长,成本压不住,停了。”
王浩凑过来一看:“这不就是现在要的解法?外层扛高温,内层保信号,中间加个缓冲带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用笔圈住中层区域,“当年是‘不敢’,现在是‘非走不可’。通知景德镇,改配方——外层纳米氧化锆,中层掺铈稀土,内层石英溶胶。三层膨胀系数得像楼梯一样一级一级降下来。”
林晓彤飞快敲着键盘:“问题来了,总厚度会超0.3毫米,散热模块装不上。”
“那就削。”刘好仃抓起一片样本,对着灯看,“外层0.15毫米,中层0.1毫米,内层0.05毫米,加起来正好。告诉他们,别心疼材料,心疼交货期。”
对讲机响了,是景德镇的值班员:“刘工,这三层烧法得拆成三段温控,前24小时850℃定外层,中间36小时降到600℃走过渡,最后12小时再提温定内层。整个周期要72小时,比原计划多一天。”
“多一天就多一天。”刘好仃说,“但质量不能跳步。让他们把炉温曲线实时传过来,这边同步调固件。”
林晓彤立刻在系统里新建了一个补偿模块:“我给热敏电阻加个梯度函数——外层温度一过700℃,自动调低中层电阻值,把信号强度往上托。”
王浩盯着模拟界面:“可万一热应力还是集中?裂了怎么办?”
“那就让它裂在该裂的地方。”刘好仃拿起激光笔,在样本边缘画了个圈,“外层可以微裂,像瓷器开片,但裂纹不能穿到内层。只要信号通道完整,裂痕越多,散热反而越好。”
王浩愣了两秒,忽然笑出声:“您这是要把缺陷变成设计?”
“不是设计,是妥协。”刘好仃把笔丢进笔筒,“高温、腐蚀、震动,哪样不是冲着机器命门来的?咱们不造完美机器,咱们造活下来的机器。”
三小时后,第一片梯度涂层样本送进测试舱。王浩贴上应变仪,慢慢升温。
600℃,数据平稳。
700℃,中层开始响应梯度函数,信号轻微回升。
800℃,外层出现细密裂纹,监控画面像蒙了层雾。
850℃,警报灯闪了一下,又被系统自动压下。
“衰减率?”刘好仃问。
“3.2%。”王浩念出数字时嗓子有点哑,“在客户容忍范围内,而且热应力分布均匀,没出现局部断裂。”
林晓彤把数据链打包,嵌入客户可视报告:“扫码就能看每台设备的涂层状态,包括温度、信号强度、裂纹走向。我还加了一句备注:‘每一层裂痕,都是为活着留下的印记。’”
财务总监这时候推门进来,手里捏着成本核算单:“三层材料加精细控温,单片成本涨了18%。印度那边还没松口溢价的事。”
刘好仃正在给样本编号,头都没抬:“拿那块烧黑的电路板出来。”
林晓彤递过去。他接过,放在桌上,指尖顺着焦痕滑过去。
“客户要的不是便宜货,是能顶住他们那边45℃高温、90%湿度、电网三天两头跳闸的机器。”他说,“这块板子重启过17次,每次都是系统自己扛回来的。它不漂亮,但它活得久。”
财务总监盯着那块板子,良久,点了下头:“行,我重新做报价单。”
傍晚,最后一片样本编号完成。刘好仃用激光在背面刻下“GD-850-01”,光点细微,像针尖划过金属。
物流主管跑来:“GPS定位器和样本没法同箱,标准备件盒空间不够。”
“那就塞进夹层。”刘好仃拆开硅胶垫,把芯片嵌进去,“外面看不出来,信号也不挡。”
“客户拆开发现怎么办?”
“发现就发现。”他把样本装盒,盖上盖子,“咱们又没藏着。就说这是‘带导航的救命片’。”
王浩在盒内壁贴上温感标签:“超过60℃变色,提醒他们这玩意儿是从850℃里淬出来的。”
装车前,刘好仃最后检查了一遍样件箱。那块烧黑的电路板静静躺在夹层里,边缘还沾着一点焊渣。
他伸手轻轻碰了下板子,说了句:“老伙计,该去印度教新学生了。”
月光斜照进车间,电路板的断口泛着暗光,新涂层样本的金属面也反射出一点冷芒。两道光在箱壁上轻轻碰了一下。
车门缓缓合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