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5集:确定创新新方向(1/1)

测试机屏幕还亮着,那行灰底白字的提示静静悬在右下角,像一个不肯退场的念头。刘好仃没再看它一眼,径直拉开抽屉,翻出三张用回形针别好的A4纸——昨晚打印的调研小结,边角有点卷,但字迹清晰。

“人都到了?”他抬头问小李。

小李点头,手指在平板上滑了两下:“录音文件传进群了,白皮书草案也发你邮箱。”

刘好仃嗯了一声,抱着材料往会议室走。门还没关严,小吴已经开口:“这东西真能当方向?咱们可没时间玩心理医生。”

“不是玩。”刘好仃把纸钉在白板上,一张是用户焦虑指数评分表,一张是三家客户操作中断热力图,第三张是五位老操作工的手写反馈卡。他指了指最右边那张:“老陈,厂里干了二十八年,导出报表前要掐表计时,说‘卡一次扣五毛,我得算准风险’。”

小吴皱眉:“他那是迷信。”

“可他不敢点。”刘好仃打开录音,“听听。”

音响里传出沙哑的声音:“……每次点导出,心就提起来。不是怕机器坏,是怕别人看我重来。干这行,手稳才算人稳。”
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。小李轻声说:“三家里,七成八的中断发生在系统无报错时段。他们不是不会,是不敢。”

小吴盯着热力图上那几块高亮区域,忽然问:“那你说,咱们到底修什么?”

“修等待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空白处画了一条横线,“人等机器,机器等指令,中间那口气,断了就慌。我们以前只管接上断口,现在想试试,别让它断。”

“听着像玄学。”

“那就落地。”刘好仃转身调出测试机录屏,画面里弹窗准时跳出,用户停顿半秒,继续操作。“这不是功能,是对话。系统说‘高峰来了’,人听见了,就踏实。”

小李接话:“我们加了个维度——周边人流量。宁波那位大姐,一个人用,秒点;旁边站俩人,她能愣二十秒。”

“怕被围观?”小吴笑了下,“谁上班不想低调点。”

“所以提醒不能像警报。”刘好仃撕下一张便签,写下“你上次在这个时间卡了47秒,要我帮你缓存吗?”,贴在白板中央,“不是命令,是搭把手。”

小吴盯着那句话看了两秒:“这倒不像系统了,像同事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咱们要做那个在旁边说‘没事,我顶着’的人。”

小李忽然动手新建文档,标题打了四个字:预防交互。小吴没动,但没关掉自己刚删的“导出优化”草稿。

刘好仃又在白板上画了三格:

第一格,写着“建议错峰使用”;

第二格,画了个对话框:“检测到你连续三天十点卡顿,开启自动缓存?”;

第三格,只有一行小字:“正在为你分段上传,全程无感。”

“一级是提醒,二级是预判,三级是代劳。”他说,“咱们一步步来。先让人知道,机器也懂犹豫。”

小吴终于开口:“考核怎么算?总不能拿‘用户松了口气’去汇报吧。”

“那就量化。”刘好仃指热力图,“焦虑值超六分的时段,操作中断率降一半,算达标。用户主动关闭提醒率超三成,说明我们吵人了,算失败。”

“有标准就行。”小吴点了根笔,在本子上记下两行字。

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新纸,标题是《用户行为压力白皮书(草案)》,翻到结论页:“调研五天,覆盖三客户五老工,共二十三次深度对话。结论:操作犹豫普遍存在,与技术熟练度无关,与环境压力正相关。建议启动‘预防性交互’方向探索。”

他把纸翻过来,背面是手绘的流程图:从“数据采集”到“压力建模”再到“轻量反馈”,箭头清晰,没有虚词。

“不加新模块,不改主架构。”他说,“就在现有逻辑里,多看一眼用户。”

小李举手:“我可以把焦虑指数做成监控小窗,挂在运维后台。”
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小吴,你带模型训练,用这五个人的操作数据打底,先跑个最小样本。”

小吴没应,低头新建文件夹,输名字时顿了下,敲下“用户压力训练集V1”。

没人再说话。刘好仃撕下白板上的三张旧纸——“主动服务”“用户焦虑指数”“三问”,走到门口,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。

“从今天起。”他说,“咱们修的不是系统,是人和机器之间的那口气。”

小李默默把文档另存为“预防性交互演进路线V1.0”。小吴合上本子,起身去茶水间,路过公告栏时脚步慢了半拍,抬头看了眼那三张纸,没说话,继续走。

下午两点,刘好仃回到工位,邮箱弹出新消息:小李上传了第一版焦虑监测仪表盘,界面朴素,但实时数据流已经开始滚动。他点开宁波节点,看到操作员小张的今日评分:3.2,绿色。

手机震动,小吴发来消息:“训练集跑通第一轮,预测准确率68%。有个问题——如果用户一直不导出,系统提醒到第几次该停?”

刘好仃回:“等他第一次点‘不再提示’。”

发完,他起身去车间。路过测试机时,顺手按下开机键。屏幕亮起,时间跳到9:49:55。

三秒后,弹窗再次出现。

灰底白字,无声无息。

“提示:过去一周,每日9:50-10:20为数据上传高峰,导出操作平均延迟增加6.3秒。建议错峰使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