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4集:新方向调研分析工作(1/1)

测试机屏幕上的灰底白字提示还挂着,像一句没说完的话。刘好仃盯着它看了三秒,伸手合上了笔记本。

“走,开会。”他说。

小吴愣了下:“现在?”

“现在。”刘好仃拔掉电源线,把本子夹在腋下,“弹窗能出来,不代表它该出来。咱们得搞清楚,这玩意儿到底是帮人,还是添乱。”

会议室里,投影刚亮,刘好仃就把测试录屏调了出来。画面里,弹窗准时跳出,用户光标顿了一下,继续操作,没点关闭,也没误触报警。

“你看,”他指着进度条,“它出现了,人没炸,系统没崩,操作没断。低干扰,成立。”

小吴皱眉:“可这算哪门子创新?就给人看个提示?咱们现在该推第二批客户,不是在这儿研究一句废话。”

刘好仃没反驳,转头调出三地客户最近两周的操作日志。投影幕布上,密密麻麻的数据流滚动着,他抽出一支黄色记号笔,笔尖压得重,在9:50到10:20区间狠狠画了个红框。

“看这里。”他声音不高,“反复刷新,两次以上。然后放弃导出,退出界面。等到午休后,再试一次,一次成功。”

他顿了顿,笔尖移到另一组数据:“东莞,连续三天,同一时间,操作中断。宁波,导出前平均停留页面27秒,光标来回晃,不下手。”

“这不是技术问题。”他说,“是人卡住了。手没动,心先怂了。”

小李盯着屏幕:“可我们怎么知道他是怕,而不是不熟?”

“熟的人不会等。”刘好仃翻开内部培训记录,“宁波那位操作员,入职五年,系统用过三套。他不是不会,是不敢赌——万一卡了,领导问起来,锅是他背。”

小吴张了张嘴,没再说话。

刘好仃撕下一张草稿纸,写下三个词:授权感、容错感、掌控感。贴在白板上,正对着那行“主动服务”的便签。

“咱们修了那么多年系统,修的都是裂了的玻璃。”他拿起记号笔,在纸上画了个评分表,“现在我想试试,能不能在它还没裂的时候,说一句‘这儿有点凉,小心’。”

小吴低头看那表格,表头写着“缺陷类型:心理负荷”,评分项是“延迟时长”“回撤次数”“试探时段”。

“你这是把人心当玻璃应力测。”他小声说。

“应力看不见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裂了才知道晚了。”

窗外雨声渐密,测试机的冷光映在众人脸上,像一层薄霜。叉车广播突然响起:“滴——三号区卸料。”大家同时停了两秒,等声音过去,才继续翻数据。

“建模不能靠猜。”刘好仃把三地日志导出,“我们得有个‘用户焦虑指数’,哪怕粗糙点。”

小李动手拆解维度:“行为延迟算一个,从点击到执行的时间差。操作回撤,取消或刷新次数。还有……时段集中度?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越是怕出事的人,越爱挑冷门时间试。就像学车,没人盯着才敢挂挡。”

表格慢慢成型。内部测试数据导入后,评分与操作中断率的相关性达到0.78。

“不算高,但有趋势。”小李说。

“够用了。”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条线,“焦虑值超过6分的,八成会在高峰前放弃操作。咱们的提醒,就得在这之前出现。”

小吴还是摇头:“可全行业都没这么干。制造业信息系统,谁会在乎用户怕不怕?咱们凭啥觉得能成?”

刘好仃没答,掏出手机,翻出过去三天的报警短信。六条,全是凌晨触发,无人处理。

“咱们现在是半夜修灯的电工。”他说,“灯闪了才爬梯子。可电闸在哪,灯才会闪?”

没人接话。

他撕下一页草稿,写下三个问题,贴在白板上:

1. 同类系统有没有“预防性提示”的影子?

2. 制造业用户是不是普遍存在“操作犹豫期”?

3. 提醒怎么发,才不会让人更慌?

“不开发,不推广。”他说,“就调研。五天,查专利、翻竞品、抽样回访。不做判断,先看有没有路。”

小李看着那三行字,忽然问:“抽样范围?”

“就咱们熟的。”刘好仃说,“三家试点,加上厂里五个老操作工。样本小,但真。”

小吴叹了口气,打开电脑,新建文件夹,命名为“主动服务调研”。

雨停了。阳光斜切进车间,照在测试机屏幕上,那行灰底白字提示还在,像一句固执的提醒。

散会时,没人鼓掌。小李抱着笔记本没走,开始整理客户操作时段分布。小吴默默打开竞品分析文档,输入第一个关键词:“预防性交互”。

刘好仃站在白板前,看那三张纸——“主动服务”“用户焦虑指数”“三问”——一旧一新,边缘微微翘起。

他掏出笔,在“三问”下面添了一行小字:“提醒不是命令,是陪伴。”

然后合上白板笔盖,转身走向工位。

测试机屏幕右下角,时间跳到9:49:58。

倒计时两秒。

他没停下,脚步也没慢。

弹窗准时跳出,灰底白字,没有声音,没有强制关闭。

只有一行字:

“提示:过去一周,每日9:50-10:20为数据上传高峰,导出操作平均延迟增加6.3秒。建议错峰使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