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6集:新方向创新计划制定(1/1)

测试机屏幕刚熄,刘好仃就听见小吴在门口说:“68%这数,放考试里算不及格。”

他没抬头,手指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行保存指令:“咱们又不是考数学,是考人敢不敢点鼠标。”

小吴走进来,手里捏着刚打印的报告,边角还冒着打印机的热气:“万一用户觉得我们瞎提醒,烦都烦死了。”

“那就少提醒,提醒准。”刘好仃拉开抽屉,取出一本边角磨毛的笔记本,封皮上印着“设备巡检记录”,里面却密密麻麻全是字,有手画的流程图,还有几行写着“用户A:导出前摸茶杯三次”“用户B:有人路过就暂停操作”这类怪事。

他翻到一页,推给小吴:“你看,这不是系统问题,是人等系统给个准信儿。咱们以前修的是卡,现在要修的是等。”

小吴盯着那页看了两秒,哼了声:“听着像心理辅导。”

“对,系统也得会聊天。”刘好仃合上本子,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,“会议室,十分钟后,把小李也叫上。”

---

白板上还留着上一章那三张纸的钉孔,像三颗旧牙印。刘好仃把新打印的A4纸一张张钉上去,最上面那张标题是《预防性交互创新计划V1.0》,底下三行加粗字黑得发亮:

**目标:降低操作中断率50%**

**原则:不增模块、不扰主流程**

**周期:首阶段45天,双周迭代**

小李进来时正低头看手机,抬头见白板,愣了下:“这数……真敢写?”

“不敢写,怎么动?”刘好仃把笔递过去,“先签个字,责任共担,功劳共享。”

小吴抱着手臂站在角落:“考核要是只看中断率,我建议加个‘提醒疲劳度’。系统天天弹,用户关都关不过来,反手就投诉。”

“所以得分级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,“一级提醒,所有人看——‘高峰来了,错峰更顺’;二级预判,三天卡两次的,弹个‘要我帮你缓存吗?’;三级代劳,必须用户自己点过‘下次自动处理’才启动。”

小李点头:“像楼梯,一级一级走。”

“对。”刘好仃敲了敲三角底边,“先让人听见,再让人习惯,最后才替人做。跳一级,就摔。”

小吴终于松了肩膀:“那模型训练得按级来,先跑一级全覆盖,再筛二级人群。数据不够,我拿你那本‘怪事记录’当样本。”

“拿去。”刘好仃把笔记本递过去,“老陈导出前掐表,老张每次点完都回头看一眼门,这些都不是故障,是信号。”

小李忽然问:“那提醒次数呢?弹十次没人理,还弹吗?”

“弹三次。”刘好仃说,“第四次前,先问‘还要提醒吗?’——把开关交给人。”

小吴笑了下:“这倒不像系统了,像懂分寸的同事。”

“咱们就得做那个不抢活、也不偷懒的同事。”刘好仃在任务栏写下四阶段:数据标注、模型微调、前端嵌入、灰度测试,“每阶段双周评审,不行就调,但不换方向。”

---

“我这边没问题。”小李翻开平板,“焦虑监测小窗已经跑着,实时数据能切片提取。”
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你主攻前端反馈,提醒怎么弹,字体多大,位置在哪,都你定。别搞成弹窗广告。”

“明白。”小李笑,“我设计成右下角冒个泡,三秒自动收,点开才看详情。”

小吴翻着报告:“我带模型,但得要操作数据。不能只用试点那五个人,得扩样本。”

“我来协调。”刘好仃说,“下午就去车间,找几个老操作工聊聊,让他们同意数据匿名调用。干了半辈子,他们信我。”

小李犹豫了下:“可我现在两边都在忙,仪表盘还得优化,新任务压上来……”

“你上个月把监控小窗做出来了,说明你能盯多头。”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张纸,是小李做的仪表盘截图,打印得清楚,“你看,绿色区域占比从四成升到七成,说明焦虑值真能压。你不是在加活,是在把活串成一条线。”

小李没说话,但手指在平板边缘轻轻敲了两下,像是在打节拍。

“就这么定。”刘好仃把计划表最后一页翻出来,三行签字栏空着,“今天签了,明天就开始走流程。”

小李接过笔,签完抬头:“那三级代劳……真等到用户授权再上?”

“等。”刘好仃说,“信任不是下载包,得一点一点装。”

小吴也签了,合上本子:“训练集我今晚就重跑,按一级逻辑切数据。”

刘好仃把签好的计划取下来,重新钉在公告栏,紧挨着上一章那三张旧纸。新纸压着旧钉孔,边角微微翘起,像一张准备起飞的纸飞机。

---

下午三点,车间空调嗡嗡响,刘好仃坐在老位置,打开邮箱。小李发来新版本仪表盘截图,宁波节点的小张今日评分:2.8,绿得更亮了。

他正要回复,手机震动,小吴发来消息:“按一级逻辑切了三百条操作记录,发现有个规律——用户在9:50收到提醒后,有76%的人延迟了导出,但中断率降了六成。”

刘好仃回:“说明他们愿意等,只要知道等多久。”

发完,他起身去茶水间,路过测试机时顺手按了开机。

屏幕亮起,时间跳到9:49:58。

三秒后,弹窗浮现。

灰底白字,安静出现。

“提示:过去一周,每日9:50-10:20为数据上传高峰,导出操作平均延迟增加6.3秒。建议错峰使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