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5集:市场反馈收集整理(2/1)
刘好仃把帆布包放在办公桌角,钥匙串碰着搪瓷杯,叮当响了一声。他没喝水,也没脱外套,直接打开抽屉,取出上一晚的客户登记表。那三张便签还贴在最后一页,字迹潦草,像随手记下的备忘。
他抽出一支红笔,圈住“每周拍一次磨损照片”这句,又在“服务范围明细”底下划了两道。纸面被笔尖压出浅浅凹痕。他把这三句话剪下来,贴到白板左侧,标上“原话”,右边空着,写了个大字:“问”。
小吴推门进来时,手里举着手机:“刘师傅,我刚拟了个维修服务清单,要不要现在发给老张?”
“先不发。”刘好仃头也没抬,“他写这句,是想知道什么?”
“想知道……我们管不管事?”
“再深点。”
小吴挠头:“怕我们拖?”
“怕车在路上坏了,没人认账。”刘好仃把红笔往桌上一搁,“现在你发个清单,他一看,哦,写了八条,挺好。可他心里那根弦,没松。”
小吴愣住。
“我们要问清楚——他到底怕什么?”刘好仃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:“问题背后的问题,才是真问题。”
晨会提前十分钟开始。刘好仃把旧护角从包里拿出来,放在会议桌中央。外壳有划痕,边角发白,像是被砂纸磨过。
“你们觉得客户关心‘回弹率’吗?”他问。
小李摇头:“他们听不懂。”
“那他们懂什么?”
“懂会不会裂。”小吴接话。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懂坏了谁来修,修要多久,修了还敢不敢装货。”他拿起护角,轻轻敲了下桌面,“咱们做问卷,不能问‘您是否满意产品性能’,得问‘冬天凌晨装冷链车,您最担心护角哪块出事?’”
小吴打开电脑,把刚做的线上问卷投影出来。第一条写着:“请对护角耐低温性能评分(1-5分)。”
刘好仃看了两秒,摇头:“删了。”
“那……改成‘零下二十度用了三天,有没有裂过?’”
“还不够。”他说,“要问‘有没有因为护角问题,耽误过装车?’——这才是他们真在乎的。”
会议室安静下来。小吴重新打字,一条条改过去。参数问题全删了,换成:
“装卸时护角有没有突然断裂过?”
“维修人员到场时间最长等过多久?”
“换一个护角,需要停几辆车?”
“有没有因为护角问题,被车队队长骂过?”
最后一条让小李笑出声:“这也问?”
“就该问。”刘好仃说,“人不怕数据差,怕背锅。”
问卷定稿十二题,五道是场景还原题。刘好仃要求每道题都带一个具体情境,比如“连续三天凌晨四点装车后”,或者“冷链车从哈尔滨回程途中”。
“发出去。”他说,“但别群发。先挑七家,三家仓储,两家物流,两家冷链运输,一对一发,附上一句话:‘您怎么说,我们就怎么记。’”
中午前,第一批回复陆续回来。有人勾选“维修等待时间太长”,在备注栏写:“上次等了两天,车停在路边,货都快化了。”
有人写:“换护角要拆侧板,两个人干三个小时,耽误交货。”
刘好仃拿红笔一条条标出关键词:“耽误交货”“停在路边”“三个小时”。他把所有备注打印出来,贴在墙上,像拼图一样排列。
下午两点,他拨通顺丰龙岗仓老张的电话。
“张师傅,我是刘好仃。”
“哎,刘师傅。”
“没打扰您吧?”
“正歇着呢,刚装完一车。”
“不聊产品,就想问问——你们现在凌晨装车,最怕哪个环节出问题?”
电话那头沉默两秒:“侧板结冰,装卸臂一撞,护角直接崩飞。”
“这种情况多吗?”
“一周能碰上两回。现在我们都不敢用金属钩,改用尼龙带,慢是慢点,至少不砸。”
刘好仃记下:“您觉得是护角不够韧,还是固定方式有问题?”
“都有。”老张说,“但主要是——坏了没人立刻来修。我们这行,等不起。”
挂了电话,刘好仃翻出客户名单,圈出三家冷链运输单位。他写了个计划:明天清晨六点,去仓口蹲点,带笔记本,带相机,不带产品介绍。
第二天五点四十分,天刚亮。刘好仃站在龙岗仓装卸区外,风从货柜缝隙里钻出来,带着冷气。他裹紧外套,把相机调成静音模式。
六点零七分,第一辆冷链车倒进来。装卸工跳下车,熟练地打开侧门,开始搬运。刘好仃慢慢靠近,目光落在护角安装位上。有两处螺丝已经松动,护角边缘翘起,像是被反复撞击过。
他拍了照,没说话。等工人歇息时,才走过去:“师傅,这护角装了多久?”
“三个月吧。”
“有换过吗?”
“换过一次。上个月裂了,自己换的。”
“为啥不找厂家?”
“打了电话,说要等排期。”他摇头,“等不起,自己上。”
刘好仃记下:“您刚才说‘翘起来了’,是螺丝松,还是本体变形?”
“都有一点。”工人伸手敲了敲,“这地方,每天被叉车顶,时间长了,铁皮就往里凹。”
他点头,没解释,也没承诺。只问:“如果换个更厚的,您觉得能撑久点吗?”
“厚度不是关键。”工人说,“关键是——它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弯,什么时候该硬。现在这个,太死板。”
刘好仃把这句话写进本子,标上星号。
回厂已是上午十点。他把相机里的照片导入电脑,共三十七张,重点拍了十二个安装位。接着播放录音,一句句转成文字。
小吴进来时,看见他在贴标签。红色、黄色、绿色,三种颜色的小方块,贴在不同语句旁边。
“红的是啥?”
“安全风险。”刘好仃指了指一句:“护角崩飞时砸到人。”
“黄的呢?”
“操作困扰。比如换一次要停工三小时。”
“绿的?”
“服务期待。比如‘能不能修得快点’。”
白板上,他画了个四格图:横轴是“使用频率”,从低到高;纵轴是“问题紧迫感”,从轻到重。
“冷链车高频震动致固定件松动”被标在右上角,贴了红标,旁边写:“高优先级,需复现”。
“要不要跟车间说一声,做次模拟?”小吴问。
“不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现在不说。我们只记,不改。”
他把所有访谈记录整理成台账,分三栏:客户原话、问题归类、场景还原。
其中一条写着:“工人说护角‘太死板’,不能适应反复冲击。”归类为“产品响应机制缺陷”,场景还原:“冷链运输中,连续装卸导致金属疲劳”。
台账最后一页,他写了一行小字:“客户不是在提意见,是在讲他们的日子。”
傍晚六点,办公室灯还亮着。刘好仃把台账打印出来,放进文件夹,封面写:“市场反馈·第一轮·未分析”。
他起身关电脑,顺手把一张新测试记录贴在白板上:
“第58次测试完成,护角未断,回弹正常。”
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,拿起红笔,在“未断”旁边画了个圈。
然后从包里取出本子,翻到今天访谈的最后一页。
那里记着工人的一句话:“它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弯,什么时候该硬。”
他盯着这行字,笔尖悬在纸上。
窗外,风穿过厂区铁皮棚,发出轻微的震颤声。
他慢慢写下两个字:
“ adaptive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