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4集:推广效果显着提升(1/1)

机器压板第十次抬起时,刘好仃的手还搭在急停按钮上。他没松开,也没再按下去,只是低头看了眼护角——边缘有道新压出的白痕,像老人手背上的血管,清晰,但没裂。

“行了。”他把护角取下来,放进随身带的帆布包,拉链拉到一半,又拉开,塞了张写满数字的便签进去,“明天展会,照新流程走。”

第二天一早,展台刚亮灯,小吴就发现讲解台多了个透明亚克力盒,里面放着那个被压了五十七次的护角,底下压着一张打印纸:**“第57次测试,2024年4月3日,形变值1.8mm,回弹率96.3%”**。

“这是……昨晚刚测的?”小李凑过来。

“不是昨晚。”刘好仃正蹲着检查测试台的液压表,“是今天五点。我让车间提前开机压的。”

小吴愣了:“五点?谁在?”

“我。”他站起身,拍了拍裤子上的灰,“护角不等人,人也不能等它。”

第一场讲解九点开始。小吴照着《三问应答手册》开头:“我们做了三百次零下二十度压弯测试,断裂率0.7%。”话音刚落,一位穿深蓝工装的中年男人转身就走。

刘好仃立刻举手:“停。”

小吴卡住。

“你讲的是数据。”刘好仃走到客户刚才站的位置,回头看展台,“但他想听的是——这数字,能不能让他月底交报告时不被领导骂。”

他转向小李:“换你讲。开头加一句:‘每装一千个,坏不到七个。这个数,够不够你跟老板交代?’”

小李试了一遍,语气生硬。

“别像背书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像聊天。就像你跟老张喝酒时说‘这酒不坑人’那样。”

第三轮演练,小李终于顺了。那位穿工装的男人恰好折返,听完没走,反而问:“你们这数据,谁记的?”

“我。”刘好仃递上平板,里面是过去三周的每日拍照记录,每张图下都手写一行字:**“第X次,正常,可继续。”**

男人盯着看了半分钟,掏出名片:“我是顺丰龙岗仓的,先拿十个样品,三个月后我给你们反馈。”

上午十一点,第二位“决策型”客户出现。他盯着维修成本那行字看了很久,终于开口:“80块修一次,含上门?”

“含。”刘好仃立刻接,“上门检测、换件、调试,全包。”

对方皱眉:“你们不怕亏?”

“怕。”刘好仃笑了,“但更怕客户觉得我们在藏价。”

他让小李当场打开维修登记表,翻到一页:“上个月,东莞客户老陈修了两次,总共收一百六十。比换新省了四百四。钱不多,但账得清。”

客户没说话,默默扫码加了企业微信。

中午休息时,三组人围在展台后做“快闪演练”。一人提问,一人限时回答,其他人举牌打分。刘好仃坐在边上,手里捏着那个五十七次压过的护角,时不时轻轻按一下。

“下午别光讲数据。”他突然说,“讲人。”

“讲人?”小吴一愣。

“就说‘我们厂老李,修了八年护角,现在一个月只来两次’。”他把护角放回盒子,“客户信的不是数字,是数字背后有人盯着。”

下午两点,人流高峰。三组人同时开讲,展台前围了七八拨人。刘好仃在人群间穿行,耳朵听着每组的讲解节奏。

突然,一个围观的年轻人喊:“80块修一次?那要是跑一趟只修一个,你们不得赔死?”

旁边几个人笑了。

小吴正要解释,刘好仃已经拿起扩音器:“你算得对,真要那样,我们早关门了。”

人群安静了。

“所以我们不靠修赚钱。”他把维修单举起来,“靠的是——少坏。一个护角用三年,修两次,客户省四百四,我们赚八十。他省了钱,我们活下来,挺好。”

有人点头。

“而且。”他笑了笑,“我们修护角的师傅,工资比销售高。”

笑声更大了。

小李趁机补上:“现在客户留资料,八成是因为‘坏了有人管’。”

三点十七分,第三位技术主管模样的人站到展台前。他没问价格,也没问寿命,只盯着那个五十七次压过的护角看。

“它还能压几次?”他问。

“不知道。”刘好仃实话实说,“我们每天压一次,等它断了,就知道极限在哪。”

“那你们敢承诺长期稳定性?”

“不敢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但敢承诺——每一批货,都比上一批多压十次才出厂。”

他打开车间监控画面,屏幕上,操作员正把一个新的护角放进测试机:“今天这批,出厂前要压一百一十次。你现在看到的,是第七次。”

主管沉默几秒,掏出手机拍了张照:“我先拿二十个样品,装在冷链车上。三个月后,我带数据来。”

小吴赶紧递上样品包,手有点抖。

傍晚五点,闭馆音乐响起。刘好仃站在展台后,翻看今天的客户登记表。咨询量:108人次。留资客户:41人。其中,三位来自大型物流企业,都留下了批量试用意向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小李凑过来:“今天讲了七轮,每轮平均十二分钟,最长的一次十八分钟。”

刘好仃点点头,把登记表翻到最后一页。那里贴着三张手写便签,分别是三位意向客户的留言:

“样品装车后,每周拍一次磨损照片。”

“维修报价请附服务范围明细。”

“能否提供三个月使用数据跟踪?”

他拿起笔,在最后一张便签旁写了一行字:“可以,从明天开始记。”

小吴收拾展板时,发现那个五十七次压过的护角不见了。

“刘师傅,护角呢?”

“送车间了。”刘好仃正把帆布包搭上肩,“明天压第五十八次,我得看着。”

他走出展馆,天还没黑透。风吹过来,带着一点海味。他摸了摸包里的便签,脚步没停。

办公室灯还亮着。他推门进去,打开电脑,调出《客户响应矩阵》表格。在“决策型”与“长期稳定性”交叉处,他删掉旧备注,写下新一行:

“提供三个月使用数据跟踪服务,每周反馈一次磨损情况,附测试视频截图。”

他顿了顿,在下面补了一句:“客户要的不是完美产品,是有人比他更在乎这东西能不能撑住。”

电脑右下角时间跳到19:03。他关掉文档,把登记表放进抽屉。起身时,顺手把一张新打印的测试记录贴在白板上:

**“第57次测试完成,护角未断,回弹正常。”**

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,转身走向门口。

手搭上门把时,他停了一下,回头把白板上的“未断”两个字圈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