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2集:升级研发工作启动(2/1)
刘好仃把手机放下,笔帽在桌角磕了磕,白板上的“护角编号→二维码追溯”还泛着湿墨的光。他没再看一眼,转身从文件柜抽出三份空白任务书,纸边划过铁皮柜发出轻响。
“今天不聊想法。”他把任务书拍在会议桌上,“聊人、聊事、聊时间。”
技术组的小李刚进门,手里还捏着半块没吃完的包子。老张跟在后头,工装袖口沾着油渍,看见桌上的文件,眉头一皱:“又开会?生产线这会儿正压着两车货。”
“就因为压着货,才得现在定。”刘好仃把打印册子推过去,封面上是三行加粗字:“客户建议汇总·已受理”。他翻开第一页,C厂小陈的消息截图赫然在目:“编号能不能做成二维码?扫一下就知道是哪一版,还能看测试记录。”
小李咽下最后一口包子:“这想法是不错,可咱们没开发环境,扫码还得对接系统,哪有那么容易?”
“不搭新系统。”刘好仃指了指角落那间闲置的旧实验室,“设备都在,扫码枪、读码器、旧电脑,够我们逆向测几轮。人也不额外抽,夜班轮休的,愿意加两小时的,算研发补助。”
老张盯着“研发补助”四个字看了两秒:“那你打算调谁?白班全在岗,夜班休息的人,能搞明白二维码编码规则?”
“搞不明白就学。”刘好仃打开共享文档,滑到资源调配表,“小王上个月自学了基础Python,小陈在实习厂做过数据录入,加上你组里老周,改装过五台封箱机,动手能力强。三人搭个‘夜研小组’,工余时间碰头,每周交一次测试记录就行。”
小李还想说什么,刘好仃抬手拦了下:“不是要你们立刻做出个APP,是先跑通一个最简单的扫码识别流程。扫出来显示‘Q3试验款’,也算起步。”
会议室门被轻轻推开,阿珍探头:“人事刚回话,C厂实习生可以列席研发会,线上接入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把会议链接发他,备注‘观察员’,不投票,只听。”
老张搓了搓手:“那生产这边呢?真让拧扳手的去碰设计图?”
“图纸你不用画,但你怎么拆箱,你怎么搬货,你最清楚。”刘好仃从抽屉拿出一张现场照片——工人蹲在箱边,指甲抠着护角边缘使劲撕,“我们设计的‘易拆口’,要是还得用指甲抠,就是白搭。你们不是来画图的,是来告诉图纸该怎么画的。”
阿珍接过话:“我这三天整理了十二家客户的拆箱视频,还有他们自己加的土办法——胶带斜贴、护角打孔、边角削薄……全归了类,待会儿发群里。”
小李低头翻任务书,忽然问:“那三大块——二维码、易拆、标准接口,到底先动哪个?”
刘好仃没答,打开客户群后台,投影到墙上。一张柱状图缓缓展开:“需求热度榜,过去七十二小时。”
屏幕中央,“易拆结构”条柱最高,37个点赞红点密密排列;“二维码追溯”29个,紧随其后;“标准接口”21个,排在第三。
“客户用手指投了票。”刘好仃敲了敲屏幕,“首阶段,主攻易拆结构优化。目标:两周内出可测试原型。谁负责?”
小李举手:“技术组可以牵头,但得有生产配合做压力测试。”
“老张,你派两个人。”刘好仃看向他,“要动手快、点子多的,最好自己改过包装的。”
老张沉吟片刻:“老周和小吴吧,一个老机修,一个年轻手巧。”
“行。”刘好仃在任务书上写下“易拆·优先”,插进文件架第一个卡槽。
“那二维码呢?”小李追问。
“并行启动。”刘好仃转向他,“你带夜研小组,先做编码逻辑和基础识别测试,不求快,求稳。每周五下午三点,交一份进展简报。”
他又抽出第二张任务书,写下“追溯·并行”,放进第二个卡槽。
“标准接口呢?咱们护角适配五种箱型,开模成本高,客户换型号就得等。”
“预研阶段。”刘好仃拿出测量尺和几片不同尺寸的护角样品,“先做数据采集,建个基础模型。阿珍,你把客户常用的箱型规格收一遍,下周三前汇总。”
第三张任务书写下“接口·预研”,插入最后一个卡槽。
会议室安静下来。小李看着三张任务书,忽然笑了:“这倒像咱们小时候攒糖纸,集齐一套换奖品。”
“奖品就是客户不再打电话说‘又裂了’。”刘好仃打开共享看板,新建文档,标题是“研发启动日志”。他敲下第一行字:“Day 1,人员到位,方向确认,开工。”
阿珍端着茶杯进来:“C厂实习生刚发消息,说线上会议室准备好了,等你通知。”
“现在就接。”刘好仃按下投影切换键,屏幕跳转到视频会议界面。小陈的脸出现在左上角,背景是C厂仓库一角,身后堆着几摞运输箱。
“小陈,”刘好仃说,“你是客户代表,今天这会,你全程听。有想法,随时打字。”
小陈点头:“好,我在。”
刘好仃转向众人:“易拆结构,先定三个方向:一是加撕拉口,二是改材料韧性,三是优化粘合点位置。今天不决策,只提方案。谁先来?”
小李翻开笔记本:“我查过几种易撕材料,有一种叫‘定向断裂膜’,一拉就开,但成本高,一片贵三毛。”
“三毛乘十万片,就是三万。”老张摇头,“客户能接受吗?”
“不一定要全换。”阿珍插话,“可以只在护角接缝处贴一条,窄条就行。既省成本,又起作用。”
小李记下:“可行,做样品试试。”
“还有个办法。”老张突然说,“我们在护角背面预切一道暗痕,不穿透,用手一掰就开。老周上回修机器,就这么拆过密封盖。”
“暗痕位置得准。”小李皱眉,“压太深,运输时自己裂;压太浅,掰不动。”
“那就做可调模具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“先用手工刻几组不同深度的样品,老周和小吴明天开始做压力测试,记录裂开力度。”
他转身在白板上画出三栏:方案、成本、测试方式。一条条填进去。
小陈在视频里打字:“能不能在护角上印个箭头,指一下从哪开始撕?”
刘好仃抬头:“这主意好。视觉提示,成本几乎为零。加进去。”
他把“增加指引标识”写在最后一栏,用红笔圈起来。
会议进行到一半,小李忽然抬头:“刘工,要是客户下周又提新建议,还往这堆里加吗?”
“不加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新建议进下一轮。我们这叫‘小步快跑’,不是‘边跑边换腿’。这三周目标就一个——把易拆原型做出来。其他想法,记下来,排下一期。”
老张点点头:“有边界,才好干活。”
散会前,刘好仃把三张任务书拍照发进客户群,配文:“研发启动,首攻易拆。您提的,正在一步步变成实物。”
不到五分钟,D厂技术员回了条消息:“看到安排了,那‘防潮涂层’还排得上吗?”
刘好仃回复:“已记入Q4候选池,热度够了就上。”
他关掉手机,回到维修角。小陈发来消息:“线上会议记录我整理好了,发你邮箱。”
刘好仃回了个“OK”手势,拉开“Q3试验款”柜子,放进去一张崭新的设计草图。纸角微微翘起,像一只正要起飞的鸟。